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木匠皇帝之崛起 > 第224章 民间反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永光能担任兵部尚书,缘由并不光彩,是投靠魏公公后,被魏公公提拔上去的。

天启皇帝一直没有撤换王永光,是觉得此人尚算称职,关键是他头脑比较冷静,行事比较稳妥,执行能力不错,有这些优点,皇帝觉得就算合格了。

对皇帝来说,不管他是如何上位的,只要是一个合格的兵部尚书就行。

象袁崇焕这样,头脑一热就敢把所有本钱压上去的赌徒性格,皇帝是万万不敢让他做兵部尚书的。

细说起来,魏公公给他留下的班底,顾秉谦、魏广微、王永光等人他都觉得不错,用起来很顺手。

此时的大明,国力衰弱,外有建奴这样的强敌,蒙古人也随时可能向大明发起攻击,虽然现在蒙古人的战斗力不像以前那么强大,但对大明那些腐朽的边军来说,也够喝一壶的。

而大明内部,更是危机四伏,社会矛盾已经相当激烈,随时会引发暴乱或起义,再加上这天灾频发的小冰河气候,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乱。

现在外部环境有所改善,必须趁此机会,彻底改善内部环境,降低社会矛盾,把农民起义彻底扼杀。

如果社会动荡,烽烟四起,不但经济无法发展,朝廷需要花费大量经费平乱赈灾,可社会动乱后,财税收入恐怕收不到多少了,以大明目前这种寅吃卯粮的财政状况,国家除了崩溃还有什么出路?

所以天启皇帝推出皇五条,革老朱家的命,既是无奈之举,也是迫切需要,至少地方百姓对朱姓皇族的痛恨会少很多。

至于那些勋贵家族,毕竟是人家祖上为大明拼过命得来的爵位,随意降低爵位有薄待功臣的嫌疑,作为皇帝不能提这个建议,但如果勋贵们自己提出来,那就交给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一起讨论吧。

事实上朱元璋制定的这个制度确实不行,因为把人当猪一样圈起来养,大概率会养出一群猪,看看那些朱姓皇族和勋贵子弟,绝大部分都是纨绔子弟。

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下降明显,跟这些勋贵后代一代不如一代是有直接关系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武将们贪生怕死追求享乐,这军队能不腐朽?

朱姓皇族其实也很悲催,被朝廷圈养后,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没有成为朝廷命官的资格,甚至连经商也是不允许的,啥都不能干,这些人除了变成一群纨绔,还有啥盼头?

某种意义上,天启皇帝实际上是解放了他们,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特别是那些没有资格继承爵位的,肯定是举双手欢饮的。

这些王公贵族经过两百多年的积累,早就不缺财富了,缺的是上升通道,缺的是功成名就的机会,毕竟正常人谁都不愿意被当猪一样圈养。

当然也有少数皇族没什么财富积累,考虑到这个,他们有申请生活保障金的资格,至少他们不会像普通百姓那样,不努力就会饿死。

因为皇五条太过惊世骇俗,所以当天早朝并没有通过,皇帝事先跟顾秉谦和朱延禧沟通时,两位大佬也觉得不必着急通过,要有一个缓冲期,同时朝廷和各地藩王进行沟通,听听他们的意见。

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看看那些勋贵们的反应。

天启皇帝现在处理朝政越发的圆润了,有什么事都会事先跟顾秉谦和朱延禧沟通商议,既是对两位大佬的尊重,也避免自己为政急躁乾坤独断,乾坤独断本身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偶一为之尚可,经常这样对国家肯定是不利的。

顾秉谦和朱延禧这两位,其实都不是强势之人,换成其它的大明皇帝,这两位估计是坐不稳内阁首辅和次辅的位子,而在天启朝,这两位却跟皇帝配合得出乎意料的好。

顾秉谦只在乎内阁首辅的荣耀,本人没有自己执着的政治理念,原先靠着投靠魏公公进入内阁,天启皇帝勤政后,又自诩为帝党第一人,以皇帝的意图为自己的意图,天启朝新政能够迅速推行,他这个首辅当立首功。

以往的大明内阁,总会有自己的政治理念,而且往往是跟皇权相左的政治理念,似乎不是这样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内阁,完全背离了朱元璋当初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政务助理的初衷。

而顾秉谦的作风,恰巧又回到了明初时的内阁,真正成了皇帝的政务助理。

朱延禧最初是倾向文官集团的,也就是倾向于限制皇权的,却阴差阳错的被天启皇帝以老师相尊,渐渐的倒向了帝党,此人理政没有什么开拓性才能,但这位老先生拾遗补缺堪称一绝,这一点连顾秉谦也不得不叹服。

皇帝正是因为这个而越发的倚重和尊敬这位老师,反过来,朱延禧也是更加紧密的跟着皇帝走了。

内阁中还想着限制皇权的只剩下丁绍轼了,可他现在身体垮了,没法正常当值,又深受皇恩,是皇帝亲自出马,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捡回一条性命,现在丁绍轼这一派系的,也基本上成了中间派,不再跟皇帝唱反调了。

魏广微这个内阁大学士,觉得自己在内阁无所作为,主动领衔去了四川,在那边干得风生水起,深受皇帝称赞,根本不想回来。

施凤来作为户部尚书,负责大明经济这条线,已经够他忙的了,内阁的事务他基本不插手,一心跟着皇帝走。

现在的大明内阁,甚至比朱元璋时期更听皇帝的话,这就导致朝廷以前的那种党争之风在朝堂上根本立不住脚,大明朝廷的风气前所未有的只有一种声音——跟着皇帝走。

也有些文官觉得这样似乎不太正常,可大明的国力正在迅速恢复,内忧外患的困境却渐渐改善,这些改善他们都是亲历者,这让他们很迷茫。

迷茫不等于敢于象以前那样随意反对和攻击,随着高攀龙和赵南星突然暴病而亡的消息传来,告老还乡的叶向高彻底不理世事,聪明人都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

而他们这些人,恰恰是大明最聪明的那一部分人。

上次皇帝将自己的皇叔福王抄家没收财产,福王一家被发配崖州,明面上福王没有什么大罪,坊间屡有皇帝太过苛刻,虐待长辈的传言,只是这些传言后来突然销声匿迹。

有心之人自然会联想到什么。

奇怪的是,这次皇帝突然推出皇五条,朝堂上反响确实很大,在京师民间却没有什么不利于皇帝的声音。

只能说,天下百姓对这些藩王实在没什么好印象,更不会有人替这些皇族抱屈喊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