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迁都之事不是一朝一夕,也非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因此朱允炆本想先行发展农业经济,等过完年再与大臣们商议。

但是,瓦剌没有给他缓慢进行的机会。腊月,天寒地冻的时节,瓦剌军队忽然进攻辽东,大肆抢劫一通。

当地的都指挥使来不及向朝廷禀报,自己又能力欠缺,无法抵御。以至于辽东地区百姓被糟践无数。

当此消息传回京师,朱允炆大为恼火。他早先想过瓦剌会反水,小的抢夺也时常发生。因为早在半年前,瓦剌与鞑靼就不再大动干戈,处于一种默契的停战对峙状态。

但他没料到如此军事化的抢掠竟然来的如此之快,况且朝廷在北边不说屯有重兵,起码也是几万人守着,打不过你可以早向朝廷汇报啊。

哪知道这个都指挥使就是个饭桶,不光能力不行,脑子还不好使。也就是削藩不久,朱允炆还未来得及安排有能力的将领上任,否则也轮不到他。

朱允炆自然生气,他丝毫没有客气,立刻杀掉了此人。

杀一个人容易,可事儿还得办。朱允炆召集大臣,商议北边军事。

“北方的防御怎会如此之弱,几万人的明军眼睁睁看着瓦剌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朱允炆厉声质问群臣。

不同于往日的议事,这一次没有人开口回答他。不过大臣们却并不惧怕,反而在朱允炆问完这句话后,都直愣愣地看着他。

朱允炆心头一阵火大,这些人平日里议论政事哪个不是慷慨陈词、头头是道,尤其那些武将们,遇到这种情况指定是义愤填膺,恨不得立即领兵北上。

朱允炆看着群臣的反应,终于明白了。因为该为此事负责的人其实就是他自己。

因为在之前的边防里,燕王与宁王负责北方一带,尤其是辽东地区,本质上就属于宁王属地。

可是在削藩运动中,燕王被他打残,所有戍边藩王都被收了兵权,现在就是一个闲散王爷,调不动一兵一卒。王府名义上的护卫也被削减,想要外防也不可能了。

现在北边少了这两大克星,瓦剌才敢如此放肆。

朱允炆不再责问,他回身坐在龙椅上,思考着应对之法。

如果说一次两次的劫掠也就罢了,问题是北方的邻居可是长年在干这行生意,这样下去谁能受得了。

出兵讨伐的效果我们前面就说过,收效甚微。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不说,大多数情况下还不一定有效果。主要还是太远了,不方便。

既然打不行,那干脆不管了可以吗?当然不行!

如果在边境大量屯兵,再派遣经验丰富的将领驻守倒是可以挡住元人,不过这样的军费开支巨大。并且于巩固中央集权不利。

长久屯兵不同于领兵出征,当兵的也是人,老婆孩子也得跟着生活。过个十年半载,兵只知将,而不知国。很容易成为将领的私人武装。

藩王仗着手里有点兵可以造反,更何况是外人,谁能保证他不会拥兵自重。所以,驻扎的军伍只能限制在一定数量内,不宜过多。

朱允炆眼神扫过下面群臣,说道:“朕该为此事负责,既然北边的邻居仗着咱们够不着频频掠夺,那干脆咱们就搬家,搬到他们门口,看看他们还会不会如此肆无忌惮。”

听到‘搬家’二字,部分人还未理解是何意。不过各部大员及文官确听出了朱允炆的意思,皇上是要迁都啊!他们极为震惊。

“皇上!迁都之事不可。”其他人未言,方孝孺第一个站了出来反对。

“当年太祖皇帝在此建都,并非只是此地风景宜人。金陵靠山环水,拥有长江天堑,进可攻退可守。是建都的绝佳之地,不可随意迁动。”

“再者此地距江南之地不远,田肥土沃、人杰地灵,轻易不会有旱灾洪害。况且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金陵地处我朝腹中,皇上稳坐朝中,利于社稷安稳。”方孝孺道。

其实方孝孺所言不假,理确实是这么个理。北方靠近草原,朝廷中枢搬到北方,一旦有什么闪失,将是灭顶之灾,连缓冲的余地都没有。

朱祁镇当年虽说土木堡一战损兵折将,大明伤了元气。可元人能够直捣北平,兵临城下,主要还是距离太近了,确实危险至极,要不是于谦,或许明早已亡国。

假如当时都城仍然在金陵,元人仅凭几万人想要南下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土木堡虽然折损的是大明精锐,但充其量也就二十万大军。整个大明的军伍可远远要比二十万多数倍,只要给足调兵准备时间,北平保卫战都不会有。

甚至于明末李自成入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之事或许也不会发生。

朱允炆也深知这个道理,不过之前他光想着如何利于开采铁矿,再顺便沿着朱棣当年的路线,建造永乐盛世,考虑当然没有这么多。

现在被方孝孺这般一说,朱允炆不禁也开始沉思,迁都到底有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