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五月,几个皇庄的小麦进入收割期,新作物第二年的推广种植工作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按照徐光启的估算,今年在皇庄之内,三种新作物可以推广种植五十万亩,附近百姓可推广种植八十万亩,如此一来,三种新作物今年种植面积就超百万亩了,距离朱由校在全国推广又进了一步。

为了完成好推广种植工作,朱由校特意让徐光启先停了泰西学院的工作,亲自负责推广种植工作。

临行之前,朱由校在南台召见了徐光启。

对于这位大神,朱由校一向倍加尊重,特意设宴为其饯行。

席间,朱由校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于是问道:“徐先生,不知你的《农政全书》编的如何了?”

徐光启却愣住了,良久才回道:“臣确实写过一些农事的书稿,不过并未写过《农政全书》,不知皇上从何处听说臣在写《农政全书》?”

记错了时间了!朱由校有些尴尬,赶忙解释道:“看来是朕记错了!不过听先生说写过一些农事的书稿,不知都有哪些?”

徐光启想了一下,回道:“臣曾写过《甘薯疏》、《农遗杂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代园种竹图说》以及《农书草稿》,此外还与泰西儒士熊三拔合译过《泰西水法》。”

大神就是大神!朱由校称赞道:“先生如此博学,朕钦佩之极!”

“皇上谬赞,臣实在不敢当!”

朱由校夸完,便“图穷匕见”了:“不知先生能否割爱,将这些书稿捐出来,朕打算编撰一套内容全面的农书。”

左光斗马上就回来了,农业部的事也要公开了,但农业部农业部,没有一些懂农业的专家和一些官方指导用书怎么行!

徐光启一听,毫不犹豫道:“臣写这些书稿便是为了能为朝廷所用,皇上此举正是利国利民的仁举,臣岂会藏私!”

“徐先生公忠体国,朕甚为感动。”

徐光启趁机提议道:“皇上,臣以为番薯,洋芋、玉米实乃救荒之神物,臣请皇上尽快将此三物推广全国,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之。”

朱由校差点笑出声,真是困了来枕头,正愁没人支持农业部呢,这不来了吗!

“徐先生之议甚好,朕也有此打算,不过朕的打算是成立一个新的部门,管理全国的农事,此事还希望徐先生多多支持啊。”

徐光启闻言陷入了纠结之中,这事他作为一个传统士大夫有些接受不了,但作为一个深度接触过西学,又同情百姓疾苦的学者他认为这是善政。

朱由校也不着急,只是慢慢等候。

一盏茶的时间,徐光启终于做出了决定:“臣愿支持皇上!”

朱由校笑了,他提起酒杯,说道:“这杯酒朕敬徐先生,徐先生大义!”

徐光启也没拒绝,接受了这一杯敬酒。

放下空杯,朱由校继续说道:“徐先生,朕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徐先生能介绍一些精通各类技艺的人才来京,朕打算予以重用。”

这是好事,徐光启自然义不容辞:“臣遵旨!臣回去便写信给几个故旧,让他们派好手来京,听候皇上差遣。”

“那多谢徐先生了!”朱由校客气了一下,随即话锋一转:“说起徐先生的故旧,朕突然想起了利玛窦,徐先生与利玛窦等人相识多年,可知泰西诸国因何而兴?”

徐光启纠结了一下,如实回道:“回皇上,臣以为泰西诸国乃是因商而兴。”

朱由校赞同道:“徐先生所言极是,商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下于农业,农业是一个国家安定的必要保证,商业则可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条件。隆庆开关以来,民间海贸发展迅速,不仅富裕了许多大明百姓,朝廷也因此获益,这便是商业带来的好处。”

徐光启对朱由校这话倒是很认可:“正是如此,臣听闻泰西红毛国地不过我朝顺天府大小,然却是泰西一强国,皆因其国商贸发达,有足够多的银钱装备步卒和水师,故而强如佛郎机国也要畏其三分,不敢贸然兴兵侵犯。”

朱由校当然知道红毛国说的是哪个国家,十七世纪的“海上马车夫”可不是吹出来的,据说当时全世界一共两万艘海船,有一万五千艘都是他们的。

“此事朕也有所耳闻!正因如此,朕有意扩大与泰西诸国的贸易,同时再放开一部分经商限制,徐先生以为如何?”

徐光启这人的见识远不是朝堂上那些腐儒可比的,有些事问徐光启比问那些人强多了。

徐光启虽知商业的好处,却觉得放开经商限制有些不妥,他提醒道:“皇上,这商人们无利不图,若是放开限制,恐怕会霍乱朝纲啊。”

徐光启拐弯抹角这么说,朱由校又怎会不懂,但这件事他已经想了许久了,该有的对策也有了:“你说朕把那些反对者一块拉下水会怎样?”

的确是个狠招,但徐光启可没有那么自信,他提醒道:“皇上,若如此,必定会滋生大量的官商勾结事件,该如何处理?”

官商勾结这种事再过五千年恐怕也难以根治,就现在大明东南那帮人都结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了,还怕个球啊!既然根治不了,那索性就来个狠的,把朝堂反对者全拉下水,先把政策执行下去,然后吗?

“出台律法加以震慑,扩大都察院的规模,提高对各级官员的监察力度,再提高审计署的权力,一旦审计出问题,官、商皆重罪!”

徐光启就知道那个审计署绝对不简单,现在看来果然如此,没想到朱由校小小年纪,城府倒是挺深。

徐光启了解朱由校,他知道朱由校想做的事一定会去做,他也不想再多质疑此事,于是转而问道:“与泰西诸国贸易之事,皇上可有具体打算吗?”

朱由校神秘笑道:“暂时有两个不成熟的想法,说与徐先生也无妨,不过此事还不宜外传,徐先生可不要害朕啊!”

“臣不敢!臣只当今日没听过皇上说此事!”

朱由校相信徐光启,他也不隐瞒:“首先是增加海贸港口,除了现有的漳州、广州之外,朕准备再开放几个海贸港口,允许外国商船入港交易,如此可减少运输成本,增加利润,徐先生以为可行否?”

徐光启却眉头紧锁:“此事倒也不是不可行,只是这沿海多有倭寇海盗,一旦开放恐怕会。。。”

朱由校又是神秘一笑:“徐先生应该听说沈有容老将军回福建的事了吧?”

徐光启恍然,果然,朱由校做事都提前留一手了。

“这第一个准备开放的就是上海港,正好是徐先生的老家呢。”

徐光启再听不明白就白活这么大岁数了,他表态道:“臣与家乡乡贤士绅一定鼎力支持皇上仁政!”

果然哪个时代都一样,只要是对自己家乡有利的事情,当地人肯定会去争,后世那些为了一条高铁打的头破血流的事还少吗?

朱由校接着说道:“其二,改革市舶司为海关署,统一管理与外国贸易,稽查走私,征收关税。”

明初市舶司没有收税权,收税权归地方政府,万历皇帝虽然将收税权“抢”到了由太监管理的市舶司,但不久收税权又落到了牙行手里,形成了包税制。外商来华贸易,要通过牙行的代理,牙行掌握了外贸的经营权,他们以舶商代表的身份,巧取豪夺,上下舞弊,报官纳税的货物,不过十之二三而已,市舶司形同虚设,早就该裁撤了。

徐光启直言不讳:“皇上欲效仿显皇帝设税监吗?”

又闹误会了,朱由校忙解释道:“徐先生误会了,朕不是要设税监,这海关署归户部,税收也进国库。”

徐光启这才放心,说道:“若是如此,臣以为可行。”反正他家跟牙行的人也没有瓜葛,这话说的倒是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