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梦明末 > 第153章 角逐、拥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家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也是为了袁贵妃和两个小王爷的利益,积极主张采用刘凤翔的建议,整个队伍马上打出太子南下的旗号,还有就是方岳贡和邱瑜分别写信给南京的史可法,仔细介绍如今的现况。不长时间就有保安队员充当信使,骑马向南飞驰而去。

…………

两个月前,有从北京逃至南京的人员带来了北京城的消息,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太子和定王、永王被闯贼虏获。

整个留守朝廷也是人心惶惶,南京官绅陷入了深切的悲痛之中。悲痛归悲痛,国家也是一日不可无君啊!陪都一时间成为大明残余力量的政治中心。

南都各部官员对于拥立新君一事,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按照父死子继的历来传位程序,应该继承崇祯帝位的当然是他的儿子。崇祯皇帝共有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二子定王朱慈炯、三子永王朱慈炤,但是这三位皇子当时都身陷北京,下落不明。所以,议立新君只能从近支藩王中考虑。

当时纳入考虑对象的是几个地位比较尊显的藩王:首先当然是福王朱由崧,另外还有他的几个叔叔辈的亲王,潞王朱常淓、惠王朱常润、瑞王朱常浩、桂王朱常瀛。福王是神宗万历陛下的爱孙,而惠、瑞、桂三王也都是万历皇帝的儿子,所以说这四位王爷的血统都是很高贵的,只有潞王是万历的侄子,血统稍远。但是,就当时的形势看,惠、瑞、桂三王都在自己的封藩,而且距离南京都很远,拥立他们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落实到可行的层面上,南京的官员们把目光都投向了不远处的淮安。

右佥都御使路振飞任漕运总督驻守淮安。淮安是运河重镇,是首都北京和留都南京之间的咽喉要地。当时流寇势力十分嚣张,路振飞安排精兵强将在淮河沿岸设兵防守。又在两淮之间,组织民团,招募乡勇,成为了一支达数万之众的劲旅。

这时明朝的福王、周王、潞王、崇王四大亲王因躲避李自成的闯军,同时逃到淮安,淮安成为了北方南下贵族的避难所,这些贵族包括着名的福、潞二王,这一对叔侄便成为新皇帝的候选者。

南京的官员在拥立的问题上发生了分裂,分化为“挺福派”和“挺潞派”。多数大臣认为福王由崧品行恶劣,不足以君临天下。

更重要的是他们忌惮福王的血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他们想起了由崧那位厉害的祖母,几十年前,正是因为这位厉害的女人为自己的爱子朱常洵谋立大位,引发了朝野一系列风波。

生出了着名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目前的朝臣大多数曾经与郑贵妃及其家族有过矛盾。正是基于这种历史原因,他们就更加不愿意让由崧即位,不愿意被清算历史旧账。

于是,这一派人物积极开始活动,企图阻止福王上台,首先在籍礼部侍郎钱谦益、丁忧山东佥事雷演祚游说兵部侍郎吕大器说:“潞王,穆宗之孙,昭穆不远,贤明可立。

福恭王觊觎大位,几酿大祸,若立其子,势将修衅三案,视吾辈俎上肉。”说的意思还是担心如果让福王登上大位,害怕他会算旧账,搞报复,而这些朝臣都会成为牺牲品。在雷演祚及礼部郎中周镳的往来游说、沟通下,吕大器和右都御史张慎言及詹事姜曰广等南京朝臣都同意立潞王。

在南京部分朝臣取得共识后,他们致书驻军浦口的史可法,陈述潞王贤明当立,而福王“有不孝、虐下、干预有司、不读书、贪、淫、酗酒七不可立。”获得了史可法的赞同。

检视南京诸臣所说的不能立福王的理由,所谓的“七不可”倒在其次,关键的原因在于他们担心福王上台后可能搞的政治报复。

南京朝臣在这个问题上并非是高度一致的,也有些人坚持“立亲”为原则的意见,这些人信奉的是儒家“亲亲”的伦理准则。

都谏章正宸就力主拥立福王,他说,当光宗朱常洛为神宗太子时,他就是“国本”,现在光宗、熹宗以及崇祯皇帝三位陛下都已驾崩,都没有子嗣可以承袭,那么血统最近的福王朱由崧理所应当地成为“国本”。

章正宸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朝臣的意见,这一部分人更多的是持守着一种传统的价值观,而并非是一党一派之私利。

史可法确实是大明在南方的最高军事负责人,但是这种地位仅仅是名义上的,他的军队驻扎于浦口,这是一支兵力并不强大的部队。同样是在江北,还有几支有着相当独立性,并不受史可法指挥的军队,高杰将军的军队就是其中一支。

类似于高杰的将军还有三位,他们是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这四位雄踞江北的将军各自拥有大约十五万的兵力,而且是久经战阵的军队,所以他们对于拥立问题的看法至关重要。其实除了这四位忠诚度很值得怀疑的将军。

还有一个人的立场也很重要,他就是着名的总督路振飞,他也拥有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除此之外,他还是福、潞二王的现实保护者。

高杰对于立新皇帝的事情非常热衷,或许他们把此事看作一次崛起的机会,他们是主张“立亲”的,也就是说他们主张拥立福王。

他们在取得一致意见后,联合致书路振飞总督,征询他对于拥立问题的意见,并且希望他能积极参与。

路振飞也是主张拥立福王的,他说:

“议贤则乱,议亲则一,现在惟有福王。”

路振飞的主张是很冷静也是很客观的,是超越了历史旧怨的。在当时,如果把“贤明”当作拥立的条件就有可能引发对贤明判断标准的大讨论,要知道大明并不只是一个南京,会不会有大明其他城市的将领就近拥立一个“贤明”的藩王呢?这样就有可能引发一场明王朝内部的皇位争夺战,那么还奢谈什么收复失地呢?那么所谓贤明的潞王又有多贤明呢?

二世潞王朱常淓确实没有什么恶习,但是所谓他的“贤明”,不过是一些对文学艺术等风雅之事的喜好而已,他在音乐、制琴、书法、篆刻等方面也确实有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成就。

但是,大明当时需要的是能够拨乱的中兴雄主,而非金石学者,如果立了潞王也势必给一些野心家骚乱的机会。

所以,拥立福王朱由崧确实并不是个太好的选择,但也是一个风险最小的选择,但是史可法毕竟是东林党人,他的恩师是左光斗,着名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都在其中,史可法一时也是难以抉择。

正当南京诸臣为拥立新帝问题而热烈磋商时,一位重要人物正在紧张而秘密地进行着幕后活动,这个人就是马士英,官居凤阳总督。

马士英,贵州贵阳人,字瑶草,明万历进士。任宣府巡抚,后又任右佥都御史。在任上,挪用公款给朝贵送礼,被告发后削职为民。

寓居在南京,在那里他结识了阮大铖。阮大铖因为是魏忠贤的干儿子,坐阉党被罢官。阮因为是逆党,无人理会他,只有马士英与其有往来,两人相交甚欢。

后来,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后,马士英通过走周延儒的门路,于崇祯十五年六月当上了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庐州、凤阳等处军务,守备太监是卢九德,卢九德在万历末年曾在宫中为老福王朱常洵服役。

卢九德当然希望福王继位,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卢九德开始联络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决定拥立福王朱由崧,而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的积极参与拥立显然是为了攘取\\\"定策之功\\\"增强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

马士英也是为为拥立福王四处活动,和很多官员一样,他把这次拥立视为一次政治上投机的机会,但是与许多“挺福派”不同,他并不是因为尊重“立亲”的原则而支持福王的。

马士英是一个有着极强政治野心的人,他是“独念福王昏庸可利”,他是想拥立一个昏庸的皇帝,以便自己能够操纵朝政,独揽大权。

马士英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首先他联系了驻军江北,手握重兵的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四位将军,刘泽清最早是倒向东林党,可当卢九德和马士英联络他时,立马就倒向了“挺福”派,很快与他们达成了高度的一致。

南京城是大明的故都和陪都,这里除了有一批朝臣之外,还有一批帝国的勋臣之后,这些贵族在南京拥有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和通达的人脉,这些贵族的代表人物就是诚意伯刘孔昭,就是那位着名的大明开国元勋刘基的后人。

马士英要想把拥立的事情彻底办成,就必须得到这些勋臣贵族的支持,所以他也秘密联系了刘孔昭,得到了这些贵族的支持。

与此同时,他也展开了对“挺潞派”的政治攻势,他首先致书史可法、吕大器诸臣,表明自己主张拥立福王的立场,而史、吕等人当然是“持不可”。马士英在碰壁之后,并没有坚持申辩,反而派人给史可法传话说:

“立君以贤,伦序不宜固泥。”

似乎在向“挺潞派”展示自己通达权变的灵活性。或许史可法在政治操作上是个极为幼稚的人,他对于马士英的这种故作姿态并没有足够的警惕性,相反还信以为真,居然给马士英写了一封信,信中居然把那所谓的“七不可”阐述了一遍,史可法的这种愚蠢而冒失的举动为日后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四月二十四日,在马士英的紧急部署下,福王朱由崧乘着漕运总督路振飞的漕运快船,在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四位将军强大武力的护送下,到达了距离南京更近的江北城市仪真,这就给南京诸臣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军事压力。

南京诸臣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紧急召开了朝内会议,集中商讨拥立一事。会议上,“挺福派”和“挺潞派”争论激烈,互不相让。

会议从当天早晨,一直开到中午都没有个结果出来。最后,“挺福派”主力诚意伯刘孔昭等人以死相威胁,主导了会议的大方向,迫使众臣同意拥立福王即位,并且当即起草了一份迎立福王的公启。

随后,南京方面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城外的马士英和史可法等人,马士英自然是很得意的,史可法面对这种结果也只能接受了。

就在诸臣都同意拥立福王为帝,迎福王朱由崧进入南京城后,方岳贡、邱瑜等人给史可法写的书信,被送到了南京。

史可法为人正直顾全大局,看着书桌的信件,心里面翻江倒海左右为难起来。这些信早来一个月,甚至十来天,南京的局面也不至于这样,可现在南京已经有了统一意见,决定拥立福王登基为帝,可偏偏永王以及定王的消息来了。

苍天有眼,先帝的子嗣,被一个舟山守御千户搭救,此时此刻正在来南京的路上,可前几天福王在江北诸将的拥护下进了陪都南京,不日就要将登基。

江北诸将的心思他知道,福王上位他们有“定策拥立从龙”之功,各种封赏爵位已经有了预期,此时先帝子嗣前来,处理不好就是一场血雨腥风,史可法不敢深思,他抛开个人恩怨没有联系东林党的同僚,而是找到拥立福王的马士英商议如何解决。

马士英与阮大铖交际较深,虽然有“阉党”嫌疑,与自己的政见不同,但马士英不想南京变成厮杀的战场这一点,他是相信的,也只能相信,史可法明白,历史上也是无数次证明验证,定王、永王的消息,此时如果此时被“拥璐”一派知道了,必然要祸起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