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二十章 佛教的危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家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咳,“三武一宗”吧,我们前面反复提到过的。这四位帝王因为都有过相同的灭佛经历而有缘走到了一起——联系在一起。下面将要出场的唐武宗李炎先生就是三武之一,而且也是推动唐朝道教发展达到第三次高峰的皇帝,还是唐朝崇道最深的一位皇帝,还是……算了,先这么多吧。

不过,相比李炎的崇道热情而言,灭佛这件壮举反而让他更加出名,他的灭佛壮举史称“会昌毁佛”,佛教界称为“会昌法难”。

先简单介绍一下李炎的生平吧,由于他并不是道教人物,就不给固定格式的简介了。

李炎的上任皇帝是唐文宗李昂,上上任皇帝是唐敬宗李湛,三人是异母的亲哥仨,李炎排行老五。想当年文宗为了选接班人、立太子也挺难的,各种斗争,曲曲折折的,反正选上谁谁死,宫廷戏就不说了,没想到最后却被手下人偷着把这个五弟给折腾上了皇位。

两个哥哥皇帝当的都不怎么样,统治时期,把国家搞得内忧外患,生产凋敝,百姓困苦,各种矛盾特别是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特别尖锐,总之就是给接手的李炎留下了一个好好的烂摊子。这里需要多说一句,这种乱世正好是宗教昌盛的好时候。

登基以后,李炎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恢复大唐的荣耀,而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特别严重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专权,是不是很像汉末三国时期的情况,然后才谈得上恢复生产、推行仁政,解决老百姓的饭碗这类具体的问题,而这方面李炎的确做得不错。

外患方面,李炎把回纥(就是回鹘)人收拾了一顿,这次对外作战不仅稳定了边防,还加强了中央统治,同时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也有提振气势的作用。所以,《旧唐书》评价他“雄谋勇断,振已去之威权;运策励精,拔非常之俊杰。属天骄失国,潞孽阻兵,不惑盈庭之言,独纳大臣之计。戎车既驾,乱略底宁,纪律再张,声名复振,足以章武出师之迹,继元和戡乱之功。”虽然对他的功绩有些夸张,但也离事实不是太远,李炎的确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当然李炎也有不少缺点,比如他只相信宰相李德裕一个人,其他贤才都不能得到重用,而这位李德裕对佛教一直持否定态度。李炎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杀戮过重,特别是对投降过来的军将,所以学者也给他一个不仁不信且残暴的差评。但是总体上来说,他还算得上是唐末一位难得的有所作为的皇帝,开创了会昌中兴的短暂的小盛世。

以上是李炎取得的一些功绩,但是我们更关心的还是李炎笃信道教和灭佛的行为,实际上佛教的危机,从李炎当上皇帝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一天一天的逼近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李炎对佛教动手发动会昌毁佛的呢?经过总结归纳,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有经济方面原因、有人口方面的原因、有宗教争斗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些可能的或不为人知的原因,简单列举一下吧。

一、政治方面,李炎实际上是深受传统儒家的家天下的思想影响的,从小就被培养并树立了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老大,我可以理智地处理任何事务,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任性胡为,因为天下就是自己家的,我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的观念,当然,这种思想基本上是所有皇帝的共有的,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整个天下都是我的,灭佛,那不是小事吗?在唐代二十二个皇帝中,李炎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反佛斗士。

从安史之乱到会昌年间,唐朝的佛寺经济又有点过度发展,所以说嘛,吃了好几次亏也不长记性,和尚们表示我们也不想这样,但是真没办法啊,都想着别的佛寺会收敛点嘛。李炎下诏说“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坏法害人,无逾此道”,显然,李炎对佛教与国争利,与国争人口等现象认识得很清晰,也非常不满,表示你们这是动摇国本的节奏,根本没把我这个老大放在眼里啊。鉴于这种现状,是严厉打击还是轻轻放过,都要取决于一个皇帝的最终想法。

二、那么佛寺为什么这么有钱、有地还有人呢?多到连皇帝都眼红、多到动摇国本的程度?

首先是田产,佛寺的田产有皇室赐予的,也有地方官府或士族、地主捐献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靠自己的劳动开垦的等。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没有之一,有了土地,就有了长期稳定的佛寺经济基础,进而形成稳固的产业链。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这些佛寺拥有的土地面积太大了,而且还不纳税的。比如当时的陇州大像寺就占有七个村庄,五十三顷五十六亩多土地,具体相当于现代多少亩地,就不考证计算了,总之是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而这又是一种遍布全国的普遍现象,所以算总账的话,这就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了。动了不该动的蛋糕,而且还是切了一大块去了,不收拾你收拾谁?

其次是人口,安史之乱后,不但农民可以随便出家,官方还靠出售度牒赚钱呢,仅755年就一次性度僧尼近万人,所以到830年时,大唐朝僧尼人数高达七十多万了。皇帝呢,和尚太多,我还有钱时就沙汰一次,没钱的时候就接着出售度牒,那真是“度僧与沙汰”反复运用级别转眼就从青铜到了王者。

人口的重要性比土地低不了多少,僧尼是游离在徭役之外的群体,寺院的经济模式也脱离于法律、户籍制度以外,如果规模再达到一定程度,那就不可避免的会和统治阶级激化矛盾,惹皇帝的不高兴。

除了正规的僧尼以外,一般寺庙里还会收留大量的人口和黑户,他们托庇在寺庙中,同样逃避了课税和赋役,这显然会进一步造成了国家的役、税损失。

当然了,这种情况并不只佛寺存在,当时“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在晚唐的政治败落的情况下,中央集权控制力变弱,同样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控制,所以不能把人口流失的锅全都甩给佛教。

由于佛寺拥有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又独立于税、赋之外,所以,随着佛教寺院经济的过度扩张,和尚们早就过上了小康生活了,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严重损害国库收入之上,并且加剧了和普通地主阶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诸位道友可以看看李炎此诏的原文,大体是除了说佛教惑民乱众以外,实质上还是因为佛教势力发展过大,侵占了大量的人口、土地和赋税,你吃的多了,我们皇家吃的不就少了,你这是老虎嘴里夺食嘛。

三、文化本位意识方面,佛教事实上是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功过放在一边不谈,但它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改变,对传统文化本位统治地位、社会与家族或家庭伦理的挑战,都是受到儒、道攻击的重要方面。

儒家思想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统治阶级一直很喜欢的,而佛教呢,和尚们表示我要用今生的苦修追求来世绽放,只活一世怎么行,这一世受到种种苦,来世才能修成正果,这种出世的思想还有众生平等的思想有悖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皇权至上的思想。

特别是从董仲舒篡改了儒学以后,提出了帝王才是神灵在人间的化身,世俗一切,注意是一切,同样包括宗教在内都是归帝王掌控的,您这么宣扬众生平等是几个意思,您把佛祖摆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那把我摆在哪?你这是要上天下海,眼里只有太阳和乌龟,就是没有我这个皇帝呗!

四、缺钱,特别是到了唐末,国家经济不景气,不复贞观、开元的盛世,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皇帝家也好不到哪去了。特别是当战乱或灾荒发生时,国家就更会缺钱,特别是战争,这是件耗费国力的最大的杀器,而李炎正好又刚结束了两次大规模的作战——北方和西北的反击回纥和平定泽潞刘稹的割据叛乱。

这两场大仗该不该打,肯定是应该的,但是战事结束后,李炎就更没钱了,财政又紧张了,所以急需找钱来解决人财物各方面出现的亏空,这也是顺便就把国内外的回纥人和摩尼寺都给抄了的原因。通过抄家行动,让李炎看到了佛寺的富有,所以国内那众多的、很肥的寺庙就成了他眼中的摇钱树。

你有钱不对,你比我有钱更不对,你比我这个皇帝还有钱?你咋不上天呢,所以,有钱才是原罪。

五、来自老对手道教的黑手。李炎身边一直活跃着一位叫赵归真的道士,下面还要详细讲他。赵道长在李炎眼中是位神仙般的人物,对他极为崇敬的。在这位赵道长和宰相李德裕二人的努力下,李炎对佛教越来越不感冒,对和尚们手中巨量的土地、人口和财富越来越眼红。

某一天,市井坊间悄然流行起很多谶语,经过赵道长的解读,李炎才明白其中包含的玄机。

赵道长说陛下啊,现在天降征兆,坊间流传“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臣等窃惟黑衣者,是僧人也”。这就厉害了,说和尚们要夺你们家的天下,这不是要把和尚们往死里坑的节奏嘛。

“十八子”也是指李,“昌运”不仅可以说是国家的昌盛,还可以解释成李炎的年号会昌,就是说李炎的运数,当时僧人们是穿黑衣的就不用解释了,这是和尚的标志。甚至有些学者认为这才是会昌毁佛的最主要原因,其他的那些反而只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还有一个少为人知的深藏在背后的原因,且听我慢慢道来。

诸位是否知道,李炎死后是他的叔叔宣宗李忱继位的?李忱是一位很有才华,很有能力的人,“妙于音律”,“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元复仁恩之意”,他的统治时期称为”大中之治“,还留下了一个”小太宗“的美名。

但是在当时,种种迹象表明李炎对他的这个叔叔很不感冒,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人感应,早就知道这位叔叔要夺权,所以一直想找机会把他咔嚓了。

李忱也早有预感,于是找个机会跑路,“游为僧”,这是个好主意,天下之大,佛寺之多,和尚之众,就算皇帝也不容易找他出来了。

当李炎看到这条谶语时,心里怎么想的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是不是想到了他那个隐遁在佛门的叔叔,是不是想着这就是预示着李忱会来抢我的位子,所以,为了把这个隐患彻底解决而最终决定对佛教动手呢?

这方面有篇文章推荐给诸位,就是于辅仁的《唐武宗灭佛原因新探》,无论这是不是个原因,这是不是主要原因,总之是个很新的思路,比起一直抄来抄去炒冷饭的文章好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