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晚膳后,朱允炆将其决定汇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对夏原吉也是有些印象的,记得先前有个刘姓郎中,嫉妒夏原吉才能,正巧赶上吕昶弹劾办事懒惰的人,朱元璋本欲批评一下,宽恕他们,可吕昶不准,朱元璋愤怒问道:“这是谁教你的?”。吕昶叩头说:“是堂后的书算生”。朱元璋于是将书算生下狱。刘郎中借机对朱元璋说这是夏原吉教的。不料吕昶怒斥,夏元吉帮助他处理本部事务,事无巨细,你怎可如此陷害他。于是朱元璋将刘郎中处死。

这件事儿过去了,朱元璋也并没有对夏原吉有多大印象,也就仅限于办事细心,能力出众而已,谈不上有多器重。既然朱允炆提出了这个人,想必也是经过调查的,再者培养一批属于朱允炆的新人也有助于巩固皇权,所以朱元璋并未过多问询便同意。

没过几日,旨意便有了,着太子太傅宋濂、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官,方孝孺、夏原吉任本次恩科阅卷主官,吏部负责统筹举办。

一众官员这才发现夏原吉这个平日里名不经传的小角色,敢情人家早已入了皇太孙的法眼,这条大腿抱的粗啊。

夏原吉站在入朝队伍的最后,与平日并无两样,在他看来这种恩科大事与自己沾不上边,也没听清宣旨的内容,当前面官员齐刷刷看向后面的时候,他还站在原地,直到同在户部任职的官员提醒,他才反应过来,急忙出列、跪地谢恩。

方孝孺注意到这边的异常,看到此人这般反应,心里嗤之以鼻,连话都听不清楚的小年轻,怎可与我共同阅卷,也不知道皇太孙殿下怎么想的。却不知正是他看不起的人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他说话,救了他一命。

至于主考官本来是宋濂,为何又加了刘三吾。这是朱允炆在想起历史上那场南北榜案后定下的,他是希望二人能分别出卷,南边的试卷难度大一些,北边的试卷难度小一点,就如现在的高考卷一样。奈何宋濂与刘三吾等人均反对,他们认为绝对的公平才是公平,试卷分南北容易引起南边学子的质疑,不利于朝廷取仕的公正,使得优秀之人不被录取,朱元璋当然采纳了他们的观点。只有朱允炆知道,相对的公平才是公平。退而求其次,他只有把希望放在阅卷上,希望阅卷官能录取一些北人,要不然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既然人员事项俱都安排妥当,考试的时间定在了三个月后,一来方便各地考生赶赴来京,二来朝廷也是考虑到届时天气暖和,对于一些穷苦考生可室外找地而眠,不至于受冻生病。这不是夸张,来京考生人数众多,家境好的或住店,或投宿亲戚,真正的穷苦考生赶到京城已是破旧不堪,哪有什么银子住店,就连吃的饱饭都困难,更别提亲戚。只能在街边、桥洞等地露宿,幸好朝廷这些时候会设立粥点,供这些学子一口吃食。

朱允炆也号召大臣们自发贡献,提供一些衣物住宅,但数量也并不是很多。这倒不是大臣们不愿意,想当年他们大多也是如此赶考,对这些考生有着天然的认同感,再者说了,保不齐就有受他们恩惠的考生高中,也是一份恩情不是。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自己的俸禄本就不多,养活一大家子人也捉襟见肘,哪有闲钱去施舍,除非贪污受贿,但在朱元璋这个时代,呵呵,有命拿钱、没命花钱。

朱允炆也是愁苦,每年有众多考生因为盘缠而放弃来京,其中不乏真正的大才,须知寒门出贵子这句话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也有勉强到达京师,考场上却被饿晕以及生病等耽搁的,发挥不出真正的水平。

于是,朱允炆经过思考,再跟朱元璋汇报后,下旨各州县府衙设立饭点,免费为进京赶考的学子提供餐食,仅限于学子。这下贫苦的学子,尤其是北方的学子沸腾了,朝廷如此重视我们,平生所学不就是为得有朝一日入朝为官、报效国家吗,既然路费都省了,还不去考更待何时。

京师的压力瞬间就大了,有钱都不顶事,各个客栈爆满,朝廷提供的一些简陋住宅也挤满了人,就连太学都用来充当考生的住宿之地了。京师府尹赵文华最近忙的是焦头烂额,时不时就有学子因住宿问题吵起来,进而发生斗殴。人一多,小偷的好日子就来了,甭管穷的富的,不时有人丢失银两,这可不是小事,往往有些学子是举全家之力,卖房卖地才来的京师,就这样丢了,可想打击有多大,弄不好会出人命的,届时朝廷问罪,他就是那个挨刀的。可就算二十四小时不停的转,也挡不住这次恩科的影响力,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