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 > 第129章 组建军工业研究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日进斗金,朝廷的库银渐渐丰盈了起来。农物方面,今年是个太平年,没有发生什么大的自然灾害,夏收已经结束,由于土地政策的改革,今年的收成特别好,百姓手中攒下了余粮,整个大明都洋溢着喜乐祥和的氛围。

在户部的统计下,预估今年农业方面朝廷进项五百万两,北方的贸易方面因为时间较短,暂时只有一百多万两进账,不过这仅仅是开始,许多规模大的商人还未加入。

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朱允炆看着手中户部账册,心里开始筹划。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是一位杰出领导者拥有的良好品质。别看现在大明蒸蒸日上,依照历史的发展,仁宣之治十年发展黄金时间后,大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一方面是后面的几任皇帝不争气,不是自封‘战神’领着几十万大军瞎转悠,就是炼丹的、当木匠的,每年消耗他们先人创下的财富,直到钱粮耗尽,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如同当年朱元璋摧毁元大都一样,攻入北京,终结了大明。

这点钱怎么花呢?火器研发、航海贸易、官员俸禄,这些都是朱允炆想要解决的事,不过都需要大量钱财,凭借现在的收入勉强只能撑起一项。

思虑再三,只能先苦着大明的官员们了,再坚持几年,只要打开了海外市场,就有源源不断的进项,到时候提升官员们的俸禄水到渠成。

还是先研究火器吧,毕竟军事是一个国家的自保手段。经济固然也很重要,不过发展经济最终还是为壮大国家实力服务的。再说,这个时代,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的研发,自己想要远航接轨,怎么也得有能力自保不是,总不能遇到洋人拿着大刀对人家的大炮吧。

决定了,朱允炆召来徐辉祖,让其把兵部管理下的工匠们秘密集结一下,自己要去挑一批人。

次日,朱允炆带着徐辉祖、二虎去了兵营,他们没有惊动一些军中高层,由徐辉祖带领着直接前往了匠户区,这里靠近马场。

此时这边已经集结了兵部的所有匠人,他们都是经过上面通知让在此地集合,至于什么事就不知道了,因此焦躁不安的站着。

“殿下,军中的匠人们都在这里了。”徐辉祖说道。

朱允炆点了点头,然后走到台前,看着下面乌央央的匠人们,说道:“大家应该很奇怪,为什么会把你们集合到此,你们不用紧张,接下来按我的命令行事即可。”

工匠们并不知道讲话的人是谁,他们只是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眼中并无多少波澜。

“以前做过火药、火器,或者说在这方面有本领的人,尤其是家族传承的,站到左边来。”朱允炆大声说道。

熙熙攘攘,众人嗡嗡的窃窃私语,一些人开始蠕动。为什么蠕动呢?因为他们早被生活磨平了激情,一辈子甚至几辈子都重复干着匠人的活,一眼就能看到头,有什么可激动的。

不一会儿,左边的空地上约摸三十余人,他们也不交谈,穿着破旧且又黑不溜秋的衣服,麻木的立在那里。

朱允炆没想到只有这么点人,与他心里的预期差了许多。不过苍蝇再小也是肉,让二虎将这些人带到火药作坊。

李师傅一群人自从上次朱允炆带着他们鼓捣过烟花后,给了他们一块腰牌,这些人自己感觉生活一下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顿饭菜不仅有了肉糜,而且不用时不时地再遭受军痞们的刁难辱骂,他们已经很知足了。

因此当朱允炆带着三十余人来到火药作坊后,他们全都欣喜异常,跪地参拜。

此时那些被挑选的三十余人才知道自己面前的年轻人就是大明的储君,皇太孙殿下。有机灵一点的匠人立马跪下磕头,其他人反应过来后也纷纷效仿。

朱允炆示意众人起身,而后说道:“你们这些人都是咱们大明的宝贝,以前或许不被重视,有的人还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不过,孤现在告诉你们,从今以后你们都是大明的宝贝,孤会给你们最优厚的待遇,只要你们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给孤制造出精良的火器。孤会视你们的成就来奖赏,可以恢复你们的民籍,甚至干的好的孤还可以加官进爵。”

众匠人们听得有些发愣,什么当官都不敢奢望,不过他们都听到了那句‘恢复民籍’,这对他们来说诱惑太大了。

要知道在明朝,一般人按职业划分大致分为三种:民户、军户、匠户。

民户就是明面意义上的老百姓,可以学习,可以考功名,没有考中也没关系,去当个教书匠或者医生什么的,都相对来说是自由的。

军户则就有点坑了,不打仗倒还好,如果遇到战争,那么就要召集军户,这个时候你就得赶紧去服兵役,根据细化的职位,看是什么兵种。

匠户那就更好理解了,大方面来说就是伺候人的,比如厨子、工匠等。

他们的户籍不能轻易变动,假如老子是匠户,儿子一定要是匠户。如果没儿子咋整?简单,自己在你那一大堆亲戚里面找,反正只要拉来一人顶替你,就算过关。要是连亲戚都死光了,嘿嘿,还是不能放过你,自己想办法找一个人,哪怕坑蒙拐骗,只要弄个人占住你的坑就可以了。

所以朱允炆在整个军营中找整儿八经的匠户,还是火器方面的匠户,人数才会这么少。不过现在还可以找到这些人,要是再过个十几二十年,真正懂技术的匠户都没几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