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五十九章 又一位山中宰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五十九章 又一位山中宰相

最后要讲的唐朝的高道是杜光庭,他生活在唐朝这座大厦倾覆的时代,同时也是道教走向衰落的时代,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和努力,保存下了大量的珍贵典籍,为后世重修道藏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他同样也是一位山中宰相。

姓名:杜光庭,字宾圣

籍贯:处州(浙江)?

出生时间:850年

去世时间:933年

主要成就:三洞藏的编修,修编斋醮科仪

主要着作:《历代崇道记》《广成集》《道门科范大全集》《道德真经广圣义》《太上洞渊神咒经》《金箓斋忏方仪》《洞天福地记》……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的“道门领袖”,道教理论大家,是唐宋道教的理论转型关键的节点人物,在道教的哲学、思想、炼养、斋仪、神仙等方面有很全面的总结研究,可以说是上承唐朝道教的重玄思想、心性论思想,下启清静之心修道的先河,特别是推动了神仙思想的入世,引导着心境转向精神超越的追求,把追求长生不死转向了对生命本身的精神超越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他开启了宋元的道教,为内丹心性学的体系化提供了理论和思路。

杜光庭还是一位迷一般的道士,《新唐书》《旧唐书》《旧五代史》中都没有立传,《十国春秋》说他“为人性简而气清,量宽而识远”。在道书、野史等诸多记载中就有杜光庭各种版本的生平、事迹,但差异就多了,比如他的籍贯上打了问号,原因是他的籍贯就有六七种以上,处州、缙云、长安、天台、括苍等等,简单考证一番,他的老家是处州缙云县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这里还要再啰嗦几句,研究杜光庭思想的学者并不少,也看了一些学者的文章,有些人还会提一句他没有入新、旧唐书和《新五代史》,有些人干脆就不会提,然后想当然的说杜光庭没有入正史,想来这些学者都没有亲自考证一下,人云亦云而已。您想啊至少还有一部《旧五代史》啊,最早如此说的人为什么没有提它,意思明显是说只是这三部史书没有为杜光庭立传罢了。

此外,在《五代史补》《十国春秋》等史书也有杜光庭的记载。当然了,有些道友可能会翻翻《旧五代史》的目录,然后很是理直气壮地说:“的确没有啊,你怎么说有?”

请打开《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六,门下侍郎参知政事监修国史薛居正编的“僭伪列传第三”,里面是有一段关于杜光庭的记载的,当然在其他正史中,并不是没有他的记载,只不过是没有单独立传罢了。

和前面讲过的高道们一样,杜光庭从小就聪明好学,七岁时就“博极群书”,神仙书、经史子集都是他喜欢读的,到十几岁时就“经籍备熟”。

据说有一位叫方干的诗人在缙云旅游的时候,偶遇了年仅七岁的杜光庭,估计是被小小的杜光庭的才华惊到了,或许他还懂点麻衣神相之类的,说杜光庭未来前途不可估量,真称得上是“宗庙中宝玉大圭”。事后证实,方干还是很有水平的,相人之术还是极准的,当时并不是为了奉承才夸奖孩子的。

晚唐的动荡大家都知道了,年轻的杜光庭立志成为像姚崇、宋璟那样的贤相,这样就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867年,18岁的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当时他参加的是九经举。

关于唐朝的科举前面简单讲过几句,九经举考的是九部儒家经典,包括礼记、左氏春秋、周易、尚书等,由此可见,杜光庭少时攻读儒学时还是下过不少功夫的。

传说杜光庭在考试的时候文思泉涌,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可惜没被录取。事后,据他自己分析落第的原因肯定不是自己文采不好,而是受了非常不公正的待遇,要不然也不会“奋然入道”。“奋然”这个词总感觉有点问题,好像用“愤然”更合适,总之杜光庭知道自己没考上公务员干脆就去了天台山,拜在了应夷节的门下学道。

应夷节小时候也是个神童,十三岁就当了职业道士,不但学过正一法术,还修了上清道法,在天台山修真五十多年,总体上应该把他归到上清一脉,所以杜光庭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上清道士。

师傅是兼修上清和正一道法的,杜光庭自然也不例外,两教道法兼修,很快就有名气。国家将乱,道教也不能独善,所以面对当时“几将废坠”的道法科仪,杜光庭立要志光大道门传承。于是他便跟随师傅潜心修习,广涉各派经书,“遂考真伪,条列始末”,更是把上清和正一经法融会贯通,这些都成为日后他编写《三洞藏》的基础。

由于师傅是名道,自己又好学,还经常下山进行江湖历练,弘扬道法,所以杜光庭名气是越来越大,终于,“僖宗临御,光庭始充麟德文章应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事情发生在唐僖宗即位的874年,僖宗前面提到过他,不多讲了,临御就是刚当皇帝开始治国理政了。国家乱了,新任的皇帝急需人才,于是就启用了郑畋。关于郑畋就不多讲,与本书关系不大。郑畋极善写奏书,所以很欣赏善写文章的杜光庭,这才向皇帝举荐杜光庭,说他“工词章翰墨之学”,一定会成为您的得力助手的。

僖宗先看了看杜光庭写的文章,嗯,感觉还不错,就派人把他诏来面试,嗯,的确是位有真本事的高道,于是龙颜大悦,当即就封他当了“道门领袖”,让他跟随在身边,可见对他还是很重视的。

转眼一年多,杜光庭在这段时间,利用身份便利广泛阅读官方收藏的经书,重点对涉及斋醮科仪方面的部分加以整理,读书笔记不知道写了几摞纸。也是在这时期,他开始了《历代崇道记》的创作,希望通过对以前帝王崇信道教的实例,告诉皇帝道教是可以为皇朝提供帮助的,可以教化百姓、安定社会,您得学学皇帝前辈们“扶宗立教”,把道教发扬光大,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据记载,876年和877年,杜光庭还曾两次来到蜀地访道,879年又去了趟湖北,出行的主要原因是道教一路在下坡路上有狂奔的趋势,道经更是毁损严重,这些都让杜光庭着急上火,所以他才数次远行收集各地的道经,然后加以刊正,可谓用心良苦。对了,他还特别喜欢和各地的老人们闲聊,特别是老道士,总能从他们嘴里听到很多珍贵的信息,还能收集大量的奇闻轶事。

不久,黄巢起义,眼看兵荒马乱的,880年僖宗逃出长安直奔成都而去,杜光庭也跟随一路来到成都。

在成都期间,僖宗除了派兵去打黄巢,想着收复失地以外,同时还大修道场,希望能得到太上老君他老人家的庇护,保佑李家的天下能多挺几年,估计这位管太监叫爸爸的逃跑皇帝对大唐的未来也没什么信心了。

身为随行的着名的道士,杜光庭感觉是自己表现的时候了,于是经常举办一些大型的斋醮活动,为大唐祈福,弘扬了道教,又迎合了皇帝的心理。

道经的收集和写作杜光庭也没有丢下不管,884年底,《历代崇道记》终于完稿,杜光庭把它献给了当时还仅是刺史的王建。感觉挺不好理解的,杜光庭为什么不把它献给僖宗皇帝呢?是人微言轻还没有到向皇帝直接汇报的层次呢,还是算准了王建未来的远大前程而提前混个脸儿熟,反正是没给皇帝。正好皇帝要起驾回长安,于是杜光庭举行了一场临行前的斋醮仪式,保佑皇帝和自己能够一路平安。

还算不错,有杜光庭一路陪着,太上老君也保佑吧,僖宗885年三月平安回到长安。皇帝安稳了,杜光庭也就又有时间四处搜集道经的工作。于是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考辨真伪,条列始末,当然写点文章,为日后整理道藏做准备也是必要工作。

为了保存这些宝贵的道经和自己的着述,杜光庭给僖宗上一份表,请求僖宗投资建一座玄元观,用来保存这些文献。难为皇帝了,国家风雨飘摇呢,本来是不会理这些小事,不过真的希望道教能拯救自己,想着建个道观也花不了多少银子,不但批准了工程项目,还希望能借助崇道找到更多的人才帮我治理天下、教化万民,于是就请一位姓潘的高道帮忙举荐些人才。

注意这位潘道长可不是潘师正,潘师正都羽化两百多年了。有意思的是,潘道长向僖宗推荐了杜光庭,于是杜光庭就有机会接受了僖宗的第二次面试,面试效果应该还不错,僖宗龙颜大悦,“遂令披戴,仍赐紫衣”,并且封了个“广成先生”的称号,派他去蜀地掌管道教。

不过还没来得及出发,王重荣和李克用就带兵来打长安,僖宗只好又跑路,杜光庭同样也跟着跑路。不幸的是,就是在这次出逃过程中,杜光庭辛苦多年收集来的三千多卷经书丢了一大半,这对他的打击可以说非常巨大。

国家乱成这样,眼看这个皇帝也是扶不上墙了,多年的心血才会损失惨重,于是杜光庭就写了封辞职信,“乞游成都”,我要去成都为大唐祈祷。

国家的混乱都没空管呢,一个道士的离去怎么可能会让皇帝操心,所以杜光庭很快就离职来到了青城山,在白云溪畔盖了个草房隐居。终于可以安心工作了,于是又重新收罗道经,潜心研究,着书立说,还四处拜访官宦士绅,化点缘重修荒废的道观,经过多年努力,杜光庭总算又有了一个安身之所了。

891年,那位王建大发神威打进了成都建立了前蜀,903年成为蜀王,907年称帝,这在五代时期也是位成功人士了。王建和杜光庭早就认识,自己也崇道,所以对这位道门领袖非常尊重,经常向他求教军国大事,还封他了上柱国蔡国公、金紫光禄大夫等,虽然没有搬进成都,但在山中同样是积极参政议政,俨然和陶弘景一样,成为另一位山中宰相了。

杜光庭在四川时,除了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了道经的收集整理上。他在玉局观中,继续广集道经,集成了一部《三洞藏》,整理了各大门派的理论,同时大力推进教化,结合当地的民间信仰举办各种斋醮活动,推动道教在民间的传播,扩大影响力。在长期的活动中,他结合各派的科仪,加以综合和完善,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科仪规范,各方面都完善起来,形成了经典的道教科仪。

年纪大了,杜光庭气质更加成熟,带上了仙风道骨的属性,王建对他更加尊重,请他给太子当家教,919年王建死后,王衍上位,杜光庭自然就成了帝师。熟悉历史的道友应该知道,这位王衍比刘禅还扶不上墙,当了皇帝以后,就从超级纨绔转型荒淫无度的昏君生活,不过他对杜光庭还是很尊敬的,大力推行道教,又修起了上清宫,还奉杜光庭为“传真天师”。杜光庭对王衍的昏君生活很是看不顺眼,忍无可忍下就辞官回到了白云溪隐居去了,别的缺点不说,仅一条教育储君完败就够杜光庭郁闷了后半生了。

直到后唐灭了前蜀以后,杜光庭一直在隐居,直到933年羽化,寿84岁,葬于青城山清都观。晚唐道士张令问专门赋诗曰:

试问朝中为宰相,

何如林下作神仙。

一壶美酒一炉药,

饱听松风清昼眠。

杜光庭着述很多,虽然大多都失传,存世依旧不少,除了道教方面的以外,还有一些小说、诗歌、杂文,主要收录在《道藏》、《全唐文》、《全唐诗》等文献中。

《道藏》中收有杜光庭的着述二百多卷,主要有:

《道德真经广圣义》50卷,依玄宗注的“圣义”发挥出来的,算是他的代表作;

《广成集》17卷,表奏、诗词、序、碑铭等;

《常清静经注》《历代崇道记》;

《道门科范大全》87卷,整理删订的斋醮科仪总集;

《神仙感遇记》5卷,历代凡人遇仙、感应神仙的故事75个;

《录异记》8卷,收录了一百多个怪异故事;

其他还有《道藏》没收录的《仙传拾遗》40卷,《王氏神仙传》4卷,《全唐文》中收录他的各种序17篇,斋词24篇,醮词136篇,忏文3篇。

此外,杜光庭在书法、医药等方面也是卓有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