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六十九章 是屠龙大刀还是小李飞刀 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六十九章 是屠龙大刀还是小李飞刀 上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之一,一般来说乱世宗教反而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但实际上佛教也好,道教也罢,受战乱波及是极为严重的,真正的乱世哪有桃源。在前面曾多次提到三武一宗灭佛,最后这一宗,就是说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

实际上三武一宗灭佛也好,毁佛也好,只是一个统称,四位帝王的灭佛行动在程度上、性质上还是有所不同的,有的是灭佛,有的是禁佛,有的是抑佛,有的是限佛。那么柴荣的灭佛是什么样的呢,道友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分析,特别是对一些数字的分析判断一下,顺便也可以简单回顾一些五代十国的历史及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情况。

首先,明确一下个人的观点,我把“柴荣灭佛”明确为是限佛或抑佛,而不是灭佛,具体原因稍后再分析,柴荣的生平需要先简单交代一下。

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称帝,由于大将郭威出力不少,所以连连高升,很快就权倾朝野了。郭威的养子柴荣升迁很快,当然柴荣并非完全是靠郭威的关系才被擢升的,人家也是真有才干的。一年后儿子刘承佑就接了刘知远的班成为cEo,刚坐上皇帝的位子总是担心兵权在握的郭威会造反,也不全是刘承佑多心,五代时造反的事太常见了。反正最后刘承佑把郭威的全家杀了个一干二净,连只老鼠都没有放过,柴荣也受牵连,老婆孩子一家人也被杀光了,所幸他和郭威正好领兵在外才躲过了一劫。于是郭威就造了反,建立了后周称帝。

由于郭威的亲生儿子全都被杀了,郭威死后,柴荣很顺利地接班称帝了,实际上他当时还是有竞争对手的,比如郭威的女婿、外甥之类的,主要是柴荣各方面能力都不错才接了郭威的班。道友们应该知道,五代时期认干儿子特别流行,朱温啊,李克用啊等等都认了不少干儿子,郭威和柴荣还不是那种简单的认干儿子的关系,柴荣的老爹柴守礼是郭威的大舅哥,管郭威叫一声妹夫的,柴荣从小就表现“谨厚”,是过继给郭威当的养子,郭威一直非常喜欢他的。

柴荣老家在今天的河北邢台,921年生,954年正月继位,959年去世,在位六年,年仅39岁。柴荣在位期间,整饬纲纪,修订法律,内修仁政,外拒北汉,恢复生产,劝客农桑,鼓励商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直言纳谏,在位虽然仅仅六年,两次北伐,一次西讨,三次南征,打仗就像开了挂一样,战略、战术都堪称大家。

对于他的英年早逝,后世普遍表示惋惜,假如他能多活些年,中国的历史会走出一条完全不相同的路,当然了,没有假如的。

人非完人,在五代那个恶人当道的时代,柴荣这样的明君也有缺点,后人记录了他的两件主要过错:其一是他在攻打楚州时,因为伤亡代价太高大怒而失去理智,城破后“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还有一件是他放任包庇纨绔的老爹,是亲爹柴守礼,不是郭威,不知道这位老爹以前品性如何,不过自从儿子当了皇帝以后那就抖了起来,在洛阳和几个朝中重臣的老爹们建了个老爹群,那叫一个横行霸道,目无国法,甚至敢当街杀人,百姓名之为“十阿父”,柴荣对此事学起了猫头鹰。

无论如何吧,这些缺点并没有影响柴荣成为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帝王,成为一位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乱世明君,在五代十国的几十年里,他和郭威二人执政共十年,百姓享受到了难得的太平世界,也正是他们父子的成就,奠定了宋朝统一的基础,最后就是让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赵匡胤摘了桃子。

总体来说,后世对柴荣的评价很高,很少有负面的,比如宋朝人的评价:

宋神宗:“世宗,诚创业造功英主也。”

司马光:“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薛居正在《旧五代史》中评价他:“……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价他:“……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纳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

还有很多评价,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再讲讲柴荣限佛的事情。

按照主流学者,包括古代和现在,他们研究的结论,都认为经济因素是导致柴荣限佛的主要原因。五代时期,佛教延续了唐代的繁盛,而且是更甚,佛寺、和尚多得对国家的赋税、兵役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举个例子,由于民间崇佛日盛,出现了大量私毁铜钱铸造佛像及与佛教有关的物品的风潮,这就造成了金融问题,市面上连铜钱都严重不够用,这不仅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对商业流通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还有佛门收容逃避徭役、兵役的人,甚至罪犯,占有大量良田等等,总之佛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柴荣最终采取了灭佛的行动。

这些学者的观点对吗?是灭佛还是限佛,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

实际上如果稍稍细心一点去考证而不是仅凭史料中一个可能是错误的数据就想当然的话,就不会得出上面那样的结论。

在《旧五代史》《五代会要》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可以找到一些数据,后周国土面积约一百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一千四百万,柴荣废寺院座,保留下来的僧尼是人,保存下来的寺院2694。当然,这些史料中个别数据稍有误差,基本上可以忽略。

具备小学数学水平,就可以用这些数据简单推导出后周当时的僧尼总数:通过保留下来的僧尼数量和寺庙数量可以大概知道每座寺庙里平均的僧尼数量,约23人,还知道废除的寺庙是座,可以得到被强制还俗的僧尼约69万人,所以当时全国的僧尼总数就差不多有75万人。

约110年前,唐武宗灭佛前国土面积约四倍于后周,当时有近5万座寺庙,和后周的3.3万相差还不算太大,但僧尼总数后周却比唐朝当时的29万多了近46万,要知道经过晚唐、五代的的战乱,仅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后周能多出如此多的僧尼显然不是那么合理。如果有道友感觉这样分析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好,我们接着分析。

可以再参考一下宋朝的数据,宋朝开国后经过前三代皇帝的礼佛崇佛,到六十年后的宋真宗时期,全国僧尼总数约46万,寺院约3.9万所。也就是说,无论是唐武宗时期还是宋真宗时代,国土面积都约四倍于后周,当然黄河流域人口密度大这也是事实,如果佛教兴盛程度和后周时差不多的话,把后周的寺庙和僧尼总数都乘以四,应该就是这两个时期的大体的数据,道友们可以自己算一下,仅从数据上推断的话,显然无论是唐武宗时期还是宋真宗时期,佛教兴盛程度远远还没达到后周时期,这合理吗?那么是哪些数据出了问题?

再看另外一组数据。《新五代史》中记载柴荣废寺3336座,和上面的座相差悬殊,当然不是中间差了一个0那么简单,因为史书中是用的汉字记数的,三万和三千不是简单的一句抄写错误就能解释得了的。在《佛祖统纪》《释氏通鉴》等文献中基本上也记载的是3336,其他数据和上面记载的基本上一致。

那么,如果把三万多改成三千多的话,再用上面的逻辑推导,结果就比较合理了,还是道友们自己算一下吧。

实际上这个推导并不难吧?可惜看了大量现代学者的专着、论文,绝大多数都直接用了《旧五代史》中的这个数字,其中不乏道教研究的知名学者、教授,不好评价,因为自己的推论也并不是绝对正确嘛。

但是,引用的不同的数据,后面得到的结论可就背道而驰了。如果是废掉了三万多座寺庙,留下不到三千座,这个力度就不比唐武宗小了,说是灭佛不过分吧?如果是废掉了三千多座,那力度可就是相差悬殊了,用抑佛或限佛似乎更恰当吧?

所以,用了三万多这个数据的学者们,就按照佛教的过度发展严重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发展,严重影响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一思路,想当然地一路写了下去。如果这些学者再看到《佛祖统纪》《僧史略》《释氏通鉴》《佛祖历代通载》等佛门典籍里对柴荣灭佛表达出的那种极度的痛恨,就会更加相信自己的想当然的正确性,所以结论就是柴荣对佛教举起了屠龙大刀,是在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