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些疾病都预示着,我们的健康遇到了新的问题。为什么这些疾病同时在发达国家陡增,又朝着发展中国家蔓延呢?这些五花八门的现代疾病背后,是不是有着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是不是我们在不经意间,伤害了身体里那些世代传承的“微生物朋友”,所以才危害到了我们的健康呢?本期音频推荐的这本《消失的微生物》就将为你解开这些谜团。

这本书的作者马丁·布莱泽博士,是国际人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从1977年开始,他一直从事着相关领域的研究,头衔也非常多,比如他曾担任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授、纽约大学医学院院长、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主席。布莱泽和微生物领域的其他尖科学家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他很早就结识了巴里·马歇尔医生和他的搭档罗宾·沃伦,这两位好友在随后的研究中,证明了一种叫“幽门螺杆菌”的细菌,与胃炎和胃溃疡有着关联,并因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一本着名的科学人文作品叫《寂静的春天》,这是一本最早引起公众对环境问题关注的书,甚至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召开,书中主要提到,滥用 ddt等杀虫剂会危害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同样,在《消失的微生物》这本书里,布莱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亲身经历告诫公众,滥用抗生素和滥用杀虫剂类似,区别只是杀虫剂破坏的是外部的环境,而抗生素破坏的却是我们体内的环境,它会损害我们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他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临床和农业中都要谨慎地使用抗生素。《消失的微生物》这本书的书名,就简洁明了地点明了全书的方向,这本书从体内微生物这个新奇的视角出发,解释了许多现代疾病的成因,那就是:人体内微生物种类的减少,就是问题所在。

下面,就让我来全方位地为你解读这本书。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书中最重要的视角,身体里的微生物是怎么维系着我们的健康的;然后第二部分来看看,人为活动会改变体内的微生物环境,抗生素的滥用,减少了人体内的微生物种类,给我们带来了耐药菌的威胁,而且更糟糕是,这种威胁可能从我们一出生就开始了;最后我们就来看看,剖宫产和抗生素,是怎么让我们体内的微生物从小就受到威胁的。

第一部分

先来说说微生物如何维系着我们的健康。

说起微生物,我们可能会觉得它们既原始又微不足道。其实,在这个星球上,真正的主宰恰恰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微生物其实包含了好多种类型的生物体,比如真菌、细菌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和病毒等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在这本书里,主要讨论的是细菌这个领域。在将近30亿年的时间里,细菌是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它们通过生理活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为多细胞生命的演化创造了条件。和细菌相比,我们人类的历史实在是太短啦,打个比方吧,如果地球的历史有手臂那样长,那么,只需要轻轻锉一下指甲,就能把人类的历史全部抹掉。

天空、陆地和海洋,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有人估算过,海洋中微生物的总量,差不多相当于2400亿头非洲象那么重,远远超过了其他物种。用当今世界着名的进化论者、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的话说:“这是微生物的时代,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无数的微生物让地球变得适合人类生存,比如,它们将空气中惰性的氮元素,转化和固定成我们细胞可以利用的游离氮;再比如,人类的许多工业生产,从初级的发酵面包、酿酒,再到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药物,全都依赖微生物的帮助。

在我们的身体里,同样也存在着这样一群微生物,它们时刻维系着我们的生命。作者把它们称为“人体的微生物群落”。我们的身体大约由30万亿个细胞组成,但却容纳了超过100万亿个微生物。虽然这些微生物的基因和我们不同,但它们从功能上看,就好像是我们的器官。它们不像心脏或大脑那样,从我们胚胎时期就开始发育,它们的产生过程要晚得多,差不多直到我们出生的那一刻才开始。

人体的微生物群落,可不是由环境中的微生物随意组合而成的。事实上,每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微生物种类,基本都是特定的。这些微生物为宿主提供“服务”,同时,也从宿主那里得到食物和居所。举个例子吧,白蚁能消化木头,是因为它们肠道中生活着特殊的细菌。相同的例子还有,牛能从草料中获得营养,也归功于它们四个胃里的特定细菌。人体的微生物群落,广泛分布于我们的口腔、肠道、鼻腔和皮肤各处,它们同样为我们提供着多种多样的“服务”。

作者认为,人体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帮助我们代谢和消化,这里的微生物主要指的还是细菌。微生物在我们身体里最大的聚集地是消化道,贯穿了口腔和肠道。我们的牙齿、唾液和友好的厌氧细菌,开启了我们消化食物的第一步;咀嚼后的食物进入胃里,虽然胃中是强酸环境,但仍然有细菌存活,它们会对胃酸的分泌产生一定影响;然后食物进入了肠道,有些肠道细菌可以合成营养素,比如维生素K,而人体自身的细胞反而合成不了,大概是因为细菌工作的效率更高吧,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把这项重要工作交给了细菌。

残留的食物最后会通过结肠到达直肠,结肠和直肠合起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肠。人体的大多数微生物都生活在这里,每立方厘米大肠中的细菌数量,比地球上的总人口还要多。我们一般认为,到达小肠末端的食物相当于已经排出了体外,因为我们自身再也无法消化吸收它们。但是,结肠里的细菌却能将它们进一步消化,比如,果蔬中的纤维素不能被小肠直接消化,却能被结肠里的细菌们利用,这些细菌最后会分泌出一些叫短链脂肪酸的物质,它们可以被我们的肠道吸收。结肠中细菌为我们提供的能量,可以占到食物总能量的15%,这对早期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作者还认为,人体的微生物群落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免疫力。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并且会贯穿我们的一生。一个三岁幼童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就已经和成人的非常相似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外来微生物的入侵。打个比方,友好的微生物在我们身体里安居乐业,所以它们不希望外来者的干扰,如果有入侵者试图在肠道里分一杯羹,肠道中的细菌当然不愿妥协,它们会分泌一些物质杀死入侵者,于是就保护了我们的肠道健康。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育龄女性的阴道中存在着一些乳酸杆菌,它们能够分泌出大量的乳酸,降低了阴道内的? ph值,使它不适合其他微生物的生存,让阴道免受真菌等病原体的侵害。

有时候,一些入侵者,即使能侥幸抢到一小块立足之地,但过不了多久,也会被我们体内的微生物排挤和驱逐,最终消失。因此,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保持得相当稳定,正常情况下,一生中都很少发生改变。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特别是肠道中,都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数量是我们自身细胞的数倍。它们被称为“人体的微生物群落”。这些细菌绝大部分十分友好,不仅能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合成必要营养素,还能帮助我们调节免疫系统、抵抗病原体的入侵。总之,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充满了微生物的“超级生命体”。

人体的微生物群落既然这么重要,又相对稳定,那它们会不会因为一些因素发生变化呢?当然会。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抗生素的滥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威胁。

第二部分

自然界的细菌可不都是友好的,有些会让我们生病,我们把它们称为病菌。自从150年前病菌被发现,人类就一直想方设要消灭它们。作者讲述了一段他的亲身经历:当他还是医学院学生时,有一次,医院接待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一个持续高烧不退,并且全身长满紫斑的男孩。医生很快诊断出,他患上了一种叫“落基山斑点热”的病,这是被带有特殊微生物的蜱虫叮咬后引起的疾病。这种微生物感染会引发严重的皮疹和血管发炎,致死率高达30%。男孩立刻接受了四环素的治疗,很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

这种叫四环素的药物,就是我们常说的抗生素。在抗生素诞生以前,无论我们身体哪里出现感染,医生们都只能使用既危险又没什么疗效的传统疗法,比如,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咽喉感染时,他的私人医生对他使用了传统的放血疗法,事实上,这个做法不仅没什么效果,反而加快了总统的离世。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伤寒和痢疾夺走的生命,比枪炮和子弹还要多。

直到1928年,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无意间从细菌培养液里,分离出了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青霉素。医学的黄金时代才真正到来,很多疾病都能被治愈了,外科手术也变得更安全。人们又接二连三地发现了链霉素、红霉素和氯霉素等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和衍生药,在过去的70多年里,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不得不承认,抗生素就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一项发明。

抗生素虽然有少数的副作用,但人们慢慢发现,这些副作用大多比较温和,一旦停药后就会消失。人们天真地认为,既然抗生素没太大毒性,那么多用一点也无所谓了啊。于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数百万的健康人或者是只有轻微感染的患者,都在有意无意地大量使用着抗生素。

作者并不否认,抗生素对少数疾病相当地有效,但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典型的例子就是上呼吸道感染。人类超过80%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的种类很多,通常都是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核酸分子构成,它们非常微小,甚至没有细胞结构,抗生素对病毒是不起任何作用的。病毒感染的症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几乎每个人都能自行康复。其中一些病人因为症状比较重,会选择去医院,而医生多数时候也不能明确区分,究竟是病毒还是细菌引起的感染,他们一般就会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也就是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对体质较弱的幼童。于是,孩子就成了抗生素最大的消费群体,即使这些抗生素对治疗病毒感染没有一点点帮助。

抗生素的滥用带来了严重问题,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就是耐药细菌的产生,也就是抗生素杀不死的细菌出现了。简单来说,我们越经常使用抗生素,就越可能筛选出能耐受抗生素的致病细菌,当对抗生素敏感的致病细菌都被清除掉,能耐药的致病菌株就会更加壮大,它们不断生长和繁殖,会产生同样具有耐药性的后代,最终导致针对这些致病细菌的现有抗生素失去治疗作用。

还有些外部原因让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变得更糟,比如,大多数医药公司偏爱生产广谱类抗生素,就是那种适用范围较广的抗生素,因为这就意味着药物的销量会更大;再比如,医生们同样也偏爱使用广谱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