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饭后,跟余叔解释,有粮为什么留在京中。

实在是身边没几个信任的人,自己要离开一段时间,京中的产业放心不下,只能让有粮守着。

有粮踏实,勤恳,养殖家禽家畜做的挺好,夫妻两个和睦,说不定来年都能给余叔添个孙子。

“好好,能帮得上公子就好,我就怕这小子给公子添麻烦。”余叔是个厚道的,当年这一点恩惠,到现在都没忘记。

“家中这两年,多亏了余叔帮衬,情况还好吧。”

“......”

村里这些人情往来都是自己要处理的,只有余叔说明了,自己才好知道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

聊到深夜,这一年来村子发生的大小事情都说的差不多。

贺宣才去休息,休息之前,让余叔看着安排家中过冬的菜蔬,十几人跟原来两三口人要准备的东西可不是差上一点两点。

小竹罗家旺两人明日直接去府城寻访名医,出发前把三爷爷的脉案情况问清楚,带过去。

村里郎中哪有写脉案的习惯,最多遇上疑难杂症被治好了,会记下来,好作为参考,照方抓药。

这事难不倒小竹,郎中口述,自己写呗。

不管怎么说,家里的人情往来,日常交际明天都要走起来。

毕竟自己一去一载,回来了,总要去老宅拜见下嫡母。

贺宣回到村里,忙碌了几日,才把家中杂事理顺,各家需要拜访的都走动了一遍。

有空就去三里村陪陪三爷爷,小竹他们还没回来,但是三爷爷的身体眼看着越来越差。

刚回来的时候,还能说几个字,今日,稀粥都吞咽不进去了。

在村里,老人水米不进,也就意味着走到尽头了。

这时候,别说请来名医,华佗转世都没法子。

贺宣中午回家吃个饭的功夫,看到余叔送走一个眼熟的人。

牛车停在门口。

“刚才那人来做什么?”贺宣解开披风,家里暖和着,穿这个闷得慌。

“老夫人请您明日去吃饭。”

“什么名目?”

“就说了团聚一下,没说其他原因。”这是刚才下人的原话,但是内幕余叔也知道一些。

“村里有人跟我说,公子您的姑母想让老夫人给您说亲。”

“人选她们都安排好了。”贺宣这话不是问句。

“听说有您姑母的女儿,长姊的小姑子,还有几个嫂子那边的亲戚。”余叔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了。

这在村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虽然老宅没人出来说过,但是附近的邻居早就看明白来来往往的几个人,家中都有年纪相仿的女郎,猜都猜出来了。

怎么感觉公子出去一年,这气势越来越强,自己回个话都小心翼翼的,怕被牵连,余叔偷看了眼公子,肯定不是自己的错觉。

“....哼~”

贺宣从鼻腔里切了一声,也没说去不去,余叔有眼力的没问,老实去厨房吃饭。

这顿饭,没得到贺宣确切回复,老宅的几个妇人盼望着能有个回信。

本打算第二日一早,再让管事去请一回,却被另一件事打的措手不及。

三爷爷当天晚上出气多,进气少,村里的郎中连夜被叫起来,熬了汤药灌下去,也没有一点好转。

脸色都是青灰的,郎中断断续续守到天亮,家里人都开始准备后事了。

实在是无力回天。

贺宣让贺青去县城找郎中,看看小竹他们回来没有。

可惜,天亮没多久,三爷爷醒了过来,还能简单说几句话。

看到这个样子,大家都明白了,这是回光返照。

把家里人都叫回来,嫁出去的女儿女婿也喊来,送老人最后一程。

小竹他们没回来,贺青请的郎中来了,把过脉摇了摇头就回去了。

贺三爷一个个儿孙看过去,屋子里满满堂堂都是人,家里几个小娃娃,这段时间也不敢大声哭闹,闷不吭声抱着母亲大腿,屋里的气氛很是沉重。

目光转到贺宣身上,三爷爷动了动手。

贺宣上前,拉住老人的手。

看着三爷爷想要交代点什么,附耳过去听。

“三爷爷,你放心,我会好好念书的,以后族里孩子愿意念书的,也都会送去族学,让宗族越来越好...”

听不清三爷爷说什么没关系,知道老人心里念着什么,贺宣做了保证,怕三爷爷听不清,还重复了好几遍,三爷爷欣慰的点点头。

交代完遗言,三爷爷和族长目光交汇后,贺族长哽咽道。

“给三叔换寿衣。”

“唔~”

“爹~”

“爷爷~”底下人哭成一片,喊什么的都有。

大半人都往外走,只剩下几个至亲帮着换衣裳。

村里人就是这个习俗,不要以为人没死,换寿衣不吉利,反而恰恰是想冲一冲。

仓库的棺材也拉出来放屋里。

这都是老人早就准备好的,刷了好几遍漆。

趁着人还有一口气,四肢关节都还能动弹的时候,把全套寿衣寿鞋都换好,不然尸体凉了,衣服都穿不上去。

外面守着的人倒也不全是亲戚,还有些干活的人。

遇到这种白事,村里自有一帮子人帮着忙活。

不然临时准备麻布都是件费钱的事。

贺宣呆在角落,想一个人静一静,手上被贺成递了一块麻布。

沉默的接过,两人也说什么。

三爷爷换完寿衣,见过女儿一家,没多久,里面的人就传出哭声。

这回是人走了。

贺宣感觉这氛围不对,心里堵得慌,仰头望着天空。

三爷爷走在腊月二十三,明明没几天就过年了,可偏偏这个年过不去。

中午这顿饭,贺家留了不少帮忙的人一起吃饭,贺宣没留下,回家吃的。

感觉在这个环境里,憋得慌,喘不上气。

贺家老夫人请的饭自然没了消息,贺三爷爷辈分大,族人都得去磕个头。

村里都有不少姻亲或者关系好的,去安慰几句,说贺三爷高龄,走的时候没多大痛苦,是喜丧。

村里几个年纪大些的老人,往常都喜欢聚在村口抽旱烟,说说闲话,现在天冷了,到各家串门,说起又没了一个老伙计,都是长吁短叹的。

谁都有这么一天,可是谁都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来。

唯有族学的琅琅读书声,可缓解这种愁绪,看着孩子们会越来越好,老人们总觉得闭上眼睛,也有脸面见祖宗了。

族学里的课程是贺二叔定的,直到制碳作坊放假了,学堂才会放假。

不然按贺二叔的话来说,这帮小猴崽子,回家只会疯玩,还不如拘在学堂念书写字。

贺三爷爷的丧事办的热闹,但棺材也只在家放了三日,就入土了。

贺宣带着的麻布还给了村里,却想着为三爷爷守孝一月。

本来三爷爷跟贺宣的关系,其实不用守孝,跟族人一样帮着送棺就可以了。

念着这位老人正直,善良,幼时照拂颇多,贺宣还是想尽点心意。

告知余叔,过年家里不用买红纸,已经买来福字就给你和于姑母家分了吧。

小竹和罗家旺是三爷爷没了的第二天回来的,两人带着一副药材,这还是求来的,郎中不肯来,都说医的好病,医不了命。

贺宣心情不好,呆在家中闭门谢客。

本想把三爷爷的样子画下来,可惜自己画技不足。

要是三哥在就好了,人物画他画的更好。

摩挲着手里的玉连环,心想三哥许是还没有休沐,毕竟过年热闹,他们得更忙碌些。

腊月二十七这日,顾川泽前来看望贺宣。

顾川泽虽然没有一考中举,但有了秀才功名,在安德县也是很了不得了,尤其是他这个年纪,可以算得上年少有为。

在母亲的张罗下,娶了妻子,现在大部分时间在用功,想着两年后再考一回。

偶尔帮着大家写写书信,跟同窗们交流下学问,靠着官府发的禀米,以及免除劳役的优待,在县里还是不错的。

但想着上京赶考的花销,是一大笔银子,就想着来问问贺宣这个有经验的人,到底要准备多少银钱。

有了顾川泽在边上说说话,贺宣心情好了许多,聊起两人读书时的小事,说到在白鹿洞书院的趣事。

费用的问题,贺宣也提了提,主要是路费,能搭船最好,节省人力节省银钱。

不然从东昌府走陆路到京城,路上花费的银钱是乘船的两倍。

其次是吃住,吃这一方面省不了多少,不大手大脚的花,来回有个四五两肯定够了。

住的话可以住自己府里,这笔开销就省下来。

自己能帮上的不多,这点不允许顾川泽推辞。

“那为兄就多谢了。”顾川泽起身行了一礼。

“哪里用得着这么早谢过,还有两年的光景。”想到下一次秋闱,自己说不定还在外乡,顾兄都联系不上自己。

“我把京城的住址写下来给你,到时候直接找余有粮,他认得你。”

这些事情还是有备无患。

“等我到京城再找你不迟。”

“我,我之后不在京城,出了些情况,要去别的地方求学,也可以当成游学。”这件事一直憋在贺宣心里,还没跟其他人说过。

村里包括族里都以为自己过完年还要去京城念书。

这会儿跟顾川泽说出口,不好说原因,只能往好处解释。

“...有确定的地方吗?”顾川泽成亲前一心只有圣贤书,成了家,反而沾上人间烟火,会主动关心他人了。

贺宣不愿意说缘由,说明这事有难言之隐,自己也就不好多问。

“还没定下来,不过等顾兄考上个状元,探花,小弟肯定得去讨一杯水酒。”

“得了,到时候你不去京城还得赖我没考好不成。”

顾川泽配合着开个玩笑。

接下来还是说着白鹿洞书院,以及各位先生。

毕竟从京城送信不便,从前只提到寥寥几句。

一不留神,就到了午饭时间,两人还有些意犹未尽。

贺宣这一年在学问上下的功夫可不少,长期在书院里,跟傅晶几人相比可能勉强追上而已。

但是跟顾川泽交流起来,就发现许多知识信手拈来,不管是破题,还是文章立意,都比之前上了不止一个层次。

顾川泽听完,才知道京城的学子是怎么读书的。

自从考上秀才后,花了不少精力在家人和生计上,学问一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自己只能靠多读多背去理解,偶尔跟相熟的人交流下感想,去府城参加诗会的次数都不多。

听贺宣讲完书院的学子如何用功,深深感觉到压力。

同样是秀才,人家不仅学习的时间比自己长,还有学问渊博的先生讲解,同行者交流,自己不下苦功,怎么保证下次就能考中。

暗自下决心,要更加刻苦才行。

年前这几日,贺宣以守孝之行拒绝了许多宴席。

顾川泽就常过来讨教学问,恨不得几日就能把带回来的书籍都看完。

贺宣偶尔跟好友交流探讨,更多的时候自己看着泾渠图说和游记,对照着找地名,给自己找点事,好决定接下来两年去哪个府城落脚。

大致有了方向,去南方看看吧。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这一遭,怎么能不去江南。

最终是否在江南定居,还不一定,好不容易有钱有闲,怎能辜负江南的美景。

既然确定去南边,就要合理规划路径,减少不必要的行程,多去几个景点游览一番。

对照着把图画到纸上,标注出会路过那些府城,一点点补充地名,相关的景点。

等以后自己游玩遍大江南北,说不定也能写本游记出来。

很快就到了大年三十,年夜饭,大家都在家中吃,中午,贺宣请村里几位长辈到自家聚聚。

要不是赶上三爷爷的白事,这顿饭早该请了。

也没什么特殊的事情,就是联络下感情,说说京城的新奇事。

族长里甲他们说了些今年村里的喜事,制碳作坊一年挣了多少银钱,粉条作坊生意更好了。

村里小郎们靠着生计,婚事是周围几个村子的香饽饽,娶媳妇都能挑拣着来。

女郎们也是如此,除了城里,都不愿嫁到别的村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