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迁都之用?

赵构的这番话着实让吴璘有些吃惊,难道官家真的有意将来迁都京兆(西安)?

宋太祖立国之时,大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方已经是既定事实。

开封做为都城,可以发挥其漕运便利的优势,从而成为大宋人流和物流的中转枢纽。

从这一点而言,开封是非常称职的。确实全盛时期的大宋,开封的繁华富庶确实是举世瞩目。

然而做为政治中心,开封城则实际上是一个无险可守的死地。

一个大一统帝国的都城,特别是要面临与北方游牧骑兵激烈冲突的时候,开封的地理位置则是非常危险的。

北方游牧骑兵一旦突破长城防线,将是一马平川直抵黄河北岸,开封城基本上没有什么天险可以凭借。

而太祖建国之时就是幽云十六州已失,长城防线不复存在。

因此当金国骑兵南下,开封很快直接面临着军事威胁。

赵构心中的想法便是,大宋经济强盛的时候,一鼓作气从而能够一统北境。

然而居安思危,从长远来看一旦帝国衰败之时,则难以完全控制北方游牧民族。

因此迁都京兆(西安),或许在若干年后帝国危亡之时能够自保。

虞允文毕竟久伴官家左右,对于这个想法自然已经非常清楚。

只不过赵构竟然将如此重任交付于自己身上,着实让虞允文有些受宠若惊。

虞允文一阵惊喜之后,心中随即犯起嘀咕来。要知道虽然久在中枢,但对于军务之事难免有些生疏。

自己真的能够担当如此大任吗?

“官家,臣才疏学浅,怕是……”

虞允文无论学识还是才气皆是人中龙凤,按理不至于如此犹豫。

只不过确实责任重大,心中难免会有一些顾虑。

“怕是什么?在朕身边历练这么久,跟着韩枢相等见识过那么多军务大事,堂堂状元郎,有何忧虑。”

赵构斩钉截铁的说道,对于虞允文的才能他非常的清楚。

无论是兵书策论,还是出谋划策,亦或是鼓舞人心,都是非常擅长。

何况大宋以文官统兵比比皆是,并非是什么稀奇之事。

“臣谨遵圣谕!”

虞允文见到官家如此信赖自己,如果再一味的纠结下去,恐有负圣恩。

“启禀官家,臣以为虞帅足以独挡一面。蛮夷兵以步军为主,难于长途作战,亦可协防京兆!”

韩世忠见状赶紧出来打圆场,对于虞允文的能力他也是非常清楚。

这六年多来在中书舍人的位置上做得非常妥帖,参与军国大事也常有奇思妙想。

官家器重虞允文本就是朝堂人尽皆知之事,他的前程自然也是不可限量。

“这样吧,大理和西南夷总计四万土兵随军北伐,攻下京兆之后便归你调遣守城。岳雷随同你一起防御京兆。”

原来赵构将虞允文和岳雷外放,便是下的这一步棋。

毕竟虞允文不是武将出身,担当大任不能没有可堪大用的武将。

而将岳雷放在虞允文身边则是一个妙招,两人一同常伴官家左右,自然非常熟悉且已有默契,干起大事必定是相得益彰。

而此次北伐之时,朝廷便让理藩院要求大理国和西南夷各出两万步军协助北伐。

这些步军到北方必定难以跟上骑兵的步伐,因而协助防御京兆以抵挡西夏便是最好的计谋。

“臣以为,川陕之步军加上一部分厢军亦可协防京兆,加上土兵总数不下八万之众。”吴璘赶紧补充说道。

对于北上攻占京兆之后,继续北上延安继而西进太原,步军远远跟不上,还不如留一部分给虞允文差遣。

这样既能够顾全官家,又能体现自己的大度,于吴璘而言何乐而不为。

并且这八万雄兵届时凭借京兆府的城高墙厚,运用得当的话足以抵御西夏来犯之敌。

相比吴璘的攻城拔寨,死守京兆抵御西夏会要艰难得多。

由此这个重任已经落到了虞允文的身上,如果能够跨过这道难关,将必定是羽化成蝶的蜕化和锐变。

“如此甚好,两位勠力同心,朕心甚慰!”

“在朕看来,文臣武将有才者皆可统兵,重文抑武已然不合时局,大宋要的是文武并重,兼容并蓄!”

赵构这话一出,让韩世忠和吴璘这些武将出身的重臣感动得热泪盈眶。

大宋的武将被压制的那么多年,还从来没有一个君王能够将武将拔高到文武并重的高度。

并不是赵构此时着眼于北伐,而给武将们画个大大的饼。

而确实是赵构自己切身之感受,那便是文武并重所带来的朝堂风气和战略局势的改观。

文武并重的出现,不仅仅体现的是赵构的韬略,更是未来朝堂平衡的一种体现。(注:大宋蔡京、秦桧、史弥远和贾似道等文官重臣之祸乱,一点都不亚于唐时的藩镇之乱。)

“官家英明,大宋无藩镇割据之基础,一味抑武委实难以开疆拓土,亦难以御敌于千里之外!”

韩世忠激动的回应道,如若是平时他绝无可能会如此附和。

但他能够看出官家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在反省前几代君王的国策,也看出了重文抑武的弊病之所在。

通过保下岳飞之后,在蔡州和郾城的连战连捷,如若重用文臣征战恐怕难以出现这样的局势。

而眼下的大宋的禁军和厢军的模式,就注定就是文武并重也难以出现藩镇自立的局面。

纵观历朝历代,自周分封诸侯之后,集权便难以在朝堂出现。

唐时一味重武,藩镇军阀便蠢蠢欲动。

而只有文武并重,且能够兼容并蓄,并能有辅之以朝制而监督,自然不会出大乱子。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尔”原本就是藩镇割据的真实写照。

不得不说唐时的武将地位尊崇,文臣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这正是这样的藩镇格局,才让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不听号令。最终导致各自为战,各立为王。

因此太祖立国之初将自己对于历代的经验和五代的教训得以总结,才逐渐出现了大宋重文抑武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