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男子的衣裳款式不算很多,贺宣也就只能把圆领换成对襟,选大袖窄袖,或者给下摆的缘边换个料子。

伙计介绍了几种保暖的料子,贺宣爽快的买了四身外衣,两件比甲,还有大氅。

氅衣跟披风类似,都是用来御寒的,不过披风男女都可穿,氅衣多是男款。

伙计让贺宣确定是否要夹棉,贺宣毫不犹豫的同意了,不加棉,跟单衣有什么两样。

贴身的里衣就买布料回去,让家里人做吧,贺宣还是喜欢系带的裤子。

花了不少时间,终于从绸缎铺子走出来,黄金甲和牛车还是寄存在店里,贺宣花了十几两,总不用付停车费吧。

从铺子里出来,贺宣正要去找罗家旺,街上驶过好几辆马车,不知道是哪户公侯人家出行。

贺宣没认出来,老管家却认出他了。

自从上京之后,因为贺宣一行人走的太快,陆将军的老管家倒是没来得及打听贺宣的身份。

后面忙着安顿,差点忘了这事,老管家这次陪着小姐去城外寺庙,正好遇上贺宣,一眼就认出来,想起贺宣给的梅脯,老夫人的晕船症缓解了不少,将军还说要好好谢谢人家。

老管家急的想下车,可正好在闹市,本来控制马车就很不容易了,老管家错失机会,贺宣一会儿就不见人影了。

对于刚才路过发生了什么事情,贺宣不是很清楚,正在一家粮油铺子买调味料,家里的味粉不多了,最好买些稻米。

贺宣是吃惯了稻米的,可自家庄子种的却是小麦,虽说小麦跟玉米这些分时段种植,收入也不错。

可架不住贺宣吃不惯啊,偶尔吃上两餐就当换换口味,日常吃的还得是稻米。

然后就是香叶,肉豆蔻,小茴香,茱萸这些,一点点加起来花了一两多。

出来的时候,两人都没拿东西,等回去的时候,再来铺子里取货。

于五郎一上午的时间,眼看着公子把一锭金子散开了,然后就花了不少,哪怕不是自己的钱,也有些受不住。

看着公子还要去其他铺子,赶忙劝道,“公子,罗管事说不定好了,正找我们呢。”

贺宣本想去木器铺子看一看,做个车厢,想到家里还有不少地方要花钱,要不车厢先缓一缓。

脑子里挣扎了一番,贺宣决定去看看,买不买另说,“去木器店逛逛,就回去了。”

木器铺子经营范围很广泛,木头做的器具,大多都有卖,上到承重柱,下到木勺。

至于车厢,铺子里放不下,后院常用的牛车就直接作为展示品。

贺宣看了车厢,不是很满意,最多只能坐两个人,还是很拥挤的那种,虽然木器铺子做的很漂亮,刷了漆,两侧雕刻花草,但这也不能改变这个车厢小的事实。

想到谢端的马车,贺宣就问道,“有没有大一些的,可以坐四五个人的那种?”

伙计点头道:“自然是有的,不过我们铺子里,这种样式的车厢卖的最好,客官您要是做大的,需要的料子更加难得,价钱也是成倍上涨的。”

贺宣问清了这种两人车厢的价钱,然后打听了下四五人那种。

一文钱难死英雄汉。

小车厢也有好处的,不管是牛还是驴都能拉的动,而且车厢小了,冬日里肯定更暖和。

没办法,四五人乘坐的车厢,起步就要四十两,这还是用老榆木料子的,毕竟承重增加了,车轮木头都要换更好的,才能承受的住。

从古至今,不管是马车还是轿车,都有加装费,最普通的一个样式,加雕刻的多少银钱,换车厢顶又要多少银钱。

谁说古人就淳朴,哪个年头都有奸商。

最后在伙计的多次推荐下,贺宣定了一个小车厢,自带窗户,其他什么都是最低配,唯一加装的是,马车前面延伸出去的棚子。

只要做的时候,在车辕上,安装几根木头,买些防水的桐油刷到布料上,就可以多出来一个雨棚,下雨下雪天还能挡挡。

贺宣觉得这个创意不错,打算车厢买回去后,找个村里的木匠来家里试试,能不能把家里这些牛车上也搭个雨棚。

小车厢又花了十五两,于五郎给钱的时候手都有些抖。

自己一年的工钱能买的起一个车厢不。

还好贺宣买完车厢,真的不逛了,往回走,去绸缎铺子等罗家旺。

这时已经过了吃午饭的点,贺宣本想在街上找家铺子吃点,被于五郎劝的,买了三个饼打发肚子,主要也是心疼银钱,一锭金子兑开,眼看着一小半花掉了。

知道罗家旺上午的经历后,于五郎在心里打着算盘,好嘛,不是小半,而是一半多。

罗家旺去铁匠铺子,定梳毛的铁刷板(铁毛刷),这东西说费事是真费事,铁钉一个个敲上去,光是铁钉就要费不少功夫。

铁匠毕竟有经验,问清罗家旺的要求,研究了一会儿,说不一定要用铁钉?

也可以用软一些的金属,直接拉成丝,就可以做的细密一些,不过工序麻烦,要是真的做,一个铁毛刷,要三两银子的手工费。

罗家旺耽误了这么久的时间,一来,就是跟铁匠说清楚这玩意的作用,二来,担心铁匠换了材料,铁毛刷不好用,还有一个就是讨价还价。

结果当然是没讨下来,三两一个铁匠都嫌费事,直言,你要是嫌贵,就找找别家。

罗家旺说干了嘴皮子,铁匠不给水喝,最后还是定了一个,跟铁匠约好,要是成品不够细密,这个毛刷自己只付料子钱,手工费是不肯出的。

三两银子,为啥于五郎就觉得金锭用了一半呢?

因为贺宣跟罗家旺商量,要是这东西好用,就多定几个,天气变冷了,家里的羊毛也要早些时日梳成毛线。

虽然银子还没给,在于五郎眼里已经长了翅膀,就要飞走了。

办好了事情,这些都不是一下子能拿到手,定做就需要时间。

贺宣骑马,两人赶牛车,带上买好的布料稻米和调味料,往家里走。

秋高气爽,这个天气骑马还是很舒服的,微风吹来,带走汗意。

在贺宣不知道的地方,长公主也认为这个季节很好,好在哪里,适合参加宴会相看女郎,自家老三,十八的年纪,之前因为战事耽误了亲事。

虽说长公主内心清楚,自家儿子,光凭长相,就不愁儿媳,不过好姑娘被挑走一个就少一个,还是要早些行动。

这头,趁着安国公伤病减缓些,就通知长媳,把关系亲近人家宴请的帖子找出来,看看有几位合适谢端的。

长公主要回京,安国公还是在庄子里修养。

一来,跟朝堂有关,战事已平,鞑靼人要上京朝拜,安国公在场就有些尴尬。

二来,等秋天过去,冬日里更容易引起伤势复发,庄子上清净,可以安心养病。

贺宣回来的时候,就看到谢家的庄子门口人来人往,不过安国公夫妇住在庄子上,这也正常,贺宣没有多想。

只是奇怪,三哥难道这两日有事忙碌,自己还想跟他说说回乡的经历呢。

谢端为啥没来呢?这两天正忙着呢!

断断续续打了两年,双方互相退兵,主要也是打不起了,鞑靼是游牧民族,逐水而居,战败后,大部落吞并了小部落,休养了一个夏天,实力缓过来不少,部落首领俺答汗,派使臣上京议和。

外邦入京,这事归鸿胪寺负责,跟谢端有什么关系呢?

谢端在三千营,负责护卫皇上和京城的安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几日都在营里商量如何安排防守,连家都不怎么回。

贺宣带来的礼物,自然没给出去。

回庄子后,贺宣刚进去,就被老杨和赵林带着去看作坊的位置。

两人选了一日,找出来三个地方,一是宅子附近,边上还有些位置,二是庄子上这些人的聚集地,建在这边的好处是,女眷方便干活。

还有一个就是凑数的,直接在围墙这边搭个屋子,可以省下一面墙的工钱。

贺宣首先就排除了宅子附近,不愿意把这些人都放在附近,吵吵闹闹的。

第二个,也被贺宣放弃了,是因为运输不方便,庄子上好的地方都是田地,然后就是宅子,奴仆的屋子都是他们自己找地方搭的茅草房,难免有些紧凑,要是这边再建工坊,驴车不好进出。

至于围墙附近,倒是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直接从大门这边运出去,不过也有劣势。

围墙附近除了门房,晚上没啥人,东西放在这边,万一丢失就难说了。

三人回到宅子,贺宣想了想庄子的地势,其他地方,可能还不如围墙呢?

“作坊就建在围墙边上,先沿着门房建,还能省两堵墙。”现在已经有些凉意,再不建,今年冬天都要在前院干活了。

光是宅子里的女眷,织的羊毛袜肯定不够,哪怕庄子上这些人都加起来也不一定够,扩展人手是必须的。

沿着围墙建工坊,就能减少外边的人进入庄子的概率。

贺宣拍了板,老杨和赵林就去安排工匠,人手。

中午只吃了一张饼,贺宣有些饿了,让厨房做碗米粉,顺道把罗家旺和于五郎的份也带上。

等候期间,就去前院看看现在羊毛制品的进度。

除了小兰,刚被叫去厨房,家里其他女眷都在,最小的一个是老杨孙女。

“公子回来了。”看到贺宣,放下手里的活,行礼。

贺宣站在门口,这么多女眷,就不好进去,让杨李氏出来回话。

两人在前院廊下,一问一答。

主要是杨李氏现在的手艺能做到什么地步。

“回公子,羊毛袜子,我和小巧都会做,尺寸按照公子要求,有大小两款,小兰和小芳现在跟着宋婆婆学捻线,针织刚开始上手,还有些生疏。”

“除了袜子,衣裳这些能织出来吗?”袜子只是前期熟练的产品,最后还是要织羊毛衫的。

“衣裳织倒是织出来一件,就是袖子,腋下这些地方尺寸还要更改。”

贺宣对织出来的衣裳更感兴趣。

杨李氏进去,过了一会儿,拿出来一件上衣,就是仿照里衣的样式,交领,然后用系带绑起来。

......

杨李氏看贺宣的表情,不像是高兴,解释道:“公子,这衣裳还要改进。”越说声音越轻。

“没事,不怪你,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贺宣整理好自己的心情,确实不怪杨李氏,他们没穿过套头的衣裳,自然会把羊毛衫做成开衫。

贺宣跟杨李氏讲解,不用系带,直接把脑袋从领口套进去就能穿好,毛线有弹性,不像其他布料。

还有就是跟杨李氏讲解,衣裳可以拆分成一块块,最后用针线缝起来,像这件衣裳,除了袖口,其他地方贺宣都没找到拼接的痕迹。

看来杨李氏毛线确实织的不错。

受了贺宣的点拨,杨李氏有些想通了,如果按照公子的要求,这衣裳做的快多了,前后两块缝起来,再加个袖子,要是分给几个人一起做,说不定半日功夫就能出来。

想通了的杨李氏,就不纠结这件失败品,想想怎么把衣裳拆成四块布,尺寸多少合适。

贺宣动过脑子,肚子更饿了,去屋里吃米粉。

......

第二天,赵林就出庄子找工匠,建屋子,庄里的人手就够了,不过专业的匠人还是要请一个,还有盘炕的匠人。

赵林出去没多久,老杨也出门了,去作坊买建材,青砖,石灰,瓦片,都不够了。

然后就是于五郎,他是贺宣交代老杨,让他多熟悉下京城的,于五郎被派出去买肉。

庄子上没养猪,想吃肉只能去城里买,当然了,于五郎买的不仅是今天要吃的肉,还有准备做腌肉,腊肉的。

之前贺宣家里的腊肉,腊鱼,腊鸡这些食材,都是可以放满一个屋子的。

老杨买的过冬粮食,只有些稻谷,花生,芝麻,干菜啥的,能存放许久的,白菘芦菔之类的还要再等等,过几日更冷些,种的收获了,不够再去集市上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