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 > 第228章 攘外必先安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到这里,所有人都眼明心亮了。皇帝削不削藩尚且不知,但是对燕王肯定会有所动作,而燕王反不反已成定局。只不过双方都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

朱允炆在等,他初登大位,必须要先巩固朝臣,将一些重要岗位换成自己所信任的人,这些需要时间。

朱棣也在等,他手中的力量还不足以撼动朝廷,因此需要时间来提升实力。

在此期间,北边的贸易却发生了一件让大明猝不及防的事,鞑靼部落终止了与明朝的贸易往来,并且让明朝与瓦剌的贸易也受到了影响。

此事缘由说来也不算什么大事,贸易初期,由于对货物的刚性需求,贸易的价码都由大明主导,什么东西定什么价格,怎么卖,卖多少都是咱们自己说了算。

随着草原上艰难日子的度过,他们的牧草茂盛,牛羊成群。逐渐的,以鞑靼为主的大同贸易就出现问题,牛马的价格不仅上涨,而且品质也没有以前的优良。

按理说这样的买卖咱们不做便是,奈何开了口子,再想止住可不容易。已经有商人偷摸越过边线,将一些货物售与元人,巨大的风险伴随着巨大的利润。

况且人家只是跟你讨价还价,你霸道的将市场一关了之,让其他贸易合作伙伴怎么想。因此,大同的市场便一直维持着。

以至于后来,鞑靼每次派出的商人都不是真正的商人,他们全部由兵卒组成,名义上是贸易,实际上沿途抢夺,边关的百姓深受其害。

此时大明的士卒都是血性男儿,不像后期那般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中不乏能征善战之辈,自然不可能放纵元人如此行凶,因此爆发了一场小规模冲突,死了几个人。

这下乃尔不花不干了,不就没忍住抢了你几次吗,你们就敢动刀,老子干脆不装了,明着跟你干,反正现在牧草丰盛、物资充足。

鞑靼有没有实力跟大明叫板呢?自然是有的,上次的大战损失的基本都是兀良哈木帐下之人,乃尔不花基本没有损失。

不仅如此,乃尔不花凭借着那场伏击战打出了名声,以至于北元解散后,许多原先北元朝廷的旧部都归顺于他。

加之这几年跟明人贸易,战略物资储备不少,同时也借着大明的巨大市场消化了草原的弱病牛羊。

如果单是其本身的发展,乃尔不花还不至于跟明人撕破脸皮。毕竟前面挨过的打疼痛感还未消散。

不过朱元璋的去世却让鞑靼人心思再次活络了起来。

姓朱的这几十年可把他们整惨了,赶出环境优美、人杰地灵的中原不说,还屡次派人追到草原来,动不动就招呼几十万人喊打喊杀,这生活谁受的了。

终于,苍天有眼啊,这家伙死了,对于明人的恐惧感也随之消退了大多。

听说明朝现在的皇帝是一个年轻娃娃,那还怕个球,自己先抢着试试。

不过草原上并不是也都团结,瓦剌的马哈木在乃尔不花看来是个臭虫,拖后腿。老是不服鞑靼部落,双方你来我往不断有摩擦。

要不是脱脱劝阻,乃尔不花早就收拾瓦剌了。

回归正题,这场变故让朱允炆始料未及,也让朱棣不可思议,乃尔不花这是几个意思。

朝廷中一些大臣,尤其是武将义愤填膺,纷纷请战,大有将鞑靼灭种亡族之势。不过还有一部分人仍然主张削藩,至于鞑靼他们将其视为未开化的野蛮人而已,安抚一下即可。

这部分人以方孝孺、齐泰为代表。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方孝孺已被朱允炆调回,这个书呆子是朱元璋专门选给他的班底,还是有必要使用的。

此人除了认死理之外,还是有大用的。就比如先前朱允炆忙的四脚朝天,成堆的奏折看也看不完,有些小事的处理还真做不到得心应手。

自从方孝孺回来,大部分日常政事奏章都交给了他,这个人敬业程度令朱允炆咂舌,工作效率犹如机器,大大减轻了朱允炆的工作负担。

这次也是一样,在这些人的心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对于外敌的仇恨程度远不及内患,他们的口号是攘外必先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有无道理朱允炆不知道,但在民族仇恨与自己人纷争之间,朱允炆坚定不移的选择了前者。

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不说后世抗战时期某人就是攘外先安内的政策。就是在明末,农民起义四发,外敌也被牢牢挡在关宁防线之外。

可是后来关宁防线主要将领袁崇焕被处死,清军才堂而皇之的入关,中原大地不出几年便易主,这教训朱允炆可是深知。

朱棣其实与朱允炆想法一致,他恨不得现在就跨上马背,杀入草原,狠狠教训狂妄的乃尔不花。但是很遗憾,他还需要装疯。如果真到了危急时刻,朱棣还是会出手的,毕竟自己朱家人闹归闹,还轮不到外人放冷箭。

不过这也是个机会,以前有朱元璋掌舵,现在没了靠山,他也借此机会看看朱允炆这个皇帝当的如何,有没有天子的威严和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