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金色华年 > 第36章 播种未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生产队在重阳节起了第一批红苕,这是白云山上的早熟品种,加上光照足,土地肥沃,产量高,口感也相当好,这几天大家都做红薯干饭,从厨房飘出的香味很远都能闻见,特别诱人。

大松喜欢吃烤红苕又香又甜。当然比现在城里卖的更香,这个是用柴火烤出来的,说是烤红薯,更准确的说是煨红薯。在农村制作烤红薯非常简单,人人都会,选个头适中,外形较好,圆润的红苕,用锡铂纸包好(当时没有锡纸),放在火堆中,十五分钟以后就可以食用了,又软又甜又香。刚出来很烫,容易烫嘴,凉一会儿再食用,剥掉外层硬硬的红薯皮,里面就是又嫩又香又甜的红苕淀粉,现在的话叫有机绿色食品,当时全部是有机绿色食品。

幺姑给大松每天中午都烧一个烤红薯,大松吃得非常高兴,他也给弟弟喂一些,弟弟吃这个还感觉不错,因为香甜,吃起来津津有味,这样每天可以减少喂奶的次数。由于气温的原因,先将一些斜坡边地种上油菜,红苕还未到完全采收期,因为了气温还有点高,先将一些边坡剩地种上油菜,种油菜一是油料作物,二方便采收,三增加油在食物中的比例,人不能少油缺油,与机器一样,少油缺油的话,干活做事就没有力气。在日常生活中,炒菜厨房少不了植物油,川北地区普遍食用菜籽油,菜籽油清香,去火,降澡,润肠,是厨房必备之佳品,当时条件油的化例非常低,人们普遍营养不良,社员们都自己想办法,多种油料作物,让餐桌味道更美,让家人饭菜有油水。七十年代初的用油量只占现在用油量5%,有些农家就是水煮盐下,无油可放,炒我来的菜自然就不香,难以下咽,但现在想减肥的朋友食用当时饭菜,可以看见往下瘦。减肥不需要什么药物,主要改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就行了,把菜谱变一变,瘦起来直掉线,只要想瘦其实很简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免费咨询本书作者,每月10斤增减控制自如,愿与大家分享!

随着秋天渐渐深入,气温越来越低,老人孩子们穿上了薄薄的棉袄,大松和弟弟也不例外,穿上了棉衣没穿棉裤,棉裤是背带棉裤,进入冬季才穿,只要上身不冷,就不会冷到哪里去,小孩子不穿棉裤,活动就灵活一些。

红苕也开始渐渐的开始收获了,家家都喂了年猪,所以红苕目前是最好的饲料,吃了红苕,肥猪皮毛透亮,肉质鲜嫩弹性也很好,红苕催肥猪这是农村饲养大肥猪的传统。一到挖红苕的季节,也是猪伙食最好的时节,肥猪吃起东西来一点不斯文,声音很远都能听见,这也是肥猪增重的高峰时节。一天长一斤多很正常。当时农村养猪没有商品饲料,全是野外的野菜,之类的,所以肉质很理想。那时的肉吃起来软糯,特别香。

公社政府大院修好以后,一些硬件设1施也在逐步完善,首先是办公用具,当时简单,也不简单,简单的是,只要有桌椅板凳,文件柜,书厨就可以了,当时没有电,所以也就不必买什么电器,电脑打印机都未听说过,连电灯泡也用不着,照明点煤油灯,有时缺煤油就用蜡烛。县城金城镇早有电了,当时全县用电人口占2%,纯属无电地区,嘉陵江水源丰富,但尚未开发一座有模有样的电站,当然当时国家财力有限这是客观原因,所以办公用品简单。不简单的是这些办公家具得全面打造,没有现货,所以也得全新打造,大平有山有水,人口一万多,但所有燃料都得靠土里长,秸秆,枯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原料,这样一来,很难有成林成片的大好木材。附近南江县木柴较多,人少山多,森林资源丰富,县林业局木材站,从附近县调运木材,解决了本县林业资源不足的问题。这次政府办公家具除了以前旧的有一些将就用,现在要添置的也不少,办公桌40张,方凳子120张,条凳一百二十张(开大会群众专座,一张可坐4人),餐桌八张,文件柜20件,书柜40件,衣柜40件,木床60张,床头柜120个,会议桌两套,做这些东西五六个木匠至少要工作三个月,如遇农忙,时间更长。

文生木匠是老师傅,安排这些有一整套,木工师傅6个,杂工4五个,杂工就是改锯的,俗称改匠,把大木改成木板,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力,这是个力气活,体力活,当下的减肥运动完全可以引用。木工干活,改匠先行,计划大概要多少木板,师傅们用墨斗画好线弹好墨,接下来就是改匠师傅的活,没有机器不用电,一顿要吃两碗饭,无燥音无污染,全是人力手工,改匠师傅干上一天,有了材料,紧接着,木工师傅就可以大显身手了,这木工班先解决食堂的用具,餐桌,凳子,师傅们老手艺,两天时间完成了厨房的桌登,大家不用站着吃饭了。

公社食堂师傅是金山大队的,厨艺好,会划船打鱼,当时丘陵地带的旱鸭子比较多,会水的少,作者至今不敢进游泳池生怕溺水。有句俗话欺山莫欺水。每年发生在水中的安全事故不少,所以不玩水尽可能不去玩水,冲凉除外。食堂做饭的罗师傅,名叫罗得开,水性极好,水下活动三五分钟不是问题,因为没有氧气设备,全靠憋气,一般人很难做到,罗师傅可就行,他当时没有编制,也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临时工啊,一做就是30年,也太临时了。他厨艺好,做事勤快,食品干净卫生,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与大家都能很好的相处!

解决完食堂的问题,就开始安排其他地方的办公用品,当时的公社政府大院,不单单是党委,政府,还有一些小到一两人的单位也驻在其中,治安,团支部,武装部,兽防站,农村信用社,小卖部,民政所,公社妇联,林业站,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当时还没有),农经站,乡财政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么多单位,一个单位两间房,三张桌子,就需要不少东西,而且还要一些备用的。几十张桌子,上百张凳子其实也不多,很多工作同志,工作室也是寝室,这就是当时的真实状况,同志们艰苦朴素,不讲排长,认真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是基层越艰苦,有时与百姓同吃同住。

张师傅师徒们一住又至少三个月。这些都是实木家俬,得按传统工艺制造,一板一眼不得有丝豪差错,锯子,刨子,钻子,凿子,墨斗,弯尺,角尺,直尺,卷尺一样工具不能少。

生产队开始大量挖红苕了,三个组,每个组自由安排,由远到近,红苕是个高产的品种,每次大量挖红苕都会兴师动众,一家大小全出动,每天都往家里分几百斤红苕,收完工,大家主要任务是往家里搬运红苕,一至忙到晚上八九点,山上山下,村里村外到处都是火把,生产队分红苕,晚上火把通明,就是火把节的地方,也没有那么耀眼,这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前才有的景象,这种镜头将一去不复返了。

生产队挖红苕大都集中在霜降前后,不太热也不太冷,太热不利于储存,进不了苕窖,太冷又怕冻伤红苕,一受冻红苕就会腐烂,每年因保存不当有大量的烂苕产生,红苕也是一小气作物,热不得也冷不得,一般进地窖,地窖里20度左右,特别适合储存红苕。大家将分到手的红苕拿回家分选后,好的进地窑储存,有伤口的先用来喂猪,当饲料,品相一般,个子小的,放一边待用,如果有空闲时间,就用石磨磨红一苕粉,红苕粉,猪肉炖粉条就是红苕粉,特别劲道,耐煮,长时间也不糊,软糯,q弹,现在人们叫他有机绿色食品,绿不绿色不一定,肯定是有机的。也有的晾晒苕干(也叫红薯干),将红薯洗干净切成3毫米厚的薄片,放在竹匾上晾晒干,一般这个季节至少七八天才能晒干,当时也无烘干设备,全看老天的脸,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可以用竹条串起来晾晒,这样更容易干,一家人通常做一二百斤,这样更容易储存,在第二年青黄不接时又可以用来充饥,普通人就是这样精打细算的过日子,活在今天,计划明天。总担心有苦日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话也有道理!

红苕一边挖,另一部分人跟着播种冬小麦,地块大,土质好种小麦,小块地,坡坡台台就栽油菜苗,油料作物也很重要。

各组组长根据自己组的情况制定生产计划,队长的要求是,不误农时,提前收完种完,都是种庄稼的老把式,年年在种,只要进行优化就行了,各组长也挺有务农经念,快慢都会。

男人们挖地,耕地,翻地,女人们挖窝播种,男人们挑粪,女人们施肥,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环环相扣,井井有条。生产队总共旱地就100来亩,一个星期就基本结束战斗,队长有魄力,组长有能力,群众有动力,终于大面积的土地也播完,收完。

晚上,生产队在学习室开社员大会,对这一个月的生产情况作了总结,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错误,总结了一些经验。无论是生活,工作,人们都是在循续渐进的成长。队长对先进的个人做了表扬,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有一大毛巾,二等奖有一搪瓷杯,三等奖鼓励奖就一张奖状。到最后一看人人都有奖,个个都高兴,队长真聪明,鼓励了人,批评了人,还不得罪人。

领完奖,大家都高高兴兴回家了,大家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