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日月山河无恙 > 第153章 大丰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得到盖伦船的张梵立刻让人将盖伦船开到宁海卫造船厂,让船厂里的造船师傅们先研究研究,然后仿造出来。

欧罗巴的商人也把盖伦船的图纸都送来了,一对比,荷兰人的盖伦船好像还差了点一起,和西班牙人的比,要差一点。

不过这个时代,最强的舰船,是英格兰的皇家海军海上君王号。

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舰船。

而英国皇家海军也是这个时候崛起的,直接击溃了西班牙海军,接手了西班牙的海洋商路,正式开始了崛起之路,成为日不落帝国。

而辽东这边,黄台吉基本整合了所有海西女真,不愿意臣服的都做了辽东广袤大地的肥料。

臣服了的都被编入后金八旗。

而多尔衮这边也收获满满,一共招募到两万多野女真勇士,全部编入正白镶白二旗。

而那些海西女真收编了差不多万人青壮。

现在八旗只剩七旗,镶蓝旗已经投降张梵,所以黄台吉决定重建镶蓝旗。

五万归顺的海西女真也分配到各旗之中。

正黄旗原本44个来牛录,一万三千人,战损后,还剩三十个牛录,九千人,现在扩充到六十个牛录,达到恐怖的一万六千旗丁。

豪格的镶黄旗几乎被打残,现在也扩充到了五十个牛录,达到一万五千人的规模。

岱善的正红旗原来二十五个牛录,基本没有战损,也扩充到了五十个牛录,也达到一万五千人。

岳托的镶红旗原本二十六个牛录,被打残后,现在扩充到四十个牛录,人数也在一万二千人。

正蓝旗原来的旗主莽古尔泰已经死了,改为舒尔哈齐为新的正蓝旗旗主,原有二十个牛录,被打残,现在也是扩充到四十个牛录,一万二千人。

而新组建的镶蓝旗,则有黄台吉的心腹,鳌拜做新旗主,人数也是四十个牛录,一万二千人。

加上正白镶白三万多人,就算平分下来,正白旗镶白旗也是一起超过了一万六千人,原本这是对黄台吉威胁最大的两旗。

但是现在,除开正白镶白二旗,那六旗的人数加起来已经达到恐怖的九万人,

不过那六旗,基本都是黄台吉或是拥护黄台吉的人,九万对三万多。

怎么看,多尔衮三兄弟也饭不起什么风浪。

多尔衮三兄弟原本觉得自己两旗一下还扩充到了三万多,觉得自己可以和黄台吉摊牌了。

但是回了盛京一看,对面九万人,人数是自己差不多三倍,还造反个毛线啊。

兵力突然翻倍的黄台吉,也立刻觉得自己又行了,在盛京城外大肆修建铁匠作坊,他要打造一支火铳部队,跟张梵的宁海卫火器部队一样的队伍。

这些作坊的工匠都是从大明抓捕来的。

其实也不是啥正经工匠,无非就是一些普通打铁的铁匠,木匠,石匠之类,这强抓到辽东,被迫给后金建奴打造武器。

铁匠们还行,起码兵器盔甲都和他们这些铁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就算没打造过兵器,研究一下也就懂了。

木匠也和武器盔甲有些许关系,比如刀柄,刀鞘,枪杆,箭杆都需要木匠制作。

这个石匠倒是有点尴尬,没办法,为了不成为更为低贱的奴隶,他这么些工匠马上去找那些铁匠,木匠们学习技艺。

现在兵强马壮的黄台吉将目光再次看向了大明复地那个花花世界,不过现在的黄台吉还没打算再次入关,现在虽然有十几万的兵力,不过武器装备什么的都没有齐全。

而且很多旗丁是刚加入的,和原本的八旗旗丁也无法配合作战,所以还需要慢慢磨合。

登莱五地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境内的反抗也都被肃清,而且发展十分快速。

一年时间的发展,整个登莱五地的水利工程都基本完成,有了水源的灌溉,登莱五地的农事发展也非常迅速。

而且玉米,土豆和番薯的试种也成功了。

刚开始宋应星推广试种时,那些百姓还不愿意,因为从没见过这些庄稼,万一种植不成功,那一年可就没收成了。

伯爷说了,第一年面地租,还不乘机种小麦和豆子等,先收获一波粮食放家里再说。

即便宋应星再三保证这些新的农作物的产量,是小麦的十倍,大多数百姓也不买账,依然种植小麦和豆子。

只有宁海卫都百姓,对自家伯爷是无条件的信任,既然宋大人说这东西是伯爷托人走南闯北的找回的,那肯定错不了。

纷纷从宋大人领到种子,宋大人还派来了专门教大家种植庄稼的人教导大家。

结果在丰收时,登莱五地的其余四个地方,也都是大丰收,每家每户的粮仓都装的满满的,所有百姓都笑得合不拢嘴。

但是听到宁海卫那边的粮食,亩产几百斤甚至上千斤时,都还不信,但是说的人多了,也都纷纷往宁海卫跑去看热闹。

到了宁海卫,官道两边的田野上,都是忙碌的农民们。

田边是其余地方的百姓不认识的农作物,有点细长的,跟耗子有点像,朱色的皮,也不知道是什么,反正在田边堆的跟小山一样。

好些小孩子在田边烧着火堆,并将那些朱色的耗子丢进火力去烧。

其余地方的人都好奇的询问那些小孩子。

“小孩儿,你们把这些耗子丢火里干什么,这是什么东西,好药用火烧。”

那些小孩子一边往火里加柴,一边说道:“这些叫番薯,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着吃,也可以丢火里烤着吃,你们尝尝。”

说完,拿起一根番薯,从中间掰断,交给围观的那些人。

那些人拿着番薯,也不敢吃,那些小孩子见状,在水沟里洗了洗番薯上的泥土后,放嘴里就是‘咔擦’一声咬下去。

“快吃吧,很好吃的,甜的。”

小孩子们催促着那些围观的人快吃番薯。

那些围观的大人也有样学样的在水沟里将番薯洗赶紧,也放嘴里吃着。

“真的是甜的,还挺好吃的。”

吃过番薯的那些围观百姓也刷新了自己的新世界。

“这番薯真是好东西啊,早知道我也种了,这一亩地,怕是有七八百斤的产量吧。”

“对了,小孩儿,那个浑身是包着跟个竹笋似的是什么,也可以生吃吗?”

一个围观百姓这另一边的玉米地问道。

“那叫玉米,不能生吃,不过同样可以煮,也可以烤,宋大人说,这东西很好吃的,不过现在还没成熟,还要过半个月。”

看到一人多高的玉米杆上挂着好几个玉米包,密密麻麻的,也不知都这亩产是多少,反正肯定不低。

这宁海卫都是高产作物啊,这一季下来,得收获多少粮食啊。

“哎呀,真后悔没听宋大人的话,不行,明年我们也种这个。”

围观百姓纷纷后悔没有早听宋大人的话,不然现在自己也能亩产几百斤了。

就在登莱五地大丰收时,大明其余地方也都是收获庄稼的时候。

不过这产量和登莱五地这种花大力气修建了水利的地方来说,产量就惨不忍睹了。

南边还好些,毕竟旱情对南方多水的地区来说,影响不大,但是山东其余地方。

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受灾严重的内陆省份,基本就是颗粒无收了。

即便是这样,朝廷的税赋还是一文不少的要缴纳,没钱的就卖儿卖女的缴纳赋税。

那些缴不起赋税的百姓,还被地方劣绅官服逼的背井离乡的,后来干脆加入农民军造反算了。

原本各地农民军被官军绞杀的几乎绝迹了,但是这一批生力军加入后,反倒是去绞杀官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死伤惨重。

求援的奏报雪花一般的飞到崇祯的龙书案。

首辅温体仁这段时间可不好过。

自己虽为首辅,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是自己签署颁布的法令,却得不到下面人的执行。

下面的人大都是出自东林党,对温体仁这个憎恨东林的人本就不对付,有怎么会去配合他去执行政令。

所以温体仁当首辅的这段时间,好建议是一波接一波的提出来,乐的崇祯直夸温体仁是干臣,能臣。

但是几个月下来,建议听到,但是没有一件办好了的,所以崇祯开始不待见他了。

现在北方到处闹反贼,把崇祯白头发都愁出来了。

“皇爷,您早点歇息,这不秋收了吗,全国各地马上就有赋税交上来了,有了银子和粮食,咱不就有钱剿灭反贼了吗。”

王承恩看到愁容满面的崇祯,不由的心疼起来。

“这个温体仁,真是的个庸臣,佞臣,什么事都没办成,还整天在朕面前吹嘘有治国良计。”

崇祯还在骂温体仁,心里那叫一个气啊。

王承恩端起龙书案上的茶杯递给崇祯。

“皇爷别气了,当心气坏身子了,奴婢看着也心疼啊。”

“对了,王伴伴,这次能有多少赋税。”

崇祯喝了一口茶,询问王承恩。

“回皇爷的话,这次北方几个省份都粮食欠收,所以税赋还是主要从南方各省中出来,年初时经历了建奴入关,以及闯贼起事,现在又有各地反贼作乱,今年能收到八百万两也实属不易了。”

王承恩作为崇祯贴身太监同时又是禀笔太监,有帮助皇帝披红的权利,所以对大明朝廷里的大小事务都了如指掌。

“才八百万,我堂堂大明,子民何止千万,居然只有区区八百万两赋税。”

崇祯气得将手里的茶杯一摔,居然自嘲起来。

王承恩以及一旁斥候的太监宫女们吓得连忙跪下。

“皇爷息怒,皇爷息怒啊,登莱的勇武伯也上了折子,今年登莱五地大丰收,税赋提高到了一百五十万两啊,皇爷。”

崇祯听到登莱五地居然能上交一百五十完了白银,也是高兴。

一个小小的登莱五地,居然就能缴纳这么多的赋税,要是把整个山东都交给张梵,那一年不得缴纳二三百完了的赋税啊。

对了,这个李琮和阿敏还有济尔哈朗他们投降的这个大功还没给张梵赏赐,要不·····。

过几天大朝会时,提出来看看,看看大臣们有什么意见,如果可以,这山东就给张梵管理,反正山东也不是啥肥肉,给他管理,每年还有二三百万两的税赋。

想到这里,崇祯又开心了,叫王承恩再端杯茶来,他要熬夜将这些奏书都批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