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金色华年 > 第21章 引水插秧收播两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秧母秧亩田的秧苗已长了一尺,来深了,管理员精心护养,天天放水,这绿油油的秧苗,是人们春天播下的希望,也是秋收时的粮仓。

中午,大松奶奶做的时令饭,四季豆角箜干饭,这饭可香了。制作方法也简单,就地取材,把采回的四季豆抽丝,洗净切成两公分长的小段,嗯,菜籽油炒一下,放一点盐巴姜葱少许,炒香后垫入锅底,在上面铺上煮到八成熟的大米坯,把米坯拔散开不要结块,盖上锅盖,再用小火蒸上20分钟,这样一个香喷喷的四季豆干饭就出来了。既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搭配一点其他下饭菜,特别好吃。

四季豆箜干饭是川渝地区的农家常做的农家饭。味道鲜美,经济实惠。

大松奶奶在家做饭,爷爷去山上放牛,大松爸爸妈妈,还有二姑幺姑去生产队挣工分。当然也不能丢下大松,大松爷爷放牛就用小背篓背着大松,一块儿到山上去走一走,跟着他一路放牛。放牛是轻松又简单的活,油放在水草丰满的地方,它自己去寻找食物青草,只要牛儿不去庄稼地里就行了。大松爷爷就到带着大松到旁边的青石板上去玩,这里的青石板是山上的一种石材,质地坚硬可以做房屋建造的材料。每年农闲的季节,生产队里也组织石匠在这里开山采石,生产队修一些公共设施。大青石是非常环保的材料,经久耐用,不像现在的钢筋水泥,有一个使用年限,几千年也没多大的变化。由于风吹雨打,大青石也特别的干净,四月的天气不冷不热,青石板也不发烫,也不冰冷,在上面玩舒服极了,也不会弄脏衣物,旁边树林里,布谷鸟儿在咕噜咕噜的叫着,大松也感到非常好奇,到处张望四周,可总是见不着鸟儿的身影,心里在想,那家伙在哪里呢?四月的林间可真热闹,“拐拐阳,拐拐阳,”“豌豆烧馍,”“拐拐阳”,“豌豆烧馍”,这些声音不断的从麦田从树林里传了出来,从早到晚,从不见息。

这些都是鸟儿的叫声,其实也在提醒人们,这是收割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拐拐阳”在提醒大家“快收粮”,“豌豆烧馍”提示大家“快点收哦”,到了这个季节,这两种鸟在不停的轮流叫唤,一天到晚也不知道疲倦,应该是地里的粮食成熟了,他们也吃的比较饱,所以更有精神在那里为人们站岗值班。

牛儿吃饱了,爷爷背着大松把牛儿赶回了牛圈,也回家吃午饭了!

奶奶端上香喷喷的四季豆米饭,家人们吃得津津有味。都夸奶奶箜的米饭真香,有盐有味,味道好极了。大人们也顺便给大松喂米饭,大松一岁多了,也刚刚断了奶,必须让他学吃饭。让孩子断奶可是麻烦的事,孩子没奶吃会哭,为了断奶想出各种办法,孩子饿了就喂米粥,就是不给奶吃,如果孩子要吃,大人就在自己的奶头上抹上苦楝,反复几次,孩子就断奶吃饭了,大松也经历了这痛苦的断奶过程。今天中午的四季豆干饭,大松也吃得哈哈笑,二姑幺姑也轮统抢着给大松喂米饭,大松吃得可开心拉。能吃就好,身体长得结实,大人们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小孩子一高兴,一家人脸上都露出了甜美的笑容。

下午生产队组织收割油菜,今年的油菜长势很好,籽粒饱满,一大片一大片的看不到一丁点地,就是涨封了箱,封了箱就是生长特别好,人们大多用来形容作物长势很好,有丰收在望的意思。队长统一安排,各小组组长负责落实到个人,分头行动。

生产队的晒场(晒坝)很大,大约有2000平方米,赛场旁边是学习室,有仓库生产队的粮仓,还有牛棚,公猪圈,农具储藏室,收割期间,赛场用来晒粮食,平时也用来做运动场所,有时也做演出场所放电影啦,搞表演啦,生产队开大会啦都用得上。晒坝就在生产队的中心位置,离各家各户距离差不多,太阳从早晒到黑,这个选址很不错。

社员们把割完的油菜用背架背到晒场,交给管理员,管理员将各组的油菜堆码好。通风防雨,把地里的油菜收割完就开始晾晒。

豌豆叶变黄了,豌豆也自然成熟了,豌豆属于队里附产品,一些边边角角的地块专门种豌豆,胡豆之类的小作物,使土地充分利用,一点不浪费资源。这些田边地角种的豌豆,生产队一年也能收几百斤,除了给社员们分一点外,其余都卖国家粮站。豌豆用来制碗豆粉丝最好,是粉丝中的王,劲道,耐煮,细腻而柔绵,口感特别好,是粉中之极品,豌豆粉丝吃法多样,炒煮,炖肉,花样特多,猪肉炖粉条那是一绝,一定要豌豆粉,其它粉一炖就烂变成一锅粥,豌豆粉特别耐煮,是各位厨师的首选。

晒干后的胡豆杆除了留一部分给生产队用,其余的按人均分配,全部分到各家各户堆放,拿回家做饭当燃料。各家各户分的秸秆不少,油菜杆也分了,今年按远近分配,都是离家比较近的地块,人均一家人有一亩面积的油菜杆,人们拿回家一般堆放在竹林,猪圈楼上还有屋檐下,和去年冬天的柴火放在一起,上面盖上稻草可以防雨。

油菜田里收完油菜后开始又要新的耕种,开始向田里放水,准备种栽稻谷,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抢种抢收的季节,没有一个闲人,油菜地里这段时间又开始掏苕厢,油菜籽收完,以后先用耕牛把地犁好晒一两天就开始掏苕厢,苕厢 刨好以后就准备摘种红薯苗,这就得等老天下雨,人们只是做好工作准备,起准备就绪,万事俱备,只等东风。

晒场上在保管员的安排下,开始打油菜籽。油菜籽割回后堆码几天,失去了大部分水分,放灰晒场上翻晒,上午翻晒,下午敲打,打油菜的大多女同志居多,三五人排成一排,手持梿架,从晒坝这头打到晒坝那头,拉网式进行,打完一遍雨翻一遍再打,这样两次,油菜籽就从油菜荚中滚落出来,黑色的油菜籽可是人们重要的油料作物,一日三餐都离不了,菜油营养价值高,润皮美肤,还有清热的作用。有时人们还用在简单机械上当润滑油!

油菜籽经过两三天翻晒,就可以入库了,当年收了五千斤油菜籽,全大队排第一,生产队里人人都高兴,个个脸上乐呵呵,肚里没油水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

油菜田里水早己灌好,田也梨好耙好!种庄稼就是抢时令,不要错过节气。社员们从秧母田里扯完秧苗捆好,挑到待插的秧田,一个一个均匀打好,扯秧苗的大多女同志,挑上秧苗往秧田里打,打秧也有讲究,打少了不够插,打多了就浪费还得搬走。一般都有老手指导新手,这样很快就适应了。栽秧依旧是人工手插,听说乡农机站里买了插秧机但农机员不会用,农机员也回家插秧了,插秧机就根本没用上,成了一大摆设。这种情况在当时也不奇怪。

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麦香四处飘扬。麦穗沉甸甸的,一弯弯麦穗好象在接受劳动人民检阅。丰收在望,耕种有序。农民知时节,再忙也不歇一歇。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就是靠这一大批劳动人民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无论是多么苦难的岁月,辛勒的人们总是期待美好的明天,向往未来。

农活一茬接一茬,忙完田里忙地里,忙完地里又忙田里,农民真辛苦,栽秧打谷90度,再直挺的脊梁在劳动时也得弯腰,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一分耕耘十分收获!为了娃娃吃饱,为了明天更好,再多的付出也值得。

开始挥镰割麦了,先去集市上的铁匠铺伐镰刀,伐镰刀就是将用旧的镰刀翻新,每年翻新一次,一把新镰刀2角到3角分大小,翻新一把6分钱。一把镰刀可以使用2一3年。割麦农历4月,大面积割麦,一边割麦一边脱粒,用手工脱粒和脱粒机脱麦,方法有多种,粒粒,也有堆在晒场上碾压脱粒,或用梿架脱粒。方式方法很多,哪个适合就用哪个,不拘一格,达到效果就行了。

晚上吃的是手擀面,奶奶亲手做的,加了一点腊肉丝,豆瓣酱,汤里还放有藿香叶,味道鲜美极了,从嘴里香到肚子里。每家人地边都得种几株藿香,种一次以后春天年年发新芽,春夏秋都有藿香叶,藿香叶既可食用也可药用,养胃的林芝草。熬水喝可以解暑,与藿香正气水的功能一样,冬天将干枯的藿香杆收集晾晒干,可以当茶饮,喝了神清气爽。藿香面也成了那时的常用晚餐。

生日天天有,每人每年就一次。四月初二,大松外公的生日,正是栽秧的季节,妈妈背着大松回娘家,大松坐在背篓里一蹦一跳的很是高兴。初夏,大松也穿的单衣,在背篓里显得更兴奋,去外婆家,要爬坡下坎,有二十来里路,木梳庙,长石梯,十里长沟,这一上一下,大松在背上欢呼雀跃,特别高兴。初夏的太阳稍微有点热,妈妈打着伞,手里还提了些礼物,外公过生,自然要送礼。面条,糖酒,老三样。路过乐兴溪街上,在哑巴店里要了一碗水喝又继续赶路。离外婆家还有八里路,爬上陡石梯,走过钟家边,翻越碑桠口,下一长坡,下面就是曾加沟,下完坡有两棵黄果树,两棵大黄果树就在大路边,四队公棚门口。两大树下面搭有石桌石凳,专供路人歇脚!两树很大树荫有半亩地,是天然的乘凉场所。歇了一会儿,转过一个弯,过了两田埂,就看见外婆家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很快就到外婆院坝了,外婆,舅舅,二姨姑早早就等候大松妈妈的到来,接过大松,和行礼袋,妈妈也轻松了,可以稍稍喘口气,舅舅和二姨在一边抱着大松一边逗大松玩。外婆和大松妈妈在灶房一边帮忙,一边聊天。大忙季节,田坝里很多人还正忙碌插秧,十里八村到处都是一片繁忙景象。

外公的生日,客人不少,都是自家人,也有两大桌。有外公两个弟弟,相邻而居,一个在教书,一个在管理水库。他们相处得十分和睦。当时外公50岁左右,年富力强,解放前做过一些土特产生意,去云南下重庆,走洲过县,头脑聪明,也有一些积蓄,所以生活比一般农村人家过得好,宽厂的大瓦房,气势雄伟,用料考究,从外表都能看出主家不一般。

吃过午饭,生产队有活干,下午大部分都去下田插秧,支援农忙。家里只有外婆和大松妈妈在家帮做一些家务,烧水喂猪。当时集体生产要挣工分,凭工分分粮的年代,第二天,大松和妈妈又回家了,还带回一些好吃的滋粑,二姑幺姑见了也很高兴。

农忙的季节,十里八村都在抢种抢收,到处一遍热火朝天的景象。只有山林中的布谷鸟儿还不知疲倦的叫着“豌豆烧馍”“快收快割”,从天亮到天墨一遍又一遍的向人们报告农时“快收快播”。

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秧苗茁壮,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