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五十五章 道教界也有诗仙 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五十五章 道教界也有诗仙 下

754年,天宝十三年,吴筠第二次被唐玄宗诏进了京城,二人在大同殿聊了聊从第一次分别后的各自经历,吴先生妙语连珠,风趣幽默,把皇帝李隆基说得心情愉悦,当时就安排他进了翰林院,这是打算让他长期留在身边不放他走了的节奏。至于原因,想来道友们都猜得出,自然是长生成仙那点事,希望吴筠分享分享他的长生之法,长生路上拉兄弟一把。吴先生虽然当年科举失败,但还是有真学问的,加之多年的四处游历,参研道法,见识也不是一般的高,皇帝的那点心思自然能看得通透,一手太极玩得炉火纯青。

既然在京里当了官,那么皇帝也不着急,来日方长嘛,早晚还不能从你那里挖出点实惠?于是李隆基就时常请吴筠过来聊聊天气、道法、军国大事等等,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偶尔请教一些长生之道,显得也不那么突兀。吴筠情商很高,又很会把握尺度,也不会随意参与国政,偶尔稍稍提醒一下皇帝有些过错的地方,皇帝也不会感到难堪生气,反而感觉他非常挚诚,就更加看重他了。

最后吴筠也是被李隆基问得没办法了,有一次就说:“陛下,现在啊,流行的道法那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不可计数了,不过我认为,它们加在一起都比不过老子五千言,就是《道德经》,其他的都可以说是在这五千言的基础上发挥引申,就一些细枝末节大加发挥,唉,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浪费纸墨罢了。”

“那神仙是怎么修炼成的,长生的功法总有吧?那什么,有没有简单点的,不费时间的,我也试试?”

“这个嘛,修道修仙什么的,这都是我们这些山野俗人们才去做的事,而且没有捷径,就是个水磨功夫,积年累月,受尽各种苦还不一定能成,所以您这种人皇,肩负着国家的兴衰、万民的生活,实在不适合走上这条路,内圣外王这才是您需要专注的事啊。”

吴筠对皇帝一直想成仙这件事感觉也真是很无奈了,我这还在探索仙道的路上呢,哪有闲工夫陪您胡闹,不过几句话也不能真就应付过去,所以就加班写了三篇《玄纲论》,“您先看看这个,以后咱们再讨论。”

玄宗对《玄纲论》很重视,挑灯夜读,第二天早早就请来吴筠说:“吴老师啊,拜读了你大作,深感你已迹参洞府,心契冲冥,写的文章义博文精,词旨奥省,如此宏阐格言,发明幽致,让我手不释卷,百读不厌,……(此处省支一万字)是越读感觉越玄奥啊。你这么高学问,我认为翰林对您来说都屈才了,您这水平当宰相都足够了,以后可要多多为我出谋划策啊。”

由于吴筠受到皇帝的重视,声望越来越高,所以很多高官贵族纷纷表示亲近,比如刑部郎中元沛的寡居的夫人刘氏就受箓于他,影响的一家人也有很多投身于追求仙道而不仕的。

唐玄宗对于道教的态度前面详细讲过了,在《道德真经疏》中可以看出他的理身、理国两大宗旨,当然,这里面有多少是吴筠的功劳不好说,不过理国理身的思想是司马承祯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理身清高,理国无为,把道教和治国之道联系起来,唐玄宗深感正确,圣人理国,理身以为教本,失理国者复何为乎?但理身尔,故虚心实腹,绝于忘知于无为,则无不理矣,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是以理天下之圣人睹行随之不常。更深入的思想不再讲了,但唐玄宗并非是个糊涂皇帝,他对道教、对治国有着很高的理解,当然,涉及长生的问题时智商总会低下来,这也不止他一人。

虽然没有挖出来什么具体的长生秘法,但是李隆基还是能够坚持节俭,注意保护民生,克制自己的贪欲的,所以当吴筠劝他不要沉迷仙道应该好好当好皇帝这个最有前途的职业的时候,玄宗也能够坦然认可,也就更加重视、欣赏吴筠了,当然这样也是得到了吴筠尊敬。

由于吴筠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这就导致了一大批和尚妒火中烧,看着这个老道士咋就这么不顺眼呢。着名的高力士也是位忠实的佛教信徒,于是和尚们就通过高力士不时地在李隆基耳朵边上说他的坏话。关于这段历史的影视剧很多,估计一般人都很熟悉,当时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朝政,弄得有点乱,道门高人吴先生知道天下将乱,这也符合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否极泰来、由盛转衰的自然规律,主要是在首都圈里被人盯着总想害自己的感觉太不好了,吴筠就才多次向皇帝提出下岗回家,“您就让我回去吧,家里鸡、鸭都没人喂,院子里草都比门高了,再说,我在您的那群大儒臣子堆里也没什么意思,和他们道不同,没有共同语言啊。”

李隆基自然舍不得放他回去,心说我还没学到长生的仙术呢,你走了我怎么办?于是说:“您老人家就安心在我这住着吧,只要你不走,我立刻命令人给您新修座道观,保证是独幢的别墅,你一个人在里面修炼好吧。”

吴筠也是铁了心要回去,坚决请辞,说“万岁啊,我老家那座小山包都荒了,没人打理不行啊,您就让我回去啊”。

李隆基就是铁了心就是不放他走,就这样,一直拖到安史之乱前期。

吴筠感觉再不走真不行了,好家伙,风雨欲来了,于是又坚决请辞,最后皇帝还算可以,终于放他回嵩山了。

不久,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作乱,一个多月就打进了洛阳、长安,搞得天下大乱,这就是着名的安史之乱。

嵩山上的吴筠一看形势有点不妙,这里也是战区,太不安全了,于是收拾收拾,“羽衣虚舟,泛然东下”,飘然来到会稽避祸。

后来,又隐居到杭州大涤洞,这个石洞也因他成名,于是先后有宋朝陆永仲、王元素、朱复常等人来此洞修炼得道。

大历十三年,778年,吴筠卒于宣城道观,也有人说是卒于天柱山,无论如何吧,弟子们遵从他的遗愿,把他送回余杭天柱山安葬。当然了,有关他卒葬之地,史料记载颇多不一致的地方,也有学者专门考证,不再详述了。

以上就是吴筠的简单的生平,之所以要讲吴筠,除了他的作品和思想以外,主要是他代表了一批人,就是当时清高但政治抱负又得不到施展的那些士人,最后选择踏入道门,追求另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和宁静,我们不评价他们的做法的积极与否,需要看到的是当时社会背景如何,这是道教史、中国史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

当然,吴筠他们又完全不同于那些为了走终南捷径而隐的隐士,他们并没有完全的消极避世,从吴筠的着述中可以看得出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政事,有机会也是能够勇于进谏的,如此反而隐而成名、进而有功了。

吴筠一生留下了很多作品,很幸运,他的作品传世很多,宋景濂曾说“道家诸书,多寇谦之、吴筠、杜光庭、王钦若之徒所撰。”当然,这种说法道友们也知道有点偏颇,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吴筠的着述丰富到了一定程度,思想影响力也极大。

吴筠虽然屡试不第,但不能否定他的文学才华,否则不会结交李白他们这些大文豪,当然了,他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人的名气大,但是在道士圈子、文人才子圈子里名气丝毫不差。吴筠的诗赋传下来的还是不少的,总数为450篇,广泛收录在《新唐书?文艺志》《全唐诗》《文献通考》、《郡斋读书志》等中。除了前面提到的《玄纲论》外,还有重要的《神仙可用论》《形神可固论》等,其他着述,在《宋史》中列举了大约十余部,《宗玄先生文集》中还收录了吴筠的八篇赋,内容当然还是道教,对道教的人物、仙境、求仙生活等加以描写,令人对仙人、仙界产生渴望和追求,从而走上修仙之路。各类道教典籍中还有十多种作品需要考证。总体上说,他的作品多而杂,涉及面比较广。

需要单独说一下吴筠的诗歌,他通过诗来表达对“道”的理解和追求,形式也比较丰富,比如有游仙诗、览古诗、步虚词、高士咏等,这些诗意境幽远,仙气十足,虽然没有李、杜那么名气大,在道教界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了,所以称他为道教界的诗仙也可以。

《旧唐书》中评价他的作品“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权德舆在《宗玄先生文集序》里对他的诗赋给予了极高评价,“奇采逸响,琅琅然若戛云璈而凌倒景,昆阆松乔,森然在目”,“近古游方外而言六义者,先生实主盟焉”。那位也许说了,给别人的作品作序,使劲往高里捧那是必须的啊,何况是给自己老师作品写序呢,但是前提是你得有三分才华吧,烂泥总是扶不上墙吧。

关于吴筠的诗稍后再单独讲一讲,下面,先来看一看他的主要着述,看一看他的主要的道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