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四十八章 心死神活,参透性命 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十八章 心死神活,参透性命 下

三、炼气化神

炼精化气阶段功法圆满的标志是精与气三归二以后成为炁,炁又叫丹母,接下来就可以开始下一阶段的功法了,就是炼气化神,此时把炁与神合炼,也就是完成二归一的过程。

这一关标准时间是十个月,取的是人十月怀胎之意,也就是意味着此关炼成的药已经有灵性。胎儿嘛,已经和没有意识、没有灵性的死药有了本质的区别,已经不再是凡药。相对来说,炼气化神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些意念性的、空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唯心的,所以更为复杂,有些东西师傅也没办法直接告诉你,必须自己去悟,懂了就懂了,懂不了也没办法。就像前面讲的那个击竹有感的故事,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要想达到这一阶段的难度就更高了,鲜有人成功。

这一关实际上就是神与炁合炼的过程,也就是对炁进一步炼的过程。精和气是有形有质的,炼也好,化也好,合也好,相对来说还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把握,行功操作起来还算是有迹可寻,但炁与神归一的这个过程,则变成了把有形的归于无形,就是内丹理论中的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有无自此自相入”,是不是有种从唯物主义实然变成了唯心主义的感觉?

实际上,道家在这个追求无为的过程中,不仅精、气需要坐忘,什么爱恨情仇、功名利禄,贪嗔痴怨等等统统都要忘却,这就叫群阴尽被炼化掉,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影响最终修成道体,与道合一的障碍,是不是有点宗教的感觉?也正因如此,内丹功法才显得神秘,自古鲜有人成功,在这条道路上无数高道一代一代的摸索,也许成功了,也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套用网络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句话,什么都忘了,什么都没有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算是与天地同寿,又有什么意思,所以,能得道成仙的肯定不是我辈凡人,凡人哪里能舍得超脱红尘俗世啊。

张伯端对炼气化神讲的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以自身为鼎炉,以元神为药物,这是总纲。具体到功法,简单点说就是以上丹田为鼎,下丹田为炉,用乾坤表示,这也是为什么用乾坤来代表身体的意思。“先把乾坤为鼎器,次将乌兔药为烹”,乌是传说中的金乌、太阳,这里就是心神,兔则是月亮,即肾精。烹的方法就是以神引气入下丹田,这就是气与神,又称坎与离、水与火或者龙与虎相交,最终结成下一关所需要的大药。

四、炼神还虚

这是得道前的最后一关,也称上关、九年关,标准定的比较长了,是九年,同样也不是一个准确的时间。这个九年的时间应该是和佛教的达摩面壁九年的故事有关系,当然这个猜测也没有什么直接依据。据说如果这一关过了,就可以成就仙体,破碎虚空,白日飞升,差不多就相当于修真小说里的度劫以后的那个层次。

筑基期是性命双修的,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则修的是命功,炼神还虚阶段修的就是纯粹性功了。炼神还虚阶段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神与道合,而这个道本质上就是虚无,也就是说,当炼神还虚修炼圆满以后,一切就都没有了。

自从张伯端在成都的真人那里学到了“金液还丹火候之诀”这一套“养命固形之术”以后,就对精气神这上药三品开始了修炼。张伯端应该是这方面鲜有的天才,经过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后结成金丹,完成了他所认为的命功的修炼。在一般人看来,他走到了这一步,似乎已经是修炼成功了,不过张伯端却总感觉离真正成仙还差了那么一点。经过苦苦摸索,最后他从佛教禅宗中悟出了“性功”的修炼方法。张伯端充分吸取了禅宗的思想,完善了自己的修性理论,他在《悟真篇》的序中表示,“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在《悟真篇》附录中还有一首杂言《禅宗歌曲杂言》,“此恐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未修,则运心不普,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总之,张伯端最终悟到了的用禅理来炼心,“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

这一阶段和佛教如来、圆觉、真空、真如之类的思想非常相近,所谓万法归宗,到最高处以后都是一致的,“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此时金丹已成,“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总之,大家都是“教人修种,以逃生死”。

《悟真篇》绝句第一首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这里直接表达了道和丹法的关系,张伯端暗示了道是顺化,需要把它逆过来,就是要再回归虚无,用佛语就是要明心见性,用无极图表示就是上面那个小小的空心圆,不如此,就不可能真正重返虚无,不如此,就不可能真正长生。

很多高道都是佛道兼修或三教合一,不过道家和佛教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道家重肉身,形神是不可分的,虽然有尸解、兵解之类的,那是没有办法的时候才这么做。而佛家则重轮回,肉身只是一个临时的载体,神才是重要的。

至于总说的张伯端三教合一的具体体现在哪里,“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三教异门,源同一也”,这里简单提几句。

先举一例说一下张伯端引入的儒学思想。张载有一套着名的人性理论,主张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变化气质的思想。天地之性源于太虚,是本性,而气质之性则是后天属性,因为气有偏、正,所以气质之性就有善恶的区别了。要想克服气质之偏,就得追根溯源,“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张伯端深以为然,他把气质之性视为欲神,“欲神者,气禀之性也”,先天之性则视为元神,“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后者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佛教思想的引入,则集中在“明心见性”等方面,对于他的先命后性的理论形成,以及渐修顿悟的修炼功法方面影响很深,上面讲了一些。就《悟真篇》而言,张伯端自己也说前半部分讲内丹,“惟谈养命固性之术”,后半部分则满满的禅理,有32首禅宗诗偈,表达“本源真觉之性”。此外,天台本就是天台宗的圣地,佛教极为兴盛,张伯端又极为欣赏云门宗的雪窦重显禅师,对其修炼也曾说这么评价:“得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如果对云门宗的禅意佛理理解不深,哪能说得出这种话来。

其他的还比如在《悟真篇》的序中说的三教关系,“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种,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

由于自己本身并不是一个修炼过金丹术的人,儒学功底、佛学原理更是皮毛也谈不上,所以这些功法、理论也全是根据书本里面得来的,讲起来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也不可能讲得全面,更没有办法讲得深入透彻,道友们就姑且一听,大概能明白张伯端的三教合一的丹道思想就好,至于会不会有兴趣实践一番那就是诸位看官自己的事了。

张伯端的南宗的丹法传到白玉蟾时就加以发展,特别是白玉蟾的再传弟子李道纯在元末兼三教和全真教的清修丹法,进一步发展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三炼功法,他把这三关又叫三化聚鼎,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三花聚顶,这一脉就是上面所说的清修派。

传到元末时,陈致虚把南宗和北宗合并以后就不再分南北了,当然这是说的清修一脉。及至晚明,全真教龙门派出了一位集大成的弟子,就是第八代弟子伍冲虚,对还虚阶段的功法进一步加以完善,这里先不讲,等下一篇还会详细讲伍柳心宗。

南宗的阴阴派一脉如果追索的话,应该是从翁葆光开始的。元末南北合宗以后,阴阳派走上了和清修派完全不同的道路,到明清时代又分成了东派和西派,除了陆西星和李涵虚两位大佬,同样下篇再介绍他们。

最后再回到长生久视的话题来,前面讲过,南宗五祖都是长寿(五祖白玉蟾有争议),这绝非偶然,在张伯端看来,每个人都可以长寿的,想当年老子就说长生久视,前辈的话当然得相信。张伯端说“人人本有长生药”,学会清修一脉的功法,长生虽不可能,但延寿效果应该是足够显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