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古代当土匪 > 第142章 北伐旧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驻扎在淮河对岸寿州府的金国将领名叫兀里坦武安,亲帅本部两营人马常年在此,主要就是为了维持榷场的商路畅通。

除了本部军队之外,另外还有辅军三千,大多都是签军,主要负责粮草后勤的队伍,没多少战斗力。

金国一营人马没有宋国军制那么大,两营也就十个百人队。

现在,一队进入了宋国之后不明不白的死在了黑牛城下,剩余的人马有三队散布在寿州府南边交通要道。真正能出马的最多只有六个百人队了。

由于一个百人队战死的情形太过于古怪,兀里坦武安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和宋国的扯皮上。

是宋国的人邀请过河的,虽然付出了不少的价钱,但这个价钱肯定不包括性命。

就如同金国军队上下对宋国有所猜忌一样,派出的百人队本来就有刺探宋国境内情况的任务。

没成想,任务没有完成,人马全都搭进去了。

兀里坦武安第一反应是宋国又要来一波北伐抗金的阴谋了。

因为宋国在这方面有前科。

当今的宋国皇帝,一登上皇位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抗金意向,即位两个月就起复主战派代表将领张浚,委任为重要军事官职,积极组织北伐。

连金国皇帝完颜雍的主动出面与南迁的宋国讲和,都遭到了拒绝。

那时候,宋国除了启用主战派张浚之外,最明显的信号就是官府为岳飞平反,并追复其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也就是用这件事,鼓励动员宋国上下一致支持北伐。

这时的宋国军队心气挺高,战力却烂的一塌糊涂,一番争斗,金国将领纥石烈和仆散忠义直接打穿了宋国的防线,只差又来一次兵临城下敌国都城。

这才有后面的宋国皇帝赵昚认输,重新签订隆兴和议。

虽然变更了绍兴和议的不少细节,比如宋金世为叔侄之国,将岁贡改为岁币,银绢各为二十万两匹。

宋国放弃所占领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恢复绍兴和议时原状,双方交换战俘,叛逃者不在其内等等。

这些细节都没办法改变,金国又一次以少胜多打败了宋国。

只是由于金国国内本身有点问题,广大的国境内仍有不少汉民需要理顺管理,才没有继续纠缠下去。

这个协议,到如今已经管用了十六年。

也就是宋国靠着岁币,安稳度过了十六年。

直到宋国皇帝赵昚又开始谋划北伐。

前年也就是淳熙五年,宋国追封岳飞,谥号最终确定为武穆,这是武将生涯的无上荣光,也让金国上下开始防备。

十七年前,宋国给岳飞平反,之后发生了不宣而战的北伐战争,只是由于金国的善战,才给了宋国有力回击。

现在,隔了这么多年,又开始拿岳飞的谥号说事,还封了这样一个在武将最高谥号里排名前三之一的武穆,自然很可能代表着,宋国皇帝又准备北伐了。

收到消息的金国也做了必要的反应,防备宋国又从寿州附近进入金国。

位于淮河南岸边的寿州就是宋金榷场所在,对岸被金国收入囊中的寿州府却是金国驻防的主要阵地。

随着岳飞平反消息的确定,金国调派了三路大军,分赴东南西路,但最主要的就是驻防寿州府。

寿州府在金国治下并没有什么发展,整个金国发迹之地在北边,打退宋国占据黄河沿岸之后更是将重心放在大名府等人口和财税丰裕之地。

像寿州府这样靠近淮河国界的地方,人口早在宋国南迁之时大多都被裹挟往南,剩下的分布在如此广沃的土地上,起不了多大作用。

原本土地大于人口,有着充沛牛马畜力,发展农耕是件不错的事情。

可游牧出身的金国上下,对农耕之事并不上心,因为以少胜多,对面十来万人马被几千金国军队冲散俘虏灭杀,更是对农耕民族养成的军队一点都看不上眼。

战争多年,兵灾人祸轮番肆虐,早就把国界边缘的人力消耗的七七八八,这些地方都被分配给一些边缘贵族管理。

并没有多少管理经验的贵族们,仍旧是游牧民族那一套,按照人头和田亩收取重税,根本没有把这些地方当做一回事。

多年以来,寿州府才形成了蒙城、利辛、凤台三座城池。

蒙城最大,位置靠北,凤城最次,因为就在寿州榷场对岸,靠着金国南下的商队,这里是进入榷场的最后一站,物资集结,倒是发展的有声有色。

不是所有商队都能进入宋国境内,自然也在对岸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物资集散地。

南下到寿州府的金国军队,最后集结在蒙城。

寿州榷场打探来的讯息,并没有多少人马聚集和粮草调动的迹象,仿佛是金国自己想多了。

聚集中的金国军队派出探子,掺杂到商队之中进入宋国,竟然在榷场里找到不少的好东西。

有铁料,有粮食。

本着多备铁料粮草就是削弱对方战备的心思,调配了更多的东珠、药材换购这些玩意。

东珠药材这些东西一直是金国的特产,在对宋作战胜利之后,更是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沿海地区。对于金国来说,用金银换取宋国财物是最不划算的事情,东珠药材虽然珍贵,可在宋国更能卖出高价钱。

往往一颗上等的东珠就能换取百万斤的铁料。

这种运输方便价值高的货物,自然成了广受宋金两国大商人青睐的货品。

连这回急忙出动的金国军队,都带了部分这些东西,预备就地换取军资。

在榷场,这些紧俏货物能直接换取更多的物资,远比通过商队划算的多。

尝到甜头的军队立马在凤城对商队的业务插了一脚,从掌控榷场的五大家族手里换取了不少铁料精盐和粮草。

这一驻扎就是将近半年,宋国除了为岳飞追赠谥号之外,其他动静根本不大,连基本的军队集结调动,粮草征集调配都看不到有大规模北伐的迹象。

更何况,还有主和派的官员传递来消息,这是皇帝的一厢情愿,枢密院和三使司根本就不赞成再起刀兵。

十多年的安稳平和,靠着岁币就能买来两国平稳邦交,该失去早已经失去,该缓和的早已经缓和。

绝大部分人都是希望和平共处的。

打探清楚完毕的金国,证实这些都是虚惊一场,自然懒得再把大军驻守南方,就连多年不曾再有大战经验的领军将领们,也不愿待在南边太热的地界,纷纷要求回转到北方。

于是三方大军各留了一两营人马,其他人手纷纷回撤。

这就是兀里坦武安只带着两营人马守在寿州府凤城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自然是代表军队,仍旧把持着交易通道。

尝到其中差价乐趣的,肯定不愿意这么轻易放弃这个渠道。

正好,凤城这边也得需要小股军队坐镇,就同时担任了联络商队和榷场的任务。

一来一往,就是两年的光景,兀里坦武安代表着军队,赚了不少的财物,也结识了五大家族的实权人物,特别是代表官方主持大宗物资贸易的张衙内。

不仅是物资的交换,还有信息的互助。

张衙内不比纯粹的商人,那是盐铁司安插在寿州榷场的负责人,专门负责经营一些官营的物事。

这些东西有着官府势力的支持,数量和价格上都有独到的优势,他们最感兴趣的金国特产也不是一些小商队能够凑齐满足的。

正好兀里坦武安也不是纯粹的商人,整个金国最先开始时可以说是全民皆兵,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朝堂上掌权的基本都是带兵的贵族,在物资收集上哪里是商人能够比拟的。

两方各有擅长,同时都具有朝堂背景,能够搞到的物资又全都是需要打通不少关节的紧俏货物,自然一拍即合。

这些年,随着贸易额的不断高涨,两人勾肩搭背,关系好的不得了。

金国也通过张衙内透露的不少朝堂秘密,掌握了不少内幕。比如宋国皇帝为什么这么热心于北伐,只是为了恢复当初宋国的疆域和荣耀,摆脱安逸于南边的弱宋名声。

还在世的高宗皇帝默许儿子推翻他不少决定,就是为了重整庙堂,光复故土。

皇帝也想在身后留下个好名声啊!

可是朝堂之上皇帝的意愿并没有得到多大相应。

皇帝想青史留名,各位大臣们也想啊。

只不过高宗父子的一些手段,让文臣武将们多少寒了点心,有些别样心思。

岳飞抗金出众,被冤杀是不是因为高宗担心迎回旧帝会威胁他的皇位,这个事情的真假外人只能全靠猜测,但岳飞被冤杀的事情早就是铁一般的事实。

隆兴和议之前,皇帝征用的主战派将领张浚是被累死的,最后因为战败还背了一个作战不利的骂名,和耻辱的和议条文注定要在史书上留下浓重一笔。

文臣武将们也是要名声的,金国国力日盛,刚出白山黑水之时就击败了百万宋国军队。

如今几十年过去,吸收消化了原来宋国在淮河以北的人口和经济财富,不说提高多少战力,只需要保持当年的金国军队的蛮横强大,宋国就根本讨不到多少好处。

张浚就是实打实的例子。

宋国多方筹备,主动出击,打了金国一个不备,不想仍旧是兵败如山倒,只得一个割地求和的结果。

若是支持北伐,不说劳苦功高,一旦失利,肯定会被皇帝怪罪,背个黑锅连累家族,自然得不到多少响应。

安安稳稳买个平安不好吗,所谓的岁币虽然不好听,却实实在在保住了将近二十年的平安,这是所有人不争的事实。

这些消息内幕,全都来自于和张衙内的生意来往闲谈之中。

全都是金国多方印证确认了的消息。

因此,和张衙内保持往来,变成了金国军队非常支持的一个举措。

既有经济利益,也有国别的利益。

这也是兀里坦武安愿意做主借给张衙内一队人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