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三十一章 佛道之争风烟再起 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十一章 佛道之争风烟再起 中

由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1256年五月,福裕组织了一个代表团来到和林上访找蒙哥,说:“上次陛下亲自开庭,代表最高法院判决了,可是李志常那牛鼻子是个老赖,根本就不执行判决结果,您得给我们做主啊!要是他们还不服气,我们可以再给他们一个机会重新再辩辩。”

结果蒙哥说那就再给他们个机会,你们再辩论一次,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有什么想法。结果掌教李志常却派人回复说:“陛下,我出差了,现在这交通也不方便,一时半会还回不去,您让他们等等,多等等。”结果这一等就是永远,因为李志常这一年干脆就驾鹤西游,彻底不回来了。老大都没了,全真教也没心情理会和尚们的纠缠,反正就是不露面也不出庭,连个律师都不委托,所以这次辩论实质上由于全真教缺席判负了。

1257年七月,不甘心的福裕又来和林找全真教挑战,全真派依旧高挂免战就是不搭理这茬。没办法的福裕只好又来找蒙哥,把前前后后一说倒是把蒙哥给气乐了。接着福裕又反复强调全真教的那《老子八十一化图》根本就是全真教恶意杜撰,肆意污损佛教的。忽必烈看了看一起来的西域僧人那摩国师,早就和福裕是统一战线的那摩点头表示的确如此,于是蒙哥就安排忽必烈负责处理这件事,给佛道两家调节调节,希望彻底解决这个矛盾。

为了防止全真道士继续老赖下去,蒙哥还给忽必烈下旨说全真教如果继续躲着不派人应战,那你就看着办,必要时可以强制执行,然后就带着大军走了。

由此看来,直到此时,蒙古的宗教政策还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蒙哥并没有明显的偏袒佛道的任何一方,否则也不会采用这种相对温和的辩论的方式解决双方的争端,而是直接下命令,反正谁敢不听话,大蒙古的铁骑谁不怕?所以虽然全真教辩论失败了,面子也的确是丢了,那又如何?反正我们又没有实质上的损失,反正我就是拒不执行。

眼看着再也拖不下去了,全真教不得不应战,于是在1258年,忽必烈在开平城组织僧道两派重新就《老子八十一化图》和《老子化胡经》的真伪问题举行第二次辩论,这是三次辩论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有的学者称这次是第三次辩论,是因为他们把1256年全真教高挂免战,闭门不出,直接被蒙哥判负那次也算上了,这里需要解释清楚了。

史料记载,这次辩论转到了开平城里举行,开平城位于内蒙古境内,是忽必烈一手建设起来的,后来成为元上都。佛教一方可谓是人多势众,参加的辩论的除了福裕、那摩,还有八思巴等来自各地的和尚三百多位。道教一方以新任掌教、三代弟子张志敬为首,来的道士也不少,有二百多位。裁判和观礼的人也不少,忽必烈派了木华黎、张宗谦等公卿二百多人观战,顺便当个见证人,姚枢、窦黩等高级谋士主持大会。

双方约定了辩论的形式,各自选出了17位精英参加辩论会,“道胜则僧冠首而为道,僧胜则道削发而为僧”。当然了,为了避免彻底撕破面皮,双方的老大就不直接上场开撕了,所以福裕、张志敬不直接上场,那摩国师、八思巴等人也没有出现在双方的对阵名单里面。

双方参赛队员的具体名单,在《至元辨伪录》中有详细记载,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张志敬和福裕没有直接参与辩论以外,那摩和八思巴都参加了,而且八思巴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的辩论过程也不多讲了,据《至元辨伪录》记载,八思巴是最终为本次辩论画上句号的,他的发难直指问题本质:“《史记》中有化胡的记载吗?”

道教一方众人:“No。”

八思巴:“老子传下来什么经书?”

道教:“《道德经》。”

八思巴:“oK,除了《道德经》,还有别的吗?”

道教:“没啦。”

八思巴心想,真配合,接着问:“《道德经》中有没有讲到化胡?”

道教:“无。”

八思巴:“这就奇怪了,《史记》里没说,《道德经》里也没说,那么你们总说的化胡,就连老子本人都没有说过,那你们是听谁说的?如果真有这么伟大的壮举,那么在《道德经》怎么可能会不记载,《史记》中怎么可能不记载?可见你们所谓的化胡是你们这些后人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出来的伪经。”

道教:“……”

眼看十七位道士哑口无言,于是姚枢宣布:“此次辩论会,佛教胜!”

当然,以上全是出自《至元辨伪录》,其中自然是对道教一方有所贬低,不过结果与事实还是基本一致的。

眼看分出了胜负,忽必烈宣布:“既然道教不占道理,那么你们这十七个道士就剃个光头,改行当和尚去吧。另外,全真教占的那二百多座寺庙,嗯……”

看着底下福裕给自己比划手势,忽必烈顿了一顿,看明白以后接着宣布:“嗯,是237座都还给人家佛教吧……你们还真能抢。还有,把那什么乱七八糟的化胡经、八十一化图什么的全部烧了吧,刻板也不能留,也烧了。”

败是败了,不过全真教依旧坚定不移地贯彻老赖的传统,一个拖字诀深得太极真谛,玩得那叫一个炉火纯青,但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也不可能一点好处不让,比如据各方面的史料记载,这座法兴寺在1258年以后归还给佛教一方了。1260年-1263年间,福裕派了一位叫巢云威的和尚去接手并主持法兴寺,不久又请求官方赐名为北少林禅寺,正式成为有身份证的正规旅游景点—嗯是正式的寺庙了,严格说是福裕和尚的曹洞宗的房产了。

1258年二月,在辩论开始之前,蒙哥已经带着大兵南下找南宋的麻烦去了,辩论期间,忽必烈就开始着手准备兵进鄂州,不久也出兵了,这段历史估计道友们也熟悉。1259年蒙哥死在了合州钓鱼山下,忽必烈也同意了南宋的求和,匆匆回军和弟弟阿里不哥争汗位,不但南宋大大滴松了一口气,全真教也因为没人顾得上他们和佛教的这点小事,干脆照样赖帐不执行宣判结果了。所以,第二次辩论虽然也惨败了,但全真教的损失也并不是很大,据说就连那十七位削发为僧的道士,也又重新留起了头发重新穿上了道袍,是不是全都这样没有仔细考证,至少李志全、申志贞、樊志应这三位是有记载回归道门了。

当然了,蒙哥时期的佛道之争,并不是表面上的两教为了那点利益之争,而是一次道教对抗佛儒两家合伙打压的斗争,不仅是宗教之争,还是政治和文化冲突的体现。长远来看,全真教逐渐没落,佛教地位得到了提升,八思巴成了最大的受益人,很快成为了国师,不但个人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藏传佛教也受益,最终取代了汉地禅宗成为国教。

1260年三月,忽必烈回到了开平,马上操持着称汗,阿里不哥也不含糊,四月在和林称帝,七月,忽必烈提兵就来打阿里不哥了。

兄弟两个的矛盾实际上早就有了,蒙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拖雷的儿子,阿里不哥是老七,非常看不起汉人,他代表了一大批蒙古贵族的态度,所以他对于重用汉人,推行汉化的忽必烈非常不感冒,这才有了在一帮子贵族支持下称帝的这一事件,当然,皇帝谁都想当。

蒙古人的这次内战持续的时间并不长,1261年十一月,忽必烈大败阿里不哥,1264年四月阿里不哥实在打不过了便投降当了俘虏,从此去唱铁窗泪。蒙古帝国时期的《史集》中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包括当时审判阿里不哥时的各种细节。不久以后,1266年的秋天,正值盛年的阿里不哥病死了,有人认为是被忽必烈暗中害死的,真的假的就不管了。从此,蒙古帝国结束了内乱,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为大元,史称元世祖。

上头在忙着军国大事,自然没有精力管全真教和佛教的争斗这些小事了,所以全真教只是归还了一小部分寺院,小日子照样一副红红火火的样子,直到……

话说1280年四月,大都长春宫与崇福寺发生了一次规模并不算很大的流血冲突,但是它却成为了彻底改变全真教地位的一个导 火 索。

在《至元辩伪录》中并没有说明这次的流血事件的起因,但是说长春宫的道士们“聚徒持挺,殴击僧众”,然后又自己烧了房子,诬告当时的僧録广渊,说是他派和尚们来放的火。当然了,经过一番调查取证,最后把这次闹事的甘志泉几个主要人物砍了脑袋,和尚们还是很不满意,接着又想起来第二次辩论胜利以后,全真教至今也没有执行还寺庙烧经书的判决,于是借此次事件,西蕃喇嘛瞻巴建议,接着去找皇帝告状,彻底清算全真教。

1281年十月,枢密副使张易等奏请忽必烈,说我们研究了一下道教的那些经书,除了道德经是老子亲笔写的以外,其他的都是后来的道士们伪撰的,应该全烧了。这个逻辑就有点过分了,难道佛经就全都是释迦牟尼写的了?这也表明了儒家的加入,共同开始对道教打压了。

忽必烈于是就派张易这帮人,组织佛道两界人士到长春宫无极殿组织了这次辩论,好好考证一下道藏的真伪问题。

参加的除了全真掌教祁志诚以外,还有正一教天师张宗演以及大道教掌教李德和、杜春福等人,李德和就是大道教的七祖,杜福春可能就是玉虚宫一脉的七祖,在前文中有过交代。

这次忽必烈的偏向就很明显了,原来大家还是辩论,相互可以指责,这次完全是一副评估道藏真伪了,这也是全真教一家不可能承担的责任,才有了正一、大道和太一等的参加。

即使是有了其他门派的相助,全真教一方也摆脱不掉接受质问的局面。这次主题除了再次辩论《老子化胡经》《老子八十一化图》以及其他道藏的真伪问题以外,还包括了符箓等方面。有人提出来说,你们道教总是说自己的符箓能捉鬼辟邪,还能水火不侵、刀剑不伤,那么你们几位门派大佬谁给我们演示演示?

忽必烈一听对啊:“来人啊,在外面弄个火堆出来,你们四位就各选一个代表,拿上你们的神符,先试试辟火的能力吧。”

四人连忙求饶,声称都是假的,不能试。

于是忽必烈下令,除了《道德经》和诸子的医药方面的书籍之外的全部道经都烧了,这次的命令执行力度显然比前两次要强得多了,如今忽必烈是皇帝,身份也不是以前所能比的。首先把长春宫里的经书付之一炬,这还不算,又派了人到全国各地去烧,从此全真教彻底失去了和佛教抗衡的实力。

《至元辩伪录》卷六记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忽必烈还命令翰林院把这次焚毁道藏伪经的壮举刻碑记录下来,留给后来人看一看,这就是《圣旨焚毁诸路伪道藏经之碑》,碑文就不引用了。

忽必烈对于佛教的重视,除了受到蒙哥时期的佛道之争的影响和八思巴有关以外,还和两个人有关系,海云和尚和刘秉忠。

海云早在忽必烈年轻时就跟随他,并用佛教教义来影响着他,所以算是元朝的开国元勋了,刘秉忠和耶律楚材相似,是个半僧半儒的佛教学者般的存在,是海云和尚的弟子,因此海云就把他推荐给了忽必烈。

海云在蒙古宫廷中一直有很高的地位,早在贵由期间就一直掌管佛教事务,道友们可能没注意,上面讲到过,在《元史?宪宗本纪》中有“以僧海云掌释教事,以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前面有点小失误,写成了“掌佛教事”,在此致歉。另外,这里所说的李真常,就是李志常,丘处机的弟子,号真常子,并非笔误。

所以,忽必烈从小就有八思巴、海云和刘秉忠这些佛教高人的陪伴和影响,对佛教有了偏向就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