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来也 > 第9章 好事成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心有戚戚焉的杨骁坐在沙发上若有所思,旁边的李工安慰的轻轻拍拍他的腿。

杨骁点点头计划到这一步,人事已尽但凭天意了。

良久杜编辑开口说“可以在京城开分社,具体怎么个搞法要我想一下”

“太棒了!叔叔!”杜马兴奋的挥舞了一下,而杨骁则习惯性得攥紧了拳头又慢慢张开。

这时大作家突然发话“哟!都五点了!”

杨骁和李工都站起身来还未张口说话,“先别着急走,赶上饭点儿了,就在我这吃吧!”

“老样子,老付你做的杂酱面我是百吃不厌啊!”,杜编辑恢复心情说。杨骁与李工则相视一笑。

接下来大作家开始操弄起来。北京人果然会吃,一顿面条也做得千军万马,波澜壮阔如同大餐一样。

配料齐全,菜码讲究。待一人一个大碗埋头苦干时,杨骁领略了大作家的手艺。

面条都是“过水儿”口感劲道,杂酱是酱香浓郁,咸甜适口色泽透亮。

伴以清脆的豆芽,黄瓜,萝卜等等蔬菜吃起来是酣畅淋漓。

期间杨骁故意点评老家与此地的吃面习俗差异,引得众人大笑不止,气氛搞起来感情也就越发深了。

饭后大家稍作歇息时,大作家果然开始仔细问起杨骁的学业。

杨骁立刻非常严肃的回答到“我想将来考师大附中”,旁边的李工年龄大吃多了不好客化,慢慢喝着面汤。

“附中要求可高啊!”

“我有信心,我一直都在努力”

“好!很好!”说完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向外走去,一会儿就听见“老黄,老黄”的叫声。

接着就是门打开的声音“那么大声干什么?!”

“在家呐!你下来”

一阵下楼的踢踏声传来。杨骁爷俩面面相觑,这又是搞哪出?!

进得屋来,大作家拉着一位戴黑框眼镜,略微有些谢顶的中年男子,上身白衣短袖,下着灰色短裤脚蹬一双拖鞋。

“好啊!吃炸酱面也不叫我一声”

“明天还会做,准保叫你”,大作家保证完指着已经站起来了爷孙两个说“这位来自东北的同学想考你们附中,你看看。”

听说是附中的老师,杨骁连忙躬身说了一声“老师好!”,

“坐 坐,老爷子别站着了”说着这位老师笑呵呵的虚扶一把白发苍苍的李工。

“这是附中的黄老师,教英语。也负责招生权力大得很。”

“你又埋汰我”那位黄老师推了大作家一把。

“别信他的,没个正形!”说着又与杜编辑与小杜打个招呼坐在了茶几边的藤椅上。

他看着杨骁说“这位同学,从哪儿来啊?现在初几?”

杨骁鞠了一躬“黄老师,我叫杨骁 从黑龙江来的,初二刚刚结束暑假后上初三。”

“个儿挺高啊!别紧张坐下说。哦!从东北来的我一听就知道,哈哈哈。今年成绩怎么样?”

杨骁拿出学生手册。“嗯,成绩不错,哦!英语98分,不错不错。怎么想着要考附中呢?!”

杨骁解释了一下无非就是学习环境,师资力量都远远高于家乡,为将来考取师大增添筹码云云。

“嗯,有这样的想法还是挺成熟的”黄老师夸奖了一句,然后就转换成英语询问起杨骁的家庭状况以及家乡的一些基本情况,口音是标准的美式口音,卷舌非常明显。

杨骁边回答边联想到这可能也是一种面试吧!没想到附中的要求是如此之高。

听着他的英文回复,黄老师的眼神逐渐惊讶起来“没想到你们矿务局中学老师水平这么高啊?!口音很标准呐!”他连连点头称赞道。

“这都是我爷爷辅导的”杨骁轻轻扶了一下身边的李工。

,“黄老师的英文口语水平也是很高啊!”李工用英文说道。

“啊?哦!我在美国留得学”

“在哪个大学啊?”

“斯坦福大学”

“the wind of freadom blows(自由之风永远吹拂)”李工用纯正德语说。

黄老师惊讶的站了起来“您也是...”

“是啊!我也曾在那里学习过,不过是很久以前了,学得是机械工程。黄老师,您是...”

“哦!我学得西欧文学”

“原来如此,适合做老师教书育人”。

其他人根本插不进去话,只是见到两位聊得火热你一言我一语,虽是听不太懂但是感觉两人已经活络起来。

这时黄老师转身给他们解释道李工是他在国外留学的前辈,于是众人立刻对这位白发苍苍的李工肃然起敬。

“这时您的孙子?”黄老师起身给李工添茶水问到,“是的,以后可能要给你添麻烦了!”黄老师笑呵呵的摆摆手。

接下来黄老师详细的讲解了一下附中招生时间,考试范围,放榜时间以及入校需知等等一系列的相关内容。

并介绍了一些辅助书籍同时还请两人暂缓回程时间,说要拿上届入试的各科试卷回去可以做参考,如此热情让杨骁感激不尽,连连鞠躬道谢。

凡事种种都是借了李工的面子,最后还是应了那句古话“朝中有人好做官呐!”。

本就有可能需要在京久呆的心理准备,所以爷孙两人回到招待所马上就与前台联系延长了住宿时间。

第二天早上九点他们来到大作家的家中时,大小杜早已到了。昨晚他们应该比较深入得讨论过。

所以一见到爷孙两个,小杜迫不及待得开始讲述如何运作杨骁提供的小说素材。

杜编辑出于培养的心态说的很少只是偶尔在细节上把控一下,大作家则默默的在一旁忙碌,微笑着看着小杜兴致勃勃的谈论。

这就是当年的我们啊!大作家在与杜编辑偶尔目光交汇时两人轻轻的点点头,心有灵犀。

杨骁静静的端着水杯听着杜马讲述,当杜马在诉说完这本即将刊发的新杂志的构想后,

对于出版物的申请刊发这专业性的问题杨骁没有意见,毕竟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基本没有问题。

但是他发现杜马对于杂志的包装与编辑方面,思维方式还是局限在目前的大环境当中,杜编辑亦是如此。

在眼花缭乱的众多书籍报刊中如何推陈出新,立时可以让读者眼中一亮引发购买欲望现在大家都异曲同工,毫无特色。

只有极个别可以做到与众不同,“万点红中一样绿”,博人眼球。

杨骁拿出在路上购买的一本《今古传奇》说到“这是我刚刚在书报亭买的,在那么多杂志中我一眼就看到了它。

就是因为它封面的设计没有那么繁复,简简单单勾画几个人物搭上刊名就是这样的引人瞩目。

面对这么多杂乱花哨的一众颜色中,这就对刊物封面设计有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们可否借鉴《今古传奇》的构图风格,简单明了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同时在颜色方面要非常注意比重搭配多多观借鉴。

听到杨骁说到这里,大小杜都点点头表示赞同,而后杨骁接着说“针对于我们小说的特点,我有个不是很成熟的的想法请你们参考一下。

既然是杂志里面的故事就不可能是单一,否则就成了一本小说单行本,可是字数又太少了。

我们一次连载两个故事,做成双封面”。

“双封面?”大小杜听到这个脑洞大开的说法都是一愣。

杨骁感觉自己又超前意识了,不过不重要为了以后可以一炮打响,超前的点子确实非常有效果。

于是他又拿过那本《传奇》杂志上下反转做了简要说明。

后世的这一创举给读者提供非常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方便快捷的阅读体验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我们是理念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杨骁最后做了总结。

包括大作家在内大小杜作为业内人士此刻都对杨骁的看法更进一步,如此种种的新颖想法一旦落实,这本杂志必然爆火。

同时面对大家的惊讶与疑惑,杨骁指着头说“我就是想的比一般人多一点,平常看书看报时比较关注细节末梢。

越是与众不同的东西越感兴趣。想的多了,也许到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可能头发都掉光了!”,他违心得自我打趣引起他们的一阵善意的笑声。

中午吃过饭后,杜马与杨骁逐渐活络起来,他调侃道,引发读者续订欲望的创作技巧如同现在评书里面的“扣子”:“预知后事如何,暂听下回分解。”

杨骁笑着说可千万不要把这句话加进故事里面去,否则这本杂志立刻就沦落到街头小报的层次,成为街边摊的烂书。

实际上杨骁知道这本杂志日后作为杜马事业的起点,他是如何的慎之又慎,认真起来与李工都有一拼,在合作草案签字后握手的那一刹,杜马闪闪发光的眼睛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七月中旬杨骁爷孙两个踏上了返程列车,该交待的事宜都交待清楚,沟通渠道以信件电话为主,具体细节也一一落实。

待回到家中杨骁便一头扎进附中的备考环节当中,时不时翻阅着黄老师提供的各科考试试卷和参考书。

现在的他开始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经常复习到凌晨两三点钟,有时李工起夜时还时时听见他翻阅书本的声音。

随着自我调整,杨骁的自律性大大加强,为实现目标可以做到夙兴夜寐,手不释卷。这对前世的他来说不可想象可以刻苦如此。

附中的入学考试被安排在每年三月份的第一个礼拜,月中放榜。

在大作家的建议下,刚刚过完新年的开学季杨骁便在李工的运作下离开东北住进了大作家的家里。

现在的中国中小城市是彻彻底底的人情社会,尤其是矿务局这类大中型国营企业封闭式的小社会组织结构。

后世难以登天的诸多事宜办理起来都不是很难。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情大网让李工这个顶着“总工”名头的大牛办起事来游刃有余。

曾经被前世杨骁痛恨的这种人际交往模式现在一旦方便自己之后,他开始反思其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

而自己也毕竟不是道德君子精神洁癖,便逐渐探究其中的窍门与手段,尽量在不过分的情况下能为我所用,在之前有些理想化的幼稚中逐渐走向成熟。

住在大作家的家中,杨骁深深感受到他无私的关怀心存感激。

这也是正是大作家之所以作品如此获得孩子们喜爱的原因,因为他善良!

他那颗如同稚子般的心在如今社会显得是何等珍贵!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杨骁,这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指引着他。

杨骁知道“力量越大,责任越大”,任何事物包括人在内都不是独立存在,都具备“一体两面。”

他曾经也恐慌于所有规划在落实过程当中是否可以不受诱惑,毕竟撒旦的勾引力量是强大于个人的自律。

那些身败名裂的人哪一个不是超尘拔俗卓尔不群,之所以走上不归路都是源于内心不够强大自甘堕落。

而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种层面上的教育真不如活生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大作家就是。

发自于自身心理建设的需要,杨骁学习后不多的闲暇时间都参与到与大作家交流中,从他身上汲取善良正义的养分。

从而逐渐形成自己思考模式,确立看待事物的方向,强大了自己的内心。

转眼附中入学考试已经结束到了中旬,这天杨骁与大小杜,大作家正在商谈出版分社筹备建立与小说出版时,突然房门被敲响急促而猛烈。

待杜马打开门一瞬间,就听见黄老师急切走进来“杨骁,杨骁,你考上了!”

在杨骁还未反应过来,黄老师已经站在他的面前并一把把他抱住“考上了!”。

在众人祝贺中,黄老师打开随身带的手提包拿出一个信封交给他。

“你在北京就好了,不用千里迢迢的寄回你的学校。我帮你拿回来了”。

杨骁迫不及待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录取通知书”,他看了又看最后站起来鞠躬说道“黄老师,太谢谢你了!”。

黄老师则摆摆手说“举手之劳”,毕竟他现在是负责招生这一块的副组长,接着又嘱咐了一下入学要注意的事项。

如户口要迁入附中的临时集体户口中,以方便学生未来所需。学费多少,几月份开学等等事无巨细。

再次让杨骁又再三感谢。大作家感同身受,开始大展身手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成为了祝贺的礼物。

匆匆告别众人,杨骁迫不及待的回到东北老家,在一场热闹之后,他现在坐在李工的院中。

虽然外面寒气逼人,但中午的阳光还是那样光芒万丈,墙头,屋顶上厚厚的积雪反射 莹莹发亮,院中已经被清扫留下一道道水痕。

李工穿着厚厚的棉服半躺在椅上,手里慢慢旋转着套着塑胶网套的大茶瓶,静静的看着还尚在兴奋中的杨骁,笑了笑,然后开口说道“我们该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