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年代:进厂上班平步青云 > 第462章 专题引发关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冬梅在专题会上的讲话在大学生通讯社内部引发了不少讨论。一方面大家当然希望林冬梅能够打通那些市级乃至国家级报社的关系,因为这对大家都有好处;另一方面也有人暗戳戳地认为林冬梅不过是在吹牛,这些大报哪里会搭理她这么一个大学生。

如果林冬梅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那么她要打通这些关系的确需要费很多功夫,并且还有极大的可能不会成功。可林冬梅偏偏不是一个普通大学生,虽然她也的确不认识那些大报的社长或主编,可报社的人大部分都是记协成员。记协尽管和作协不是一个协会,但大家都隶属于文联这个大组织,所以林冬梅很快就在文联的人帮助下联系到了一个《京城青年报》的高级编辑,而这个编辑对于林冬梅的专题非常有兴趣。

“林同学能够想出这样的专题真的是让我们这些专业新闻人感到惭愧。”《京城青年报》的高级编辑有些唏嘘地说道,“经过那些年的事情之后,不仅是我们的胆子变小了,甚至连我们的新闻嗅觉都变得迟钝了。”

对于前辈的表扬,林冬梅当然要装谦虚。在介绍完专题的构思和主要内容后,林冬梅也拿了几份有代表性的稿件给这位编辑阅读。

这个编辑也没有因为这只是大学生的学生作品而轻视,相反他审读得非常仔细,甚至还拿出随身携带的铅笔在稿纸上批注起来。

过了快半个小时,这个编辑才抬起头,他有些尴尬地说道:“不好意思,我一看稿就会完全投入进去。而且你们的这些稿纸也被我画脏了,实在实抱歉。”

“李编辑真的是太客气了,我们同学可没什么机会得到您这样的资深编辑指导。”林冬梅非常诚恳地说道,“您觉得我们的稿件质量如何?可有什么需要修改的?”

“就单篇稿件的质量来说,有几篇足够在我们报社刊发了。”李编辑说道,“但是报道的广度和深度还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林同学,你们所制作的专题如果只是发表在学生刊物上,那绝对是合格,甚至可以说是十分优秀的。但是如果发到我们这些专业刊物上,那就有些不够看了。所以,你的专题会被我们采用,但我们可能需要另外组稿。当然,那些适合发表的稿件也会归纳在这个专题内。”

林冬梅想了想,发现的确让《京城青年报》完全原样转载他们的专题是有些太高估自己了。不过她还是想为自己这边争取一点好处。

“李编辑,不瞒你说,大家如此热情地参与这个专题也是有些私心的。毕竟参加我们大学生通讯社的同学都是热爱新闻事业的,而他们也想留在京城,毕竟京城媒体的数量和档次在全国都是领先的。所以,能不能在我们同学的稿件后面标注下‘京城大学’这个单位名?同时专题引言能不能提一下我们京城大学大学生通讯社?”林冬梅询问道。

李编辑听完之后笑了起来,“这个当然可以,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标注作者的所属单位来表示我们的这个专题是的确有大学生在参与。”

和《京城青年报》达成合作之后,《京城晚报》和《华夏青年报》那边就没有什么阻碍了。两家报社由于他们的性质当然不会做专题报道,但是他们表示会将专题内的优秀稿件予以转发。此时国内的报社受限于传输能力,所以除了少数大报能够做全国发行外,大部分地方媒体就真的只能影响所在城市和周边地区。不过也正因为如此,绝大部分地方性小报社也能活得很滋润,毕竟不需要面对来自大城市媒体的降维打击。

林冬梅这边和三家报社谈妥之后,结果校刊编辑部异常热情地找上门来。因为担心这个优秀专题最后被校外媒体抢先发表,校刊编辑部居然表示可以为这个专题专门出一个号外特刊。听到有如此好事,林冬梅少不得和校刊编辑部谈下不少有利于大通社这边的条件。而且因为是特刊,所以林冬梅立刻在专题会上提出扩大报道内容的要求。

报道组那边自然是没有意见,能够让更多的稿件发表,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利好消息。而编辑组这边则是喜忧参半,参加了专题的编辑们自然也是高兴的,这等于是给自己增加资历的好机会,但没参加专题的编辑们则仿佛是集体吃了大柠檬。

又是和大报社联合制作专题,又是校刊编辑部允诺制作特刊,这下编辑组里那些没有参与进来的编辑开始各种怪话。甚至有编辑开始公开说林冬梅资历不够,希望林冬梅“主动让贤”。这个早就在当初会议上被驳斥的理由又再度被拉出来说三道四,林冬梅当然晓得这其中的利益已经让一些人完全不顾体面了。

于是在一次大通社的理性会议室,林冬梅在会议最后申请了发言。

“最近我听到了不少有关我的闲言碎语,所以我决定在这里做一个回应。此后我不想再讨论这件事,因为你们闲得仿佛那些长舌妇,但我没有时间陪你们。”林冬梅冷冷的语气让一些人的脸色一紧。“专题是我想的,合作是我谈的,到底是谁给了你们勇气来‘摘桃子’?而且我希望某些人在做美梦之前能不能先掂量下自己有几斤几两?如果你们真的有本事,那为什么长期以来就没看到你们谈下什么合作项目呢?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林冬梅这略带挑衅的话语让有些人觉得不爽,但是他们想反驳却也找不到什么可以反驳的地方。大学生通讯社说到底还只是大学生们自娱自乐的地方,就算偶尔有报道能够在校外媒体见报那也是看在京城大学的面子而非大学生通讯社的面子。如果真要算校外知名度的话,大学生通讯社还真比不过同校的那几个文学社和诗社,甚至戏剧社都要更有名。

“林同学,大家都是同学,不要用这样的语气说话。”社长赵国安打圆场地说道。

“没有问题,社长。”林冬梅微笑着回答道,“不过我也希望那些在角落里窃窃私语的人也能够想到我和他们还是同学这件事。”

林冬梅说完之后没有再理会赵国安,而编辑组组长孙婧给林冬梅比了个大拇指。

例会结束后,一些不参加例会的人也听说了会议上的事情,此时大家看林冬梅的眼光就有些不同了。在此之前,林冬梅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个好说话的大姐形象。也正因为这个形象过于软弱,所以不少人才觉得林冬梅好欺负。某些人就是想通过一些风言风语将林冬梅逼下台,结果没想到林冬梅居然以如此强硬的态度给顶了回来。

虽然有人还是在私底下不服气地说,找大报社也不需要通过林冬梅去合作啊。

但是立马有人就反驳道,如果不是林冬梅的关系,谁知道大报社的编辑们朝哪开?

结果还是有人不服气,然后真的去找报社合作。结果费了好几个月的功夫都没有见到一个能做主的人,最后只能放弃。也因为这个案例,大家才知道林冬梅的厉害之处。

原本林冬梅以为这件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随着《京城青年报》将专题报道刊发出来,更大的风波在大通社内部出现了。甚至让林冬梅始料不及的是,这件事还波及到了校方。

11月初的时候,京城大学校刊以特刊的形式刊登了大通社的报道专题。这个专题不仅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老师和校方领导的好评。听说校长在京城几所大学校长的聚会上还特意拿出特刊向兄弟学校推荐,那脸上的笑容就没有停过。

紧接着《京城青年报》也刊发了这个专题,只不过《京城青年报》所使用的稿件大部分还是他们自采的,只有少数几篇是转载大学生通讯社的。当然,《京城青年报》的版本在广度和深度上要远超京城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的版本。只是也没有人会因此去苛责大通社,用学生作品去和专业作品做比较,有差距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有些眼尖的人发现《京城青年报》的专题报道在编者按里特意提到了这个专题是源自京城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的想法,并且还在专题编辑里加了林冬梅的名字。尽管林冬梅给的头衔只是“实习编辑”,但是新闻圈里的消息本来就传得快,所以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专题的真正的策划人和执行人就是林冬梅。一时间,林冬梅的名字就出现在不少报社主编的案头。

很多时候,“不患寡而患不均”。林冬梅出了如此大的风头,这自然要引起其他人的不满。这次甚至是曾经专题组里不少编辑和记者都觉得林冬梅抢了他们的荣誉,于是这些人开始来联合起来,准备在下次例会上批判林冬梅。甚至还有人联名写匿名信向校方举报林冬梅,说林冬梅在与那些报社合作的时候采取了不光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