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七章 谁来拯救道藏 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这套公认最好的道藏刊印出来以后,是不是就可以摆个庆功宴,庆祝一下中国道教经籍的搜集整理保护工作圆满完成了呢?或者说这套公认最好的一版的道藏真的令圈内圈外的各界人士满意了吗?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中国道教典籍的整理工作还没有,而且是远远没有完成,离着松一口气的时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因很多,但细想又很简单,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收录的不全,二是内容芜杂,或者说是质量参差不齐。

先说不全的问题,事实上明代的这两套道藏收录的经书还远远谈不上全,不但还有大量没有收录的古道经,万历年以后的新出现的道书肯定就没有被收录进去吧?

造成这一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明代对道经的收集远没有完成,其中有老版道藏的毁损过于严重有关。明代的这两部道藏都是在《玄都道藏》残本的基础上,收集了一部分元、明时期的道经后重新整理的,这就难免有大量的古道书没有补充进去。实际上这一问题早在康熙年间就有一位叫彭定球的人注意到了。

彭定求此人不再详细讲了,康熙十五年中了状元,正好也是清朝的第十五位状元,才华可以说是极高的,有兴趣的道友可以搜一下。彭定求此人曾经皈依过道教,因此对道教典籍、历史还是比较熟悉的。在他出任专门为康熙皇帝讲经论史的侍讲一职,道教的典籍自然也在选择的范围之内。那时彭定求从道藏所收录的道书里精选细选适合的道经时,发现有些道经在道藏里面找不到,于是便开始注意并且收集工作,不过他主要是对万历年以后的新道书进行了整理,并且专门弄出了一套《道藏辑要》。他的这套书共收集了110种道书,按照二十八宿来编目的,所以共分成二十八集,二百余册,这可以算是对明道藏的一次较全面的补充。

此后,清代又有几次道藏的增补工作,比如嘉庆年间的蒋元庭进行过增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阎永和在成都二仙庵组织了道藏的重印工作。阎永和在重印道藏的时候,同时又对《道藏辑要》进行了增补,加入了一部分清代新出现的道书并且刻印,这就是《道藏辑要续编》。

《道藏辑要续编》新增加的道书选择同样有些问题,没有精选、校订,所以有些道经也有芜杂的问题,但对于道藏的补充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现在通行的《道藏辑要》就是当时的二仙庵版本,刻板一直保存在庵里的印制房里。1961年时这些珍贵的刻板被搬到了青羊宫,至今一直保存完好。几年前曾经有幸去青阳宫一游,也抱着一窥这些刻板的奢望,可惜缘分未到,来去匆匆。

有学者系统地研究过,明清时期被《正统道藏》《续道蔵》收录的,以及被了《道藏辑要》收录的新道书,比较重要的有下面这些:

明代张宇初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道门十规》《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明代张君宝(就是张三丰)的《三丰真人玄谭全集》《三丰丹诀》《张三丰先生全集》;明代陆西星(后面要专门讲)的《方壶外史》《道言五种》;明代伍守阳(后面要专门讲)的《天仙正理》《伍真人丹道九篇》《金丹要诀》《仙佛合宗语录》。明代还有高濂、彭好古、朱权、洪应明等一些道士的道书,不再一一列举。

清代主要有刘一明(后面可能会专门讲)的《黄帝阴符经注》《黄庭经解》《悟真篇直指》《百字碑注》等;王常月(后面重点要讲)的《初真戒律》;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参同契阐幽》。其他还有诸如朱珪校、王守上、李光地、纪大奎、蒋国祚等人,也作了很多道书。

此外多说几句,这时说的朱元育就是朱云阳,他注的《参同契阐幽》是被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极为推崇的,认为是众多注解《参同契》的作品中最为准确的一书。南怀瑾的《我说参同契》一书,基本上也是参照此书而成的。另外,南怀瑾在这部书以及他的很多着作里,对中国近代的一些文人做学问的态度表示很失望,认为我国近一两百年内的作品质量堪忧,当然现今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现象就连让人吐槽的心情都提不起来。这位朱真人后面是否会单独讲一讲也要看情况了。

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些未被收入道藏的经书以外,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敦煌鸣沙山莫高窟第十七号窟藏经洞中发现的大量写本藏书中,其中就有约500卷是道教经书。道友们都应该知道那段历史,这些文物当时被多被洗劫去了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了,里面就有大量的珍本是明道藏里没有的,其中就包括着名的《老子道德经想尔注》《老子化胡经》等。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其中有早已失传的西汉初年的《经法》《十大经》《称》《道原》等道经,这些同样需要补充进道藏。

此外,从仅剩了3.48%的圆明园劫余的《永乐大典》中,学者们发现里面也有不少没有被收入道藏的道书,比如《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经》《大帝制魂伐尸法》《灵宝钏罄威仪经》《灵宝三元威仪经》等。这还是从仅仅残余的这点《永乐大典》里面发现的,如果把完本的《永乐大典》找遍了,不定会发现还有多少道经呢。

道藏不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出在涵芬楼版道藏上面。

了解古籍装订的道友可能知道一种梵夹装,明版的道藏就是梵夹装的,而涵芬楼翻印后的道藏则改成了线装,而问题就出在了装订方式上。具体什么是梵夹装不多解释了,道友们可以自己查一下,找一张图一看就明白了,我这里得解释半天还不一定说得明白。改为线装方式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梵夹装道藏里有很多占多页的图案,比如符、碑记等,线装书里没办法分页处理,当时遇到这些内容时干脆直接给跳过来了。也就是说和原版道藏相比,翻印后的道藏实际上是个阉割版,人为地少了很多东西,从源头上就已经不全了,后面根据涵芬楼版道藏在做的翻印工作也就更谈不上全了。

虽然后面对涵芬楼版道藏有过补充工作,但显然离圈内人士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对道藏进行补充。

再说质量不高的问题。这其实也好解释,就是当年的道藏编修的时候没有能力、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精校,于是就不加甄别,有一部算一部,能找来就不错了。正如有些学者形容的那样,当年限于各方面的条件,但凡能收集到的,随便在封面上写上什么吕祖、文昌之类特别唬人的名字,实际上就是扶鸾、降笔之流的道书,也不加甄别全都收录进来了。想想当年陆修静的工作态度,只能无奈了。

如果按照上面这个思路继续研究下去的话,说明道藏中实际上有大量经书算是三无产品,既没有生产日期又没有生产厂家,作者是谁不知道,哪个年代写的也不知道,内容如何更是不知所谓,这些也需要我们后人来甄别。

再有就是,道藏中现在还有很多经书非常晦涩难懂,甚至还有根本没人看得懂的经书。据说有一部《玉音法事》,里面的音乐至今还没人能还原出来,还有一些符箓等也没人理解其中的含义,至于《参同契》《真诰》之类的经书,就算历经过千百年的中华人杰的研究批注,今天哪个又敢说完全参悟透了?当然了这并不能说收录得有问题,是传承问题及后人的能力问题,但同样是需要后人去解决的吧。

其实道藏的这种什么都收录的风格也并非全是坏事。

在道藏里面还收录有大量的丹经、医药、易、卜、书法、绘画、音乐、地理、诗歌、建筑等等内容,涉及文、史、哲、医等诸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保存。比如《墨子》就是因为道藏才得已保存下来,所以,道藏的整理工作对于我们华夏文明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极高的价值。

国内的学者对道藏的评价就不多说了,仅引用前面提过的英国李约瑟的一句话:“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根已经烂掉的大树”。称它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化宝藏,世界级的百科全书都不为过吧。

既然有这么多宝贵的经书没有被道藏收录,又有如此多的问题需要处理解决,在如此先进的文明条件下,如果还不能把这件事圆满解决,我们真的愧对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了。

值得庆幸的是,整理道藏的工作一直没有中断过。

从1997年开始,中国道教协会组织大批专家进行了整理、点校,并增补了一小部分,并于2004年出版了《中华道藏》。2016年3月,编纂《中华续道藏》的工作被列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这让我们对未来能够看到一套高清、完整、精校版的道藏充满了希望。

好了,道藏的问题说得有点多,无论如何,朱棣在道藏方面的贡献是值得后人牢记的,没有他组织对道藏的重新编纂,也许我们会永远失去这一宝贵的文化传承。

最后再简单说说朱棣对道教的态度。实际上,无论朱棣如何重视武当山、如何宣扬道教,但无非是出于利用道教神化自己罢了,所以对于道教的态度,朱棣和朱元璋并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就是以政治需要为出发点,至于那些神仙方术在他看来是不可信的,比如朱元璋曾经说过,“此乃欺世之言,切不可信”,朱棣是认可的,所以他对来进献仙丹的人说:“你这个妖人,想拿这些破玩意儿来骗钱骗官,你现在就自己吃给我看,你是能成仙了还用给我送来?”

但是令人无语的是,朱棣不相信丹药仙术,但是后人分析1424年他驾崩的原因,貌似就是吃了哪位道士送来的丹药才中毒不治的。当然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在《明史》中记载着一件事,由于朱棣服食丹药,袁忠彻便力谏,劝皇帝要珍爱生命,远离丹药,结果朱棣被他惹烦了,大怒说:“仙药不服,服凡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