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四十三章 回归自然的茅山宗师 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十三章 回归自然的茅山宗师 上

也许有道友会说,前面讲袁天罡、李淳风、杨筠松,还讲了风水村、推背图,感觉你这道教讲得不太正宗啊。实际上讲药王的时候我就说到过,道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华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早就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之中,可以说只要稍一留意就能发现道教的影子,而风水也好、易学也罢,都是道教融入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体现。

好吧,下面就回归正统,接着讲一讲上清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师。

姓名:潘师正,字子真

籍贯:赵州赞皇青山里

出生时间:586年

去世时间:682年正月

主要着作:无

主要成就:培养了茅山宗的第十二代宗师

细心的道友会发现,潘师正在前面出现过好多次了,只不过没有细讲。潘师正字子真,586年出生,这个时间根据卒年逆推而来的,赵州赞皇人,师从王远知。王远知是茅山宗第十代宗师,所以潘师正就是茅山宗第十一代宗师,嗯,没毛病。

在《旧唐书?隐逸》中有一小段关于潘师正的记载,内容很简单,仅一些生平等内容,并未涉及他的道教思想方面的东西。《新唐书》中记载更加简单,仅用了一半左右的文字就说完了。

和老师王远知出身很相似,潘师正的爷爷潘居常做过北周的楚州刺史,老爸潘寞曾任隋朝通州刺史,也算是官宦人家。

潘师正喜欢道教,实际上是受到了老妈的影响,老妈姓鲁,是个道教信徒,从小就教给儿子很多道教经典。潘师正也聪明,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不过总是感觉这些经书太过简单,学得很不过瘾,经常问老妈:“此书外有过此者乎?”

老妈每次都说:“惟《道德五千文》耳。”

小潘同学终于正视起来这部经书,找来以后就抱着这本《道德经》天天啃。

后来老妈病重了,放心不下儿子,临死前把他叫到床前说:“我快不行了,可是你还这么小,留下你一个人怎么能放心啊。”

小潘同学拉着老妈的手,泣血说:“老天要是非要您死,我也不想活了。”

老妈一听大怒:“你这个不孝的小子,你要是也死了,怎么对得起我养育你这么多年,你那么做就是不孝。”

小潘同学很痛苦地、挣扎着想了半天才说:“老娘啊,那我只好勉强活着,我决定以后就当个道士了,只有从道教中不断汲取精神食粮,才能抚平我思念老娘的痛苦啊。”

老妈听他这么说,才算放心,摸着他的头又鼓励了一番,还是撒手人寰了。

老妈死后,潘师正“攀坟柏而泣血,伏冢庐而摧心”,母亲的死对他的打击极为沉重,在坟边搭了个小草房子,日夜陪着老妈,因此,他的孝顺的声名就传播出去了,那一年他仅13岁。

根据时间推算,潘师正为母守孝大约十年,期间读了大量的道教典籍,在隋朝大业年间(605-618年),他遇到了一个叫刘爱道的道士。

刘爱道一见到潘师正就非常器重他,说他和三清有缘,但是自己又不是他命中注定的师傅,只有王远知才有资格教导他,也只有跟随王远知这样的名道,才能最终修成正果。正是在刘爱道的鼓励下,潘师正最终拜到了王远知的门下,并且正式入了道籍,得传了三洞真经。

后来王远知请辞回茅山时,他跟随师傅来到茅山华阳洞,由这个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出潘师正拜师的时间。道友们可再看看前面讲王远知的部分,杨广在位期间一共约谈过王远知两次,一次是611年打高丽时在涿郡,一次是616年在扬州,时间上都有可能,不过考虑到潘师正也是河北人,所以王远知去涿郡时由刘爱道引荐他拜在王远知门下的可能性大一些。

在茅山住了不久以后,有一王远知对潘师正说:“本来应该留你在身边,这样也方便我教导你,但是为师观星望气,发现你的修真之地在嵩山,只有在那里才能修成正果。为师也没什么可教你的了,明天就和你师兄去嵩山吧。”

所以潘师正就和刘爱道一起去了嵩山,“历群崖以选胜,穷绝界而择幽”,先在双泉顶潜修,不久后来又到了逍遥谷隐居。“烧枫柏而戒静,练松?以存精”,每天饿了吃点松籽,史书上说吃松叶,想来那东西应该不会怎么好吃,别难为老道士了,还是吃点松子吧,渴了喝涧水,断绝俗世,洗心忘形,专心修炼太清经法,转眼就是二十余个春秋。

关于潘师正在嵩山隐修的这段时间,不同史料记载有些出入,总之是一段不短的时间。

今天的嵩山东线太室山景区南麓的金壶峰下,涧水边上有个三进的小道院,里面有一个天然石洞,传说就是潘师正当年隐居时亲自凿出来的,形状像个鸡蛋,所以叫鸡卵洞,也叫无极洞,就是老道士生活起居的地方。

转眼到了676年,此时潘师正已经年过九十了,高宗李治到嵩山进香时,听说这里还有这样一位道教高人隐修,就召见他,请他作符书,可是他却说自己不懂这些。

接着问:“您老人家在山里住着,缺啥少啥的不?”

回答很简单:“山里的松树清泉就是我需要的,只要山里还有松树,其他的就不需要。”李治和武则天更加尊敬这个老道士了,希望能和他多接触接触,于是又多住了好几天,最后才依依惜别。

李治679年再次来嵩山时,又派了加长豪车去接他,并且敕令把他住的逍遥谷的草房改造成了隆唐观(后来讳唐玄宗李隆基改名为崇唐观),山顶上又修了个精思观让他住,在逍遥谷外面专门修了个仙游门,山北边修了个寻真门。

李治回京后,恰好太常新创作了几首乐曲,一听很不错,分别改名为“祈仙”、“望仙”、”翘仙“,以表达对潘师正的思念之情,前前后后还赠诗几十首,所做这些,都是因为对潘师正的敬重。

潘师正和师傅王远知一样,不怎么喜欢创作,所以他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着述,仅在《正统道藏》太平部有一篇《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记载了李治去嵩山诏见他时的问答。从这些问答里及弟子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一些他对道教经籍的研究精深,以及在义理方面的成就。简单总结以下几点:

李治问他:“道家阶梯,证果竟在何处?”

潘师正回答是:“窃以法性常湛,真理唯寂……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多少,通觉有浅深……”,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潘师正的哲学思想是和佛教的众生皆具佛性思想非常相近的,他认为道法是虚寂的,不灭不生,一切事物只是道法所感应到的,具体他们是不是真的存在,那得看你是怎么看了。

李治和武则天对潘师正的尊敬仅从为他修了如此多的房子就可以看出一二,不过恰恰是因此,潘师正非常内疚,内疚不是原因皇帝为他大兴土木花了不少纳税人的血汗,而是破坏了自然的、天然的美景,伤害了花花草草,惊扰了禽兽,这是对自然的一种无礼和破坏。可人家李治两口子也是出于好心,这事又不能怪皇帝,所以只能算自己的罪过,唉,真是位环保达人啊。

正是因为潘师正有这种思想,他才能在阴暗潮湿的鸡卵洞里一住就是五六十年。同时他还时常告诫弟子们,修道就要去深山绝谷,找一处谁也不打扰的地方,绝对不要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万物有灵,必须要有尊重之心、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