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最终,崇祯皇帝还是把目光落在了最信任的人身上。

他用探寻的目光问傅斯年,是否有什么好办法。

傅斯年会意,轻轻摇了摇头,表示目前他也没什么好办法。

之后双手比划了一下,做了个拉伸的手势。

意思是暂时先往后拖一拖。

而后又指指自己的脑袋,食指画圈,意思是容他想想办法。

崇祯这次的决定有点突然,让傅斯年也没做好准备。

其实有些事虽然急,但只要目前不乱搞,大明朝整体上并没什么危险。

目前只有个别地区因为灾害出现乱民,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发生动乱。

而且因为傅斯年提前布局,各地的农团场大量吸收流民进行屯垦,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群鼓动。

最重要的是,王自用、高迎祥等第一批起义军的核心人物,早早就被傅斯年派人秘密抓捕。

包括后续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都在锦衣卫的控制之下。

虽然没了李自成,可能还会有张自成、赵自成,但是没了这些具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起义的规模就不会成燎原之势。

没了内乱,那么满清入关的时间也就不再准确了——累死皇太极,他也打不进关。

崇祯看懂傅斯年的意思,点点头,将目光收回,继续看底下的大臣们表演。

众人见皇帝一言不发,始终不跟他们争辩,渐渐也就没了力气。

又过一会儿,朝堂上竟然安静了下来。

好比俩人吵架,其中一个就那么直勾勾看着对方,既不回嘴,也不动手。

对面那个人就算口才再好,能骂上一个小时不重样,他也终究会说不下去的。

场面一度尴尬,这时候压轴的出来一锤定音了。

韩爌缓缓出列,斩钉截铁地道:

“陛下,治大国如烹小鲜,需要文火慢炖。臣等理解陛下振兴基业的迫切心情,但如此急躁,不但于事无补,还要闹出大乱子的。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他这话就等于说:皇帝,你还太嫩!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先收一收吧。

崇祯今天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依旧不愿退让,此刻当然也不会因为韩爌一句话就偃旗息鼓。

他平静地回答道:“今日仓促,既然朝臣的意见不能一致,那么今天就先到这。三天后是朔望朝,届时一并讨论!”

崇祯确实有刚,这就是向全体文官宣战:

都回去准备准备,有什么招数尽管使出来!

三天后,咱们一决雌雄!

不但心意坚决,连退路都不留。

因为临走前,他又补了一句:“从即日起重整早朝!一切按照旧例执行!”

官员们听了,顿时有一些人哀叹出声。

为啥?起不来!

大明的朝会分为三种:大朝会、朔望朝和常朝。

大朝会是过年过节等重要日子才会有的,一般也不谈论朝政,而是作为一种礼仪,让百官向皇帝问候的。

有时候番邦属国也会遣使参与,以表达对大明皇帝的美好祝福。

朔望朝顾名思义,就是初一、十五才有的朝会。

本来也是礼节性的,但是因为举办的比较频繁,有时候也会说正事。

在京官员全体参加,地方官员若是回京,也可以参加,限四品以上。

最后一种就是平时说事的朝会,叫做常朝。

老朱家很会折腾官员,一般早朝是卯时就开始了。

早上五点,跟农民伯伯一个时间工作,听起来也能接受。

可是皇帝五点上班,大臣们不行啊!

他们还得早起洗漱什么的,再加上路途耽误的时间,有些人凌晨三点就得起床。

赶上勤政的皇帝,估计官员们的寿命都受影响。

明朝的官员一个月才放两天假,真要是天天这么玩命上朝,能不能升官不知道,神经衰弱估计是人人得有……

崇祯自从登基以来,基本就是这么玩的。

官员们嘴上夸他是勤政的明主,心里早都骂开了,主要是前面几个皇帝打下的底子,不上朝成了常态。

这事都被后世拟了个排行榜。

不上朝的先例,是由宪宗皇帝朱见深起的头。

他是大明第八位皇帝,年号成化。

记录是十五年不上朝,他只能排第四。

……

第三是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年号正德。

在位十六年,上朝次数寥寥无几。

……

第二,明世宗朱厚熜。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在位四十五年。

其中在二十四年时间内,只见过三次朝臣。

……

第一则是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年号万历。

这位爷是当之无愧的不上朝冠军。

在位四十八年,前期近二十年年励精图治,后来却又整整二十八年不上朝。

注意,是真的一次没上过朝。

你们开你们的会,讨论出结果以后告诉我,我再把我的意见告诉内阁。

在万历年间,别说普通官员,就连内阁大臣,有好几位都始终没有见过明神宗长什么样……

明神宗后面就是昌泰帝朱常洛,就一个月的皇帝命,可以忽略不计。

再后面就是崇祯的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

这位兄台爱好木工,对上朝也是完全没兴趣。

总之,最近五六十年,明朝的大臣们早已经习惯没有老板的日子。

而且大家谁没点夜生活啊?

崇祯皇帝要求他们重新适应每天三点起床,这跟抽筋扒皮也没啥两样了!

坏还得是你坏呀!

不少人心里已经开始抱怨了。

抱怨也没用,人家这叫以彼之矛、攻子之盾!

愿意守旧,不想改革对吧?

那就用那些老规矩折腾你们!

有脑子转得快的大臣,走着走着忽然腿肚子就有点抽筋:

古早时期,好像还有个贪污六十两就扒皮填草的事儿吧?

时移世易,当初洪武皇帝曾经认真执行的规矩,在他走后也就不怎么执行了。

可是现在这情况,也不知道当今这位,是像世宗皇帝多些,还是像太祖多些……

又或者是二人的结合体?

他可不是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啊!

不少人就开始用目光寻找傅斯年。

但他们却只看到了他的背影——跟着崇祯皇帝到后殿去了。

坏了!这肯定是商量狠招去了!

此时,就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打退堂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