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二十章 龙门半天下 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讲完了明、清两代皇室对道教的态度,按惯例下面要讲一些主要的人物,接着清代皇帝的话题,先讲一讲几次提到过的王常月和娄近垣,这二人一个是全真道士,一个是正一道士,正好代表了南北两大正统道教门派的现状和未来。

就是在正统道教日益势微的严峻形势下,全真龙门派却出现过一次短暂的中兴,而这次中兴的主角,第七代律师王常月被后人称为“中兴之祖”。

姓名:王平,法名常月,号昆阳

籍贯:山西潞安长治县

出生时间:1594?

去世时间:1680

主要贡献:重整全真龙门戒律,中兴龙门

主要着作:《龙门心法》(又名《碧苑坛经》)、《钵鉴》《初真戒律》

据弟子闵一得(后面要单讲)在《金盖心灯·王昆阳律师传》里面说,王常月本名叫王平,家境还不错,父兄都是向道之人,没事的时候经常和一个叫做张麻衣的道士喝茶聊天。

有一次王平得了个怪病,幸好张麻衣显露了一手高深的道法把他治好了,随后张麻衣也离开不知所踪了。

由于受家庭熏陶,加上这次生病看到了道法的神奇,王平幼小的心灵中对道教充满了向往。等到十几岁能够自立以后,王平便迫不及待地离家寻找张麻衣,在他心目中,这位张麻衣就是一位得道高人,就是他未来的师傅。

这一找就不知道多少年,风霜雨雪,艰难险阻,王平丝毫没有动摇。

这一年王平来到了王屋山,忽然心有所感,果然在山中遇到了一位高人-龙门派第六代律师复阳子赵真嵩。

几年在江湖上行走,王平早已经不是当年纯真少年了,也知道了江湖上的各大门派及前辈名宿,当知道了赵真嵩的身份以后,自然知道这位的水平或地位并不在张麻衣之下,便诚心拜见,请求收入门墙。

事情自然不会这么简单,古人看重师徒关系甚至超过父子关系,双方都要非常慎重选择,面对莫名其妙出现就要拜师的王平,赵复阳非常坚决地说:“No,我们没有师徒的缘分,你下山去吧。”

王平却下定决心非要拜师,于是就在附近找了个山洞住了下来,饿了就去拣点松籽,渴了就喝口泉水,然后就守在赵复阳的门外,摆明了不收下我我就和你耗下去了。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本来以为没什么希望的王平忽然看到山下来了一个人,走近以后才发现竟然是苦寻几年没找到的张麻衣。原来张麻衣和赵复阳这二位本就是好友,而王麻衣算到王平前来拜师遇到麻烦,特意赶来成就这段师徒缘分。

在张麻衣的撮合下,赵复阳才算收下王平,并且给他起了法名常月,传下些全真经书,并语重心长地嘱咐说:“成道甚易,然亦甚难。必以苦行为先,种种外物,切须扫除。依律精持,潜心教典,体道德自然之元奥,探南华活泼之真机,方为稳当。汝大器当晚成。”

跟随赵复阳潜心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王常月便下山四处云游,搜览三教经书,每遇高人便虚心求教。在外云游的八九年间,王常月拜访过二十多位名师,与五十多位同道探讨过道法,自觉有所收获,但总是找不到自己的道。

后来王常月听说湖北九宫山上异人很多,于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来到九宫山。开始时在山里转了好久也没有发现一个高人,这天已经来了九宫山的最深入,看到了一人独坐,走近才发现原来就是赵复阳,大喜。

赵真人是专门在这里等他的,问了问这十年是否有所收获,王常月说:“玄风颓敝,邪说流行,罹诸艰苦,徒增浩叹”。

赵复阳一听感觉时机已成,弟子心性、学问及道法也累积够了,眼界也锻炼出来了,可以交付大任给他了,便传下天仙大戒,说:“以前我们全真一脉就在单传秘授上吃了大亏,以至于道法不能广行,所以现在我们道门威仪在江湖上几乎没人知道了,更不用说我们的戒律了。重振全真的大任,以后就全靠你了。”

从此,王常月先是在华山隐修了几年,然后和师傅一样开始行走江湖,求仙问道,由于严于律己,兼之道法高深,逐渐在江湖上有了名气。

一晃二十多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常月来到了北京,挂单在灵佑宫。听说祖庭白云观因战乱已荒败,便专程前去,也想瞻仰一下丘处机祖师的遗蜕,结果当真的看到龙门总坛破败不堪的样子时,心内五味杂陈,独怆然而涕下。

费了老大工夫,前前后后找了又找,终于在荒草掩没的一间破殿里王常月看到一个老道士。可怜这老道士瘦得都没人形了,二人略一攀谈,得知此道士姓俞,而且还没有道籍,仅是一个居士,相当于临时工,因为无父无母、无儿无女,还无家可归便住在了这里。王常月听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堂堂北方第一大派,想当年是何等风光啊,如今祖庭的草都能埋人了,于是留下来自己封为方丈,决心重振龙门。

经过仔细分析以后,王常月理清了思路:如果想要让龙门派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以前的辉煌,必须要得到清廷的认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皇帝不喜欢全真教,怎么才能让他重新喜欢上龙门派呢?

显然,原来的全真教是不可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否则白云观也不会破败得可以直接当外景拍《聊斋》了,所以必须得改革,而改革的方向王常月选择了一条他认为最可行的道路,那就是从戒律入手。

道教衰微的根本原因,就是戒律的威仪不在了,不但民间百姓不知道了,就连门内的道士们也不知道了,这是王常月多年行走江湖的切身感受。如今,真正懂道教、研究道教的人越来越少了,偶有几个想振兴道教的也是眼高手低,怨天尤人,他给这些人总结了八个字:“不能度己,只要度人”,就连自己都做不到,还想让别人做到,这怎么可能,还是哪凉快去哪吧。

先度己实际上是王常月能够或希望重振龙门派的基础,自己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撑起道教这片天空的,必须有大量的人才,真正可用的人才,所以要先把门内道士们的素质提高上去才谈得上其他。

分析了道教自身的不足和劣势,明确了今后的道路以后,王常月开始闭关潜心整理理论,广泛吸收、附会了儒家和佛教的长处,完善龙门派的教义。王常月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为道教争取到各方面的认可,在他的《龙门心法》中处处可见通篇引儒释的经据儒释的典籍,全是圣人教诲和佛门妙理。比如“儒门曰:‘称齐家,而后可以治国’,齐家犹人道,治国犹仙道……”,“释氏曰:‘须尽凡心,别无圣解’,这凡心乃三纲五常之理,如依此行完,即人道全,而修仙不难矣……”。再如:“见圣贤仙佛之心,明圣贤仙佛之理,司圣贤仙佛之法,行圣贤仙佛之事,成圣贤仙佛之身,远离旁门左道……”。

通过整理归纳,王常月设计了三大戒律,即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称三堂大戒或三坛大戒,打算用它来全面提升龙门派综合实力,也成为了后世全真教传戒的最重要的内容。

也真是难为这位王道长了,为了正统道教的发展,为了得到皇权的认可,为了龙门的生存,真的是精研儒、释,想方设法地把修仙和治国联系到一起,仅就三教融合方面的研究,最高个人成就奖颁发给王常月才公平。

当然,透过现象看本质,王常月实际上是在混同三教,只是为了借壳上市,纯利用儒释来发展道教。

王常月认准了持戒这条路以后,也就有了方向,只要戒行精严,降心顺道,忍耐行持,一丝不离,始终不变,穷困不移走下去就行了。如果再简单点说,王常月认为今后的修道就是四个字:“依戒修行”。

三大戒律的第一部分《初真戒律》,是初入道门的受戒,内容从三皈依戒、积功归根五戒到初真十戒,制外六根,教人拘制色身,不许妄动胡行一路下来,虽是入门戒律,但内容已经是相当多了,或者说是极多了,比如出入、事师、视听、言语、饮食、出行、听法、作务等十三种威仪,以及入戒要规、各种咒语、戒条等共二百多条,而这仅仅是新手村里要完成的,毕业以后才算是一个初步合格的道士,对了,有个名字叫妙行师。

中极戒又称为“太上老君中极三百大戒”,也就是说有三百条戒条,这就不是《初真戒律》的内容了,而是王常月从太上老君的《中极上清洞真慧观身大戒经》中整理出来的,分为上元、中元和下元三品。这一阶段要扫内六尘,是教人如何降伏幻心,避免妄想胡思的,持戒的道士称为妙德师,相当于大学毕业,可以到一般小道观里当个主持、方丈独当一面了。

天仙大戒则是龙门派的至高戒律,全称是“三坛圆满天仙大戒”,包括《智慧上品大戒》《玉真宫大戒规》等五种戒律,使三身解脱、八识消亡,九难十魔不敢侵犯,教人解脱真意,不许执着粘缚,修行圆满后就称为妙道师。

只有授过三坛大戒,一般还得是天字第一号的戒子,并且要德勤能绩全优,才有资格担任传戒方丈,再配合监坛、证盟、保举、演礼、登箓、提科、引请、纠仪八大师,一起完成传戒仪式。

无论如何制定戒律,道士归根到底还是追求自身的修炼,最终目标还是求得长生久视,所以王常月的戒律不但是想对龙门派进行改革以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最终还是要通过持戒达到修行的目的,这同样是他的修炼的心法。

王常月的戒律吸收了佛教的戒律达到修心的目的,他把三坛大戒与戒、定、慧对应起来,初真戒是个戒字,中极戒是个定字,天仙戒是个慧字。王常月告诉我们,想当年我们的天尊老祖宗就是因为慈悯众生才传下了戒、定、慧三戒,教给了众生降伏身、心、意的无上功夫,我们才有机会超脱凡尘,成就金丹大道。

王常月提出的全真教性命双修的功法完全打破了道教的传统,突破了道教的固有体系,使龙门派的修炼通过持戒走进社会,展示给了清廷和世人,开创了一条通过自律修炼到至高真性的道路。王常月的这一思想,实际上暗合了龙虎山张宇初的《道门十规》的主旨,二者对道教走进社会,推动道教世俗化的影响相当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