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农妇翻身记 > 第66章 秋 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从天气渐渐凉爽后,其它几个公社的村干部们陆陆续续都开始往仕途村送鸡蛋,仕途村收到的鸡蛋数量逐步开始上升。

为了更加方便安全的运输鸡蛋,他们学着仕途村钉了很多个大木箱,用麦糠灌缝来防止鸡蛋在路上的磕碰,这样鸡蛋在运输中的损失几乎等于零。

大队院里整天都有来交鸡蛋的人,熙熙攘攘的好不热闹。

因张老汉是会计,总体负责着算账,付款,入库的事,所以负责收鸡蛋的工作安排给了三队。

给张老汉打下手的还是张大柱,辅助记录,计数。

张老汉只需核对、算账、付款,然后让人贴上写有日期和数量的条子,把木箱封盖抬进储藏室就算完成。

大队里收鸡蛋的事情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储藏室的鸡蛋也眼看着堆的越来越多。

最忙的就要数张连岭了,每天赶着驴车风雨无阻的来回跑最少四趟,每天拉到高台的鸡蛋最少能达到整整8千个。

拉鸡蛋成了张连岭乐此不疲的事,尤其是开始每七天2000鸡蛋,现在改为了每五天2000鸡蛋送去给大百货,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每次交易他都能攒下10块钱,然后找机会把钱偷偷地塞给自己爱的姑娘,让他转交给丈母娘。

虽然丈母娘说了自己能留5块,可是他更愿意把钱给了招娣,让招娣帮他攒着,那是自己对所爱的人最大的诚意。

他时刻期盼着那个成亲的日子,每当想起时,他就浑身燥热,心中是对心爱姑娘满满的渴望,她马上就要来了,这个小家就快迎来它的女主人了。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每个人都充满着干劲,渴望着家里粮食满满,炊烟袅袅的日子。

八月十五本是阖家团圆庆祝的日子,但是没人去顾及这个。

中秋时节正是秋收的时节,是地里最忙的时候,队里的活都排满了,每天不干到天擦黑儿就不能下工。

翻红薯,落花生,收玉米…事情简直太多了。

掰玉米是女人的活,砍玉米秸,把玉米从地里背出来可就不分男女了,力气大的多背点,力气小那就少背点呗。

王荣梅上午等着部队的军车来了,把整整5万鸡蛋装上了车,约好明天上午再跑一趟拉走剩余的5万鸡蛋,把钱藏好后就赶紧骑车往回走。

十万鸡蛋,整整四千五百元,自己这是大丰收了啊!

秋天,真的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赶回村里,王荣梅直奔她所属的三队所在地,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毛巾,把头一包,就扎进了玉米地里,和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开始了掰玉米的奋斗中。

秋老虎还是很热的,尤其闷在高高的玉米地里,四面不透风,更是显得闷热。

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的王荣梅出来找水喝,就听见有人喊:“王副书记,你在哪?”

刚走出玉米地,就看见四队的队长郭富根风风火火的跑来,他一边跑一边喊:“副书记,你车子我骑一下,我队里有人昏厥了,我赶紧回去叫大夫去。”

王荣梅把车钥匙给他,问他:“在哪,我先过去看看。”

郭队长用手指了指方向,说:“已经抬到路边了,您过去看看,我先走了。”

郭队长慌慌张张的骑着车子走了,王荣梅赶紧跑过去,就见一群人围着在看,王荣梅赶紧喊道:“别围着了,都散开,该干嘛干嘛去,不要耽误生产。”

村民们看到王荣梅,好像就有了主心骨,人群散去,只留下了躺在地上的女人和她旁边的丈夫。

王荣梅蹲下身子,看着躺在地上的女人,对她男人说:“这是中暑了,咱俩先把她抬到树底下凉快的地方去,然后你去弄点水来,让她喝点”。

哭丧着脸的男人和王荣梅先一起把女人抬到了树底下,带着哭腔问:“孩子他娘不会死吧。”

“不会,你先弄水去”,男人跑着去找水去了。

王荣梅蹲下身子,把女人捂得严严实实的衣服解开,露出里面的小内衣,然后用手开始使劲掐她的人中,女人终于“嗯哼”一声慢悠悠的醒了过来。

王荣梅一边双手拿着毛巾给她扇风,一边问她:“怎么样,感觉哪里不舒服?”

这时男人双手端着水瓢小心翼翼地跑了回来,满满一瓢的绿豆汤。

他看到媳妇醒了,赶紧把水瓢递过来:“赶紧喝点水,你个傻娘们,不知道冷热啊,非得捂那么严实,你看吧,中招了吧。”

王荣梅扶着女人坐起来,接过来水瓢,把水端到了女人嘴边。

女人委屈地用手抱着水瓢,弱弱地的说:“我不是怕玉米须子落身上嘛,要不又要全身痒痒了。”

“这是对玉米须子过敏?”王荣梅心想。

女人大口大口地一下子喝了半瓢绿豆汤,这才有了点精神。

四队队长载着村医来了,村医又检查了一番,拿出来一瓶药水让女人喝了,才对队长说道,“确实是中暑了,让她休息一下或者换一个轻省的活儿吧”。

见此,王荣梅对四队队长说道:“上午先让她休息下,下午把她安排去烧水组吧,这样也能让她多缓缓,她可能对玉米须子过敏,以后尽量给她安排个别的活。”

“啥是过敏?”队长有点蒙,他可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词。

村医赶紧给队长解释:“有这种病,过敏后会浑身发痒,全身起大片的红斑。”

队长还是有点不懂,但还是点头同意了王荣梅的提议,人家书记都发话了,他肯定无条件照办。

女人的丈夫听了连忙不停地给王荣梅和队长弯腰道谢,转头却又是一番不依不饶的漫骂,骂他媳妇是个蠢的,连自己过敏都不懂。

王荣梅对这个心里明明很在乎老婆,表面却一副不爽,总给老子找麻烦的男人的态度很无语,她用明显不悦的语气说道:“她已经很难受了,你就不能说句好听的吗?好了,你继续去干活吧。”

男人立即闭嘴不敢再骂了,缩着脖子安慰了一下媳妇,这才离开。

王荣梅不再理会这个男人,转而对队长说:“你找人送她去烧水组吧。”然后转身继续回到地里去掰玉米了。

掰下来的玉米有专门的队员拉着人力平板车、或者赶着驴车、牛车拉回各队里的晒谷场上,乡间的小路上络绎不绝的平板车、驴车、牛车在来回穿梭着。

地里忙碌的队员们更是奋斗在第一线,有钻进已经由绿变黄的玉米地里掰玉米的,有奋力挥镐砍玉米秸杆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玉米秸秆倒了下去。

在玉米杆倒下后的地里,停着一辆辆小木车,人们有的往小车里、有的在往麻袋里装着玉米棒子。

还有在给秸秆打捆的,这些在玉米收完后都是要拉回村里的。

农业大生产的忙碌壮观场面在这个时候展现的淋漓尽致。

有人问秸秆不能吃,还要那些干什么?在村里,玉米秸秆可是村里人的宝贝,八零年代以前,煤炭还没有普及,人们过冬,烧火做饭就是靠着这些不起眼的玉米秸秆,村里人把秸秆收集起来,接下来就会平分给村里的各家各户,或者就堆积在晒谷场上,随便人们取用。

秋收是一年当中最忙碌的季节,也是口粮物种最丰富的季节,这个时候不是仅仅只有玉米,还有各种瓜果蔬菜都会成熟,以及各种豆类,瓜蔓、树皮都会被人们储藏起来来过冬。

红薯藤蔓也是非常有用的。红薯大家都知道,可以直接吃,但是红薯藤蔓晒干后喂猪、喂牲口也是好东西,而对于人来说,藤蔓也照样能吃, 人们也会把干的红薯藤蔓磨粉后搀在玉米面中一起食用,用以在以后半年的时间里尽量减少对真正粮食的损耗。

对于这种缺衣少粮的时代,人们发挥着他们从先辈那里得来的所有经验,努力积攒着凡是能吃的东西,粮食要上缴,像这种藤蔓,树皮村里是不管的,所以成了村里疯抢的对象。

这种疯抢的局面每个村都在上演,偏偏仕途村里却是一片平和,凡是地里的产出王荣梅都让村里都集中起来一起分配,并且告诉他们今年的粮食大家都够分,不用着急害怕。

王荣梅早在秋收前就已经和公社社长沟通好了,仕途村的秋粮可以用钱来代替。毕竟城里人都不爱吃玉米,换成了钱反而是公社最愿意的事,也是上一级单位最高兴地事,用钱去换成大米,小米等其他一些粮食不是更香吗?

庄稼一收完,就是紧张的清理地里的附着物,比如那些藤蔓、秸秆等,然后紧接着就是翻地、施肥、播种冬麦、垄地、给冬小麦浇透头一遍水。

王荣梅和老书记商量后,把村里所有能调动的地全部撒了粪肥,除了那些播种小麦的固有地以外,剩余的地全部种了大白菜,萝卜、土豆冬季耐储存的品种,不管是不是能丰收,只要能长出来就行。

而且,在大队长倒台后,王荣梅就让人偷偷地在村里散播消息,让人们尽量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儿种些自己吃的蔬菜,缓解明明守着地却吃不上蔬菜的尴尬。

村里虽然到处都是土地,但是在这种紧张的环境中,私自种菜种粮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不被允许的,发现后就会给你铲除,一根苗都不剩。

村里没有了大队长,没有了那个吹毛求疵的只想往上爬的人,也就失去了监管力度。

在王荣梅特意散布的宽松环境下,有了村委的默许,所有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关系着自己能否吃的上菜。

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开始在自家的大院子里开出一块地方来,种上一些蔬菜供自家吃,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去队里偷菜了,队里种的蔬菜是要上缴到供销社的,而落不到村民的手里。

所以村民们是守着地,守着蔬菜却吃不上的尴尬终于解决了,所有人都感觉这日子越过越有了盼头。

秋收后村里分粮成了全村的大喜事,经过会计的核算,全村按工分算完后,又按人均平分,村里每户家庭分得了玉米两千多斤,劳动力多人口多的家庭甚至分到了三千多斤,最少的那个懒人张二来也分得了近800斤的玉米。

(注明:分得的为整个的玉米棒子,还是湿的,没有晒干,而且村民们吃的玉米面也不是纯纯的玉米面,而是和玉米芯一起碾碎的玉米面)

这一下,全村轰动了,笑声,抑制不住的笑声在每个人的耳边响起,多年没听见过的鞭炮声在大队部响了起来。

这是老书记执意要放的,他高兴的眼眶都湿润了,仕途村告别了挨饿的日子了,他要庆祝一下。

这可真是个丰收的季节,不用在发愁吃不到明年夏粮下来的时候了,不用再吃那难以下咽的野菜了,还有那个红薯藤蔓磨的粉了,红薯好吃,那个藤蔓粉真不好吃,太涩了。

队里的红薯是不用上交的,统征粮里没有它的名字,所以再加上每家每户分得的上千斤红薯,还发愁粮食不够吃吗?

哈哈,敞开吃饭吧,吃饱了饭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幸福降临在仕途村每个人的头上了。

仕途村每家每户因为这多半年来养鸡卖鸡蛋,几乎家家手里有了余钱,再加上秋收分得的足够吃的粮食,仕途村已经不是以前的仕途村了,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的是满足,是开心,那种对生活失去信心的颓废消失不见了。

最大的改变就是仕途村的小伙子们格外的吃香,外村的姑娘们争相要嫁到仕途村来,每天村里来来往往都有说亲相亲的。

这一年的年底,村里的鞭炮声都没断过,几乎天天有新媳妇进门。

即使那些村里多年娶不上媳妇的老帮子们也成了争抢的对象,有一半的人娶了媳妇,过上了幸福的夫妻生活。

对于村里的这些变化,王荣梅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经过努力,村里人终于不用挨饿了,看着面色好起来的乡亲们,看着脸上笑容也逐渐多起来的乡亲们,王荣梅与有荣焉,她心里更加的高兴和满足。

身处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自己好不是好,只有大家好起来才能保证自己不是昙花一现,否则她会淹没在大家的口水里,眼红里、嫉妒里,甚至是陷害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道理她懂,因为嫉妒是人的天性,谁都不喜欢看到比自己好的,只想看到不如自己的,这样才能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才能不会把自己逼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