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永生回忆 > 第277章 难以回答的问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卡洛琳一面听,一面思索,最后,不得不接受这个说法,由此,她忍不住悻悻讽刺道:“这些华夏皇帝为什么不能如西方君主那样一辈子只娶一个妻子,只爱一个人?不管怎么说,反正我认定只有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才是忠贞而公平的,任何娶妻纳妾之人都根本不配提及‘忠贞’二字。”

在卡洛琳眼里,马丁肯定拥有佞臣之潜质,只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从善如流:“我十分认同你的说法,我也认为夫妻一对才是最合理的婚姻关系,我也对娶妻纳妾之陋习深恶而痛绝,只是,我还是要为华夏的婚配关系辩解几句的。

现在看来,娶妻纳妾确是陋习,更是男女不平等关系最显着的表现之一,然而,这种不平等关系的出现与发展,却是受许多无法避免的历史因素诱导而产生的,其中,既有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思想作祟,也有战争和医疗卫生等客观因素的左右,不能一言蔽之。要细说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从东西方文化之不同谈起了。

东西方文化之不同衍生出了不同的思想,其中,对西方世界影响至大至深的当属《圣经》。《圣经》原意为‘文章’,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之一,我也一直将其看成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来解读。

《圣经》所展现的思想和认知塑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世界,它明确提出婚姻应为一夫一妻之婚姻,虔诚的信徒自然奉为金泽玉律而不敢违背,由此,深远地影响了西方世界婚姻关系的产生和现状。

不同于《圣经》对西方世界的影响那般唯一而深刻,东方文化思想是由儒家的仁义恭孝、道家的淡泊随性、还有佛教的因果报应共同作用而诞生的。其中,最本土、最古老的道家思想正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探究和认识,尤其,对死亡的恐惧与认知,深深影响了华夏先民对生与死的思考。

西方人信仰《圣经》,认为有信仰之人死后自能回归天堂,与神一同享受不灭,不同于西方的生死观,华夏先民则更相信永生不死才是完美的。

可惜,人类对永生的追求总与现实向左,由此,必然将追求永生之人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人为了追求永生不死而遁入深山幽谷,潜心修行以求得道飞升,这些人被称为追求永生之‘道’的人,又称‘道人’;而绝大多数人则不得不无奈地接受现实的残酷,要么想方设法使自己千古留名,即使遗臭万年亦在所不惜;要么只能勉为其难地选择另一条‘永生’之路,那就是尽量繁衍后代,使自己的血脉得以永生。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华夏民众对待婚姻的态度更趋向于最大化自身血脉的延续、力求生养更多后代,这就不可避免地诞生出畸形的婚姻关系,那就是娶妻纳妾了。

思想上对婚姻认知的不同,只是促使东方‘纳妾’风气出现的其中一个原因,使婚姻关系畸形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是思想上的认知,也有现实的需要。

华夏大地经历过无数残酷的战乱动荡,战乱动荡总会导致大量人员死亡,其中青壮男子尤甚,甚至会使一个即使生育了许多孩子的母亲,临到终年,竟没有男性后代送殡下葬的惨状。

无数的战乱使得男女人数不均等现象时有发生,男少女多的社会现状,又进一步导致了一夫多妻现象的出现。

再就是,古代的医疗水平极度低下,人口死亡率极高,幼儿的夭折率更是居高不下,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会有无奈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去世,却不得不痛苦接受的时候。

君主贵族、达官富贾等有钱有势之人为了保证血脉的延续,以求永享荣华富贵,只能生育更多的子女,‘纳妾’现象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当然,娶妻纳妾现象,也绝对离不开男人喜新厌旧、好色贪欲的本性。

以上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华夏文化中娶妻纳妾的畸形婚姻关系。也正因如此,更加证明朱元璋为马皇后独留皇后之位,确可称之为‘忠贞’了。”

卡洛琳十分不满马丁对娶妻纳妾陋习的辩解,满脸不屑地说:“全是狡辩!不过,这会儿我反倒有些相信你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了,要不然,你怎会为一个已经死去好几百年的皇帝,如此绞尽脑汁的诡辩呢?”

马丁太了解卡洛琳了,但凡她说愿意相信他讲的故事,那就是她即将‘爆炸’的时候,马丁急忙安抚道:“请别误会,我只是试着为二位解释这种婚配关系产生的原因,却绝不认同这种鄙陋的婚配习俗,因为,我心中只有我的蜜雪儿。”

“吓!你还敢提这茬儿?我十分尊敬故事里的蜜雪儿女士,却绝不允许你利用蜜雪儿女士的身份占我俩的便宜,故事与现实,你必须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卡洛琳又像是被踩到尾巴的猫儿一蹦三尺高,张牙舞爪地威胁马丁。

马丁却只能嘿嘿干笑着举手投降,要不然,还能怎么办?

少顷,卡洛琳好似又想到了什么,只见她不怀好意地盯着马丁,笑眯眯地说:“我发现你这个人的思想极不端正呐!不仅对不平等的男女关系表示认同和理解,甚至对忠义之士亦充满不屑。”

马丁想到卡洛琳要说什么了,却装作不明白:“我怎可能会对忠义之士充满不屑?这实属冤枉啊!”

卡洛琳满脸不屑地哼了一声:“无论在东方文化中,还是在西方文化里,如方孝孺先生那样的忠贞义士无不被大加褒赞,并被誉为国之栋梁、民之脊梁,而在你的故事中,我却只听到字里行间的不屑和不满。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只有相互认同的人才会走到一起并相互理解,反之亦然。

你看不起铁骨铮铮的方孝孺先生,不就说明你是一个卑鄙小人、一个大骗子吗?因为,小人、骗子永远也无法了解伟大之人的伟大之处。”

正如马丁对卡洛琳的了解,卡洛琳因极富观察力且总能切中要害,十分敏锐地察觉到了马丁的真实情感,那就是他对方孝孺的不认同,马丁无法反驳卡洛琳的指责,只因他确实对方孝孺有诸多不满之处。

马丁试着解释自己的想法:“方孝孺死后二百多年,被南明福王追谥为‘文正’。‘文正’为华夏文官所得谥号之首,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足以证明方孝孺之忠义实是众望所归。

我了解方孝孺,他的毕生追求皆为儒家提倡的大仁大义,那也是那个时代的文人曾经丢失过的东西。因为,大宋亡国以后,无数文人争先恐后地投降于能够给予他们名利的外邦异族,完全丧失了儒家提倡的忠义精神,方孝孺自幼就对宋亡后的无节文人充满不忿,羞与为伍,而总以文忠烈为榜样,誓要为文人的忠义而正名。

朱棣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实是朱棣考虑不周的轻率之举,同时也是他太过心切地表现,只因在朱棣看来,方孝孺素有‘读书种子’之誉,为天下文人之仰瞻,只要方孝孺为其草拟即位诏书,那么,天下读书之人必失其领袖,朱棣夺位之名也就会绝了后患。

然而,方孝孺若低头臣服于朱棣,便是丧德失道,那样,天下文人好不容易才树立起来的忠义气节必荡然无存,他也势必成为天下文人深恶痛绝之人,若如此,他曾经所坚持的一切将毫无意义,那是无异于比杀了他还要过分的要求。所以,在这件事上,朱棣做得实在太过了,是他将方孝孺逼上了绝路。”

安妮满是好奇地问:“马丁先生既然理解方孝孺先生的处境,也懂得他反抗朱棣的命令委实是迫不得已之举,您为何仍不认同方孝孺先生呢?”

马丁淡然一笑,接着道:“儒家重名轻身、大仁大义,总以国家社稷为重,实为华夏民族的脊梁和底气。我尊敬方孝孺的气节,佩服他为之做出的牺牲,他的精神也必将传颂百世千代,我并非不认同方孝孺的忠义,只是对他的一些作法不敢苟同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可以为亲朋、为道义舍身牺牲,即便遭千刀万剐也食若甘饴,却绝不能承受以亲人血祭的代价换来的忠义之名。

所以,我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像方孝孺那样的大仁大义之士,只会是一个纵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亲人之身的假道士。”

“你说得好像也有些道理,只是,朱棣已经逼得方孝孺先生骑虎难下,没有了选择余地,你又要他怎样做?”听完马丁的解释,卡洛琳的怒意已有所收敛,却仍想要为方孝孺争辩一番。

马丁深深地叹了口气,他太了解方孝孺了,即使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也绝不会选择马丁将要说出口的这个所谓的办法:“其实,方孝孺还是有很多选择的,譬如装疯卖傻,朱棣也曾做过这样的事情,说到底,朱棣要得只是他的一个姿态,如果方孝孺肯牺牲个人名誉而装疯卖傻,朱棣纵然心知肚明,也极有可能不再为难他,他就既能避开朱棣的逼迫,也能保全家人了。再不济,他还可以选择触壁而亡、以死全节。那样,即使朱棣再暴怒难耐,亦难以迁怒他的亲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