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一个人的战国 > 第208章 做完这件事,所有人都可以好好休息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8章 做完这件事,所有人都可以好好休息了

“你不留恋这世间的繁华美好吗?”

“国将倾覆,浑浑噩噩苟且偷生,何来繁华美好?”

徐福沉默,帐下原本窃窃私语的众将官也顿时鸦雀无声,只是维持了三两次呼吸的沉默,徐福便对年轻将官微笑道:“去吧。”

年轻将官拱手,面上没有情绪,显得极为平静。

徐福又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时每刻都会有数以千百计的秦军因为饥饿而死亡,他们都会为你陪葬,放心走。”

年轻将官点了点头,同样回以真诚坦然的笑容,大将军的话,的确让他很安心,甚至还很开心。

这一刻他没有想起太多东西,甚至没有想到不久的未来必然要到来的死亡,他没有想过生命最后一刻的场景,他只是觉得自己要去做一件事,做完这件事,所有人都可以好好休息了。

这,也许就是视死如归吧。

……

眼前滔滔河水依旧,壮士慷慨之声依旧,河对岸的厮杀也依旧。

徐福一刹失神,忽然想起自己好像忘记了什么事,他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原来是自己忘记问那将官叫什么名字。

他其实很想知道那将官叫什么名字,当时似乎是刻意没有询问,现在他同样可以问身边人,但他还是没有问。

这世间,还有很多默默无闻、奉献牺牲的人,他们都是值得铭记的,然而这般多的名字哪里能全都记得住?

或许对于这些人而言,沉寂于如梭般飞速流动的岁月之中,不被别人打扰,才能真正获得一些慰藉吧。

风急天高、惊涛拍岸。

滹沱河就像是一条被束缚的巨龙,它在挣扎低吼,身上的鳞片愤怒而张开,就如同人怒发冲冠一般,这千万计的鳞片是滹沱河水激起的浪花,此时此刻因为混合了太多鲜血而变得血红。

滹沱河以前是一条黄色的巨龙,现在却变成了一条红色的巨龙。

徐福看了看这条猩红恐怖的巨龙道了声:“回吧。”

拱卫帅帐的赵军撤了,撤的很快,似乎是毫不在乎自己兄弟手足在滹沱河南岸被秦军屠戮。

这看起来很绝情,然而谁又知道,这绝情之中隐忍了多少眼泪呢?

看到滹沱河南岸浅滩的战况,谁人又能无动于衷呢?

滹沱河南岸浅滩秦赵两军的厮杀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最后赵国两万士卒全军覆没,秦军死伤亦不知几何。

只见尸体铺满了整个河面,压平了浪头,堵塞了整个河道,远远看去就像是一片血色斑驳凹凸不平的土地,在河道狭隘处。

有些秦军甚至都不曾乘舟,脚踩着赵军士卒以及秦国士卒飘浮在水面上的尸体,便渡过滹沱河。

紧接着,桓崎率军进逼顾城。

顾城又坚守三日,徐福率领帅帐继续向北退守大军粮仓所在的中人城。

赵军在此积极修筑防御工事,等待秦军来攻,丝毫没有主动进攻的意愿,至此秦军停滞在小小的中人城下再无法前进一步。

两军相持至今,徐福采取控制秦军粮道,反复与秦军对峙拉扯,消磨秦军锐气,而后使用避而不战的策略,已经达成既定目标,秦军已然不战自溃。

桓崎无可奈何,军中已经断粮了,士兵开始宰马吃肉,往后将会一日比一日更加难过。

桓崎十分懊恼沮丧,他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原以为李牧分兵井陉,秦军主力很快便能攻克顾城,也一定能快速攻克后方的中人城。

只要攻克了中人城,秦军的粮草便能得到补足,此战依然能获得大胜,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是一条滹沱河,加上两万赵军,便阻隔了秦军十数万主力大军整整三日。

这三日是最为关键的三日,是秦军尚能保持战力,斗志最为强盛的三日,接下来的顾城也出乎意料的难攻,攻克顾城向北继续领军,当兵临中人城下时,秦军已经筋疲力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秦军在没有充足粮草补充的情形下,竟是越不过小小的中人城低矮的城墙。

这其实并不奇怪,也在徐福意料之中,经过两战消耗,能够到达中人城下的虽然还有十万秦军,但这十万秦军已经吃完了最后的军粮,十万秦军已经是强弩之末。

此时,司马尚趁机攻克宜安,秦军在赵国最后的根基,被赵军占据。

战报传至两军帅帐,大局已定,此战败了,此战秦军竟然败了!

秦军败了,对于桓崎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眼下秦军西路主力没有太大减员,反倒是赵军偷袭秦军粮道井陉加上滹沱河南岸浅滩一役死伤数万,但这数万赵军并非是白白牺牲,他们成功的阻挡了秦军继续进攻的步伐,也将秦军困在滹沱河北岸。

赵军惨胜,战事远远还不到结束的时候,赵军主力也依然没有得到重创,并且掌握主动随时都有可能改变现在的结果,对于秦军对于桓崎来说,现在最好的选择是退兵。

只是,李牧帅帐近在咫尺,桓崎心有不甘,秦军可以回撤,向南退过滹沱河,绕上大大的一圈,可以回到秦国。

付出这样大的代价,得到这样的结果?

这并非桓崎所愿,即便不说个人意愿,此战对于秦国未来关系重大,一旦此次秦军败退,秦伐赵所有的成果都付诸东流,包括历代秦人为秦国打下的伐赵基础,也都极有可能拱手相送,甚至于秦国辛辛苦苦几十载拿下的上党高地,也会被赵国趁机夺回。

眼下情形,赵国也十分乐于看到秦军撤退。

此时桓崎不得不面临着最后的取舍,舍得不易,桓崎自知连自己都担负不起这样巨大的责任。

一切都出乎桓崎先前预料,战局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到这步田地,桓崎所有的选择似乎都是当时秦军最好的选择,然而得到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成败只在一念之间,若是当时选择另一条道路,结果会不会不像现在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