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恶魔较量官 > 第84章 浊重于其清,馥生于其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4章 浊重于其清,馥生于其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百科其“己”,中宫也;中央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

而中央土,就是说是为承载万物之根本,于“道”而言,就是说,去理解“观·观辄”于这个世界从空无中应生的根本(相)象见之道。见,也可以理解为现,使显现。

而使显现的话,就是说,它必须是将一部分事物在隐没的同时,才能够使物体显现、表现出来;有一隐,必有一显,有一显,必有一隐。

而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是从大爆炸而来,就也不见得有错,因为只要你对于爆炸具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就是为爆破之道,又有何不可。

只是说,你需要知道,爆炸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能量的推动和作用,一方面是因为“没有阻碍”;

能量是一方面,没有阻碍也是一方面。

但其,“没有阻碍的空无”才是这个世界“有物变化”的根本。

那我们就直接研究这种“没有阻碍力的空无”和相互作用这种外在作用的关系。

因为彻彻底底的没有阻碍,所以,就使得我们眼前的世界得以出现;那么,就是说,相比于“能量”,其“不阻无垢的空无”也同样是为这个世界能够去显现和变化的根本。

那我们就以虚空的“空无”作为研究事物的底层逻辑;即在“空无·空本论”中,其空无中的“有物变化”,只要是“有变出”,就会有“变进”;

且,因为“空无”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出现;

所以,这个世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为阴阳之道。

其在空无中,无有入无间;为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之间作用;

而“有物”就是“一炁的阴阳”状态;

然后,我们就知道了,原来“能量”的推动力,也是源自于“道·变出(阳)”的这样一种状态;而如果有能量输出产生爆炸,就会有“负的能量”变进为“阴”。

而也,在“道·虚空的本体”中,我们就知道了不存在“主动方”和“被动方”;都是相互的,有一阴就有一阳;所以,我们才会有“应变·变通”等的思想理念存在。

如此,我们也就知道了“有”是为两面性;一阴一阳之谓道;

那么,就是说,我们的“己”在最初是为以“空无”作为人心的理性认知基础的;而不是以事物其中的某一立足面作为理性基础的。

以空为德,以无为中,为德为中,居中策应。(德,其中一个意思就是说,你的一种处理事物的思维和方法;德充符,就是说,你的这种处事方式就是会像一种能够调动许多事情的符箓一样,成和之修,其物不能离也。德充符,这是很有意思的三个字。)

所以,“道”是什么,从一个方面看,就是为“广自虚成的无陆之地,以其无陆何以沉之·是为道生万物,德坤无居”;

其共同的推理步骤才是为:见性有贞,束己为我。贞,利牝马之贞。性,就是说,性能,特性,某种作用性;

以其,自性本空;但为空的自性,就还是在描述这个世界“固有虚成”的一种方式。

因为,从继续去完善地证道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物”虽然是“虚成”;但,有物却也是实实在在的;

即,就是说,“道”,有它为空为阳的实色部分,就有它非空为阴的实体部分。

即,那么就是说,自性的确是为“空”,但“空”却仍非是为“固定的顽空”;而更是在描述、在说一种“相成于阴阳中的无有”。

那么,就是说,“道”就是一种“相成于阴阳中的无有”。

所以,“炁”,就是在描述一种无有而有的状态;

以其真空不空;

哪怕是不见于眼的状态,其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张“真空画面”中,也都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状态。太极就是在描述一阴一阳;

而也,因为“道”的这种太极无有状态;所以,包括“斩三尸”这种理念也都是从其中诞生出的;

因为,从这一方面看,人其实是为一种能够去很理想化的“空无”,在空无中,就是不该有太多的“遇望”变化。这里我们用“遇”代替一下敏感词汇。实在不行的话,干脆从字典里直接把“欲”字删了吧,反正,感觉也用不上了,随随便便拿个同音字、谐音梗代替一下;就当通假字用了。

就好像“色”,“实色、色和空”等等这些都是要去理解我们国学时的必经之路;没人愿意那么污秽,如果这个世界一片善良的话。

就是说,我们的这些“遇望”理应是可以不这么多的;因为,从空无型的人来说,三尸就是三遇;下之吟遇(吟,是具有过度的这样一层意思)、中之口腹之遇,和人头脑中的各种思遇;这里我就只是粗略地去提及。

所以,就是说,现在的科学也讲了,人和细菌之间的关系,其实有时候并不是我们饿了或者怎么样;而更是,和你共生在一起,身体里的菌群发出的这样一种信号;你只是和它们同去直行而已。

而甚至,这些菌群还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和容貌等等;所以,才会去斩除三尸。

即,这其实是回到一种很淳朴的观念中的;

科学的依据我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是猜想还是利用实验去进行的观察验证;但是我们的国学道家的这个理论依据就是这样。

也不是说特别有难度,就只是说没人学,没人愿意去了解;因为首先,去辩证这个世界而所谓的真相就是一道坎。

但也是因为,我们往往只讲结论、只讲这些名词,却不讲那部分最关键的东西;才让大家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话;净学些名可名的东西;懂斩三尸和不懂斩三尸有的人其实照样是可以很寿长的。

最好是自己先思考;这才是独立地思考能力。

而如果,直接有人向你证道,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反而是会失去这部分乐趣的。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

除非是迫不得已,否则,其实对于我们这些个普通人来说,知道这些与不知道这些又有什么区别呢,只要有个大致的是非观,理性的金钱观和钞能力,其他的迷茫与清楚,其实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任其现世的钟烛,流年于你的身缤与指尖,过隙在你的魂牵梦萦之中,糊涂一生和不糊涂一生又有什么两样呢;靠我们自己去珍重就好;

而也真的只有我们自己把这些认知当宝了;

以其生命的意义,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古代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见性明心,人生其实是有一种很微妙的状态的;叫做无所待;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即使整个世界是虚空的又怎么样?即使人生这场经历到头来一无所有又怎么样?

我们都是“有以为利·无以为用”的;我们都是要去超脱这些观念中的观念的。

“无以为用”;即使整个世界是虚空、是无所获的、知其不可为的,也是直接“为·用”的,照借照用,就是这么的不拘于物。

没人会因为世界是虚的还是实的而陷入到一种对立的观念中,我们都是直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能够逍遥穿行于诸相之间惟道是从的存在;

以其《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那么当真就是说一切都是虚空的吗?

只是说,要我们去看待事物和理解事物时多去采用一种“以自然为基础”这样的认知去看待。

以空为有,以无为中,诸法空相,道法自然;

因为“空·无”就已经是在说这个世界上最灵活的事物状态了;因为毫无阻碍;所以是作为“自在”的认知基础;

但其,最灵活的,往往也就是最笨的;所以,自古才有“中庸之道”。

就是说,只是让你以这样的一种“脑洞·思路”或者叫逻辑等等去看待世间的一切,又不是让你去背负这个世界无助的“虚空”体验;

如果一无所有的“虚空”也能成为一种负担,那“背负青天”岂不更会把我们压垮;

那么,这样的你,此生就还有什么路子可言呢;既不能好好地生活在当下,也丧失了“今将图南”的勇气;但也可能这就是你的迹遇吧。

你缺少一点能够让你体验一下快哉风的浩然之气。

是要能够化无为中;你别把自己卡歹七在空壳里了;这顶多只能算是被“割制”过的一种学问状态;因为这种情况下,你本身那种最为自自然然、天性一样的“朴”就已经是被“割散”了;

朴散为器;

大制是不割的;

是要以大制之式去看待我们的世界;这才是祖上传下来的“证道公式”;

谁还能整天把虚空抱在怀里,放在情绪里;执者失之,为者败之。即,如果有谁告诉你这个世界是“虚无”的,就去告诉他一种“无以为用”这种更为妥当的思考方式;因为在他现有的认知观念中,他所获取到的认知信息,是一种被“割制”的状态;

这些人糊涂着呢;就还不如那些整天只考虑怎么赚钱、吃喝玩乐的人;因为这些人虽然吃喝,但首先不会随便出来嚯嚯别人。

因为太片面,所以就轮不到他对我们的认知说三道四;

这不就又已经过了几千年了嘛,当真弹指一挥,到现在都还是这副鬼样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慎重去追捧你所从事和学习以及提倡的东西,摆上台面的,丢的,可都是自己人。

你一定是要知道你在学习什么样的东西;

你是跟着豺狼在学;还是跟着那些不断作恶多端的人在学;还是跟着谁谁在学;要学天(自然)时习之。

你把各种各样丑陋的东西,摆上台面,挂在能够人尽皆知的地方,尽做些“失道”的事情,你以为自己是在推进各方交流,殊不知,埋下了多少祸患,损失的是谁的利益,损害的又是谁的形象。

失人心者失天下;就好好作吧。

而也,有什么好交流的,跟一只虫子去学习怎么爬行;

别恶心我们了,不要没事找事,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挂在门面上的,因为不配。

“虚空”我们都是直接拿来用的,就更别提那些片面的认知了;所以才是“有以为利,无以为用”;别说是老鹰了,就是大鹏鸟来了胡整也得上烤架;其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所以,不要太过低估我们民间对于“文化”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了;同仇敌忾,万众一心;

所以,自觉、去以道、以真正的自然认知理念去端正自己的态度!才是和谐、和气、和礼之本。

即,“礼”就是说,我们谈“礼”是要建立在对于“自然”认知的基础上的;其礼,是合于道,建立起来的尊重;不是专门的为了“礼貌”才刻意而又做作地表现出礼貌和懂事的样子;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人前礼貌,背后胡闹的大有人在;

即,是要能够认知到“自然之本”。

以其“根本性缘,毕竟寂灭”;

物固有死,道静无害;是要你能够逐渐熟练地去看待“有物境”里的“虚空”,有“虚空(阳)”就会有“实色(阴)”;有能量变出,就会有能量纳进;一阴一阳之谓道;其为成阴之熵,动散于能;即,熵增的前提条件是“有物·阴”;而混乱所反映出的则是“秩序出”。

即,时空间也都是建立在“道之为物”的基础状态上的观念认知;

相宇相宙,道宇有容,有容之象,其象也无,其形也虚;其性也自然;遂着其相效,相效之门,性若谷母;谷母之牝,生而复息,律之若有,是作宙乎;

故,复息有宙;复:相效阴阳,为道之用,变化之律。

道之相效,生而复息,律而有物;吾以律吕观物,见其昼而阳伏生动,夜而阴寐魄出;周行往复,更生不殆;

无人推而行之,其人物却因之而成;

无人钟之而见其空灵,无人燃之而见其森明;鸣音响鼓,与众生欢;日月因其而行,星辰因其而序,自序自生,独立不改。

只是遂而有物更生;

有了“物”,在“有物的境状态”中,“惟恍惟惚”时空的观念才会慢慢地浮现。

这其中还是可以“细易”出自然的“无有状态”和“有物状态”的;以及其中二者之间“无中生有·无有·无生有物”的联系。

即,这才是会对于时空间具有更强烈的思度和情切,尽管也只需要短短几度春秋,便可使人音容渐厚。

其道阻也无;

其生郁也不盈,其死憾也无弊害;应是不被身主所觉;

微而能长,旷而克烈;(克,排解;)

赖乎动静之中,拯刹于应用之内;锲有拔无,固物云出;

生梦煷幻,羲霓通虚;感而互动,琢之以器朴,瑰之于众用;

束穗如末,孰敢为天下先?恪守艮根,惟以锋号,钲心齐鸣;

吾不知其式物何所熠,奈乎动难于优先;其物之不明,式之屯生;吾不知其所搏,以其无有斩物,式之道羲;

此道艮之战,然,诸殊之间,虽有强防,城同虚设,虽避思关守执固,然不久瞬,便忒没于荡然之间,无存于天地之内;

敢则杀,不敢则活,此众之所不善,也众之所难辩;吾不知其所适,不知其强争何为,不知其逞高何故;

夺盛而不知其近防何所战,仰魃而不知其疏涤何所远;

劳是有无多,获是以希得;无喂且活;

苟命淡叹,其获少,之以唾,其劳多,致于夺。

摄榨于寸土之间,危命于秋毫之内;均寡皆不见其适乐;

然人之朴行,遵城照墙,空行于攻矢之间,顿踏于摇戈之下;守己安分,食不过三餐,故,盛畅与我何欢,乐衰与我何关;山不近其高,水不喝其远;寒阔不知其好恶,犹能闷声而独过。(喝:喊;)

百态之下,是以圣人犹难之;吾不知其孰人乐煮世羹,烹调其中固此不疲;以其安镇,守弱成城,彰强而弱背,呛鼓而众疏;故夫,何以两道相彰;感之以信,恶之以割;应处柔弱为以攻坚,应处刚强为以守柔;

(朴)无,为则刚,因其常韧不改,可利辎负耙;有,以为柔,克其虚而泛动左右;故,其常无不克,其道也无伤,其常德也不忒,为以化天下。

余不知己何所私,但见无己者死,有己者亡;唯索己匿藏坦然者,柔韧成刚;隐沉报存,益为(不忘)朴根;静为躁君,重为轻根;此之道者,故物形曲意直,遑遑栖而理宗。

静则直,动则曲,虚则余,彰则实;其不彰则易;

尚酬临毕,不酬则衰,吾不知何所辩,亦不知其所导;正叛返言,此皆不稽;故我目无要害,钝字诛心。

巧志以泛,妄曲忧患;处恶以善,吾是有见其累,非得如此乎?此皆不益呀;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任其束己不自由,任而放我敢为杀?仇苦破防,罪在难当,吾是有见其无可奈何,盾之无策;

其间无束则暮。

长恃身先,制式相迥,琼易相记;

重魁胜负之中,夺首天下之先;吾不知何以优胜,随波逐流于未动,横刀阔斧于道习。

以其天下哉,犹难已久;吾不知其何以解天下,然其天下至今不解;匪我轻狂,莽心忧妄;穷且不坚,忙且不安;祸阵之源,吾不知何以苹殃安则;

惟道乎,故此问准:长思之惑,岂能荣解;

知耻不殆,含彰不矜;弑仁不仁者,不共戴天;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平天下乎齐一心;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是故,浊重于其清,馥生于其婴;

……

……

湮躁闻道,沉深醒眠;

寂听万物之吹累,亦不觉其天时之撼老,动发左右;

是故,枢道无为,孤笃忘忧;观此二者,同;观其相生而行,世殊无恙,又皆小于众视之畴;

是为,居殊途兮其微不殆,处相远兮其常不离。

于渊默接乎汛雷,又于深居处息龙动;种收于艮泽之中,穹曜于星空之上;故,天马行空,撼得此物:提沉携重,处不世之瑰;既玄同于道,亦成之于器长;矗物芒琼,刻什不割;重该以道,睡那海真;

……

致以诘疑;

……

醒道之事,时有闻争强;

自觉近日杀气、戾气,锐气愈盈,遂而醒沉,锡以裹嵌;以霞藏之,以土掩之,以海藏之;

沐而成铁,锻而生钢(刚),化为兵珍,且楔且定;随心应意,斗战穿斤;毕竟道擎,可觉宙长;

动乎于心,发乎于舜(瞬);以其天下哉,一事也;终其每况愈长,每囱相下;意号定海,名曰神珍。

是以箍意炼金,瑞而成兵,行器止戈之用;

隐姓寻访,采古睛之笔,号刻:如意金箍棒。

……

盖,古往寇侵,我等身意难平,效以古卷,是要道化天下,而非妄作,故以心身意念铸兵,行不杀之事,掷海镇强,以其作休莫要再为……

如若不然,此兵为鉴!……挫骨扬灰!

……

俨物兮,湛为鸿央;

斯不尊己,吾不尊矣;

混世恶念兵,不解随心理;了凡当训,通梵自知;其为耽尽忧妄;

是为鸿央第一物,荡魔炼诡处处方;其我寂炼无人恨,奈何过招有死魂。一祖同源,束己有我,恪阵之身,承脉不殆;

首问以民,其次位司,不以职司化阶;夫不觉己以为民者,扪心不朴;觉上而忘下,引集好立;驰幕撰耳之间,智策高下里外,妄下者,非好也。

寒不喂己,夏不移芳;是见人间有冷暖,濒格左右洅四方;其情志于阳在阴,诸殊皆来之不易,杂然智物,为横气左右波动,非上下止正之气;然,亦尤可贵也,公道自在人心。

寂不问鼎,孤不含怅;步履有脚,夫岂惧蝇营无祖之苟辈;叱目有手,又岂觊他人滨赋之固安;诸己和谐;

长思无知,恃生无为,无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

匪我清高,遒心已死;何以力化左右……故,无为;劫力而为,顺其自然;不登众雅,只此一式,以其无有为中,抱朴在天下焉。

……

……

回到现实中;

其我们对于“空无(不阻碍)”的变通真相的遗忘和过于沉浸在“麻木的断敏”感受之中,而又自以为知道;

敏而好学;

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只是随着越来越大量的使用,在后来对于阴阳逐渐多方面的“变通”应用中,而就直接可以将空无概念逐渐简化;

因为只保留其不阻碍、变通、虚通的这部分理念和对于无有而有的炁态阴阳、太极等的这部分规律运用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事情。

因为“空无(无有)”和“有物”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就可以直接用来使用或者感受。

但其最根本的还是要能够回到“根本”中;

见性有贞,束己有我;己境出焉,是为我见。

这就是我们产生“己”的根本状态;同出于“自然”;是为这个世界中的“根本”状态;

即,“己”是要尽可能地去能够回归到一种“无有、甚至于虚空的自然”状态中,这样就可以发现这个世界上很微妙的一些东西。

一种于不存在中的微妙存在;所有一切事情都好像是会变成通透的物体明识状态。而也会发现自然居然化育了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们;以其大家相处在一起互动,微妙玄通。

而就是因为这种“无有而有·无有而在”的感觉,体验在自然的体验中,是会将我们的身心去统一起来,以“道”将天人合一;

当然,这些都是自身感受了;现实中更多的则还是在于对于“道”,我们的基础自然认知的应用;就好像医学;其我们种花家,以其没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现实认知,是很难稳立下来的;因为“不定·无以为定”;

想要长久,就是要先了解什么是“自然”,而这也是种花家“德”以存在千万年的根本。

以其,知识,就是对于规律性的事物总结;而知道,就是对于规律性的自身体悟;

道识,就是对于规律性的事物体悟、总结并且加以运用;持久恒常的明白准则,并妥善运用;以其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即,只有当我们具有了这样的一种思路以后,才会慢慢地减少自己对于分裂的事物看法;这才是“自己”;

而不是处于被别人左右灌输的理念中,当然这样也可以;

因为这时的我们并没有去思考到被提出的这个世界的那样一种真相。

我们徘徊于别人的见解和道理中,却无法从自己天人合一地状态中认识到自己应该与这个世界如何相处。

所以无法做到“诸己和谐”;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乱,越来越不像那个曾经单纯的自己;去繁就简,返璞归真;而你所认知的“道”究竟能够帮你“就简归真”到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中。

这是现有这个世界上不同群体对于“己·我”等的不同之处。

自己,就是“我”对这个环境的应对。

以其我们都是由自然所生,不管你有多大的脾气,多么巨大的能量;而道也能够让你存在于其中;变得平复、理智、冷静下来;这其实还是蛮关键的一点,理性是稳重的前提,感性是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曼妙人事体悟,但也同时会带给我们一些波动;

而如果因为没有这种“己”,没有一种可以平和矛盾、出入境相的思路,或者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一种同这个自然界一样一种核心的人文理念去制衡于其中,就是会产生不断地“思想分裂”;像是要被五马分尸一样;

在自我如流体般的绝恨伤痛中陷入疯狂,从而弄得人心惶惶;以其思想的理念驱动于自身的精神,那么,继而变态的就是精神分裂了。

以其你的存在,相比于自然,则或许更像是一种草率的混沌意识形态融合,诸方牵强、附会于你;因为大概你从出生起,就没有谁会去告诉过这些。

他们只告诉你观念,却不告诉你这种观念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因为可能他们自己可能本身也不清楚。

以其相由心生,境由心转,但同时一般情形下的境相也在造成分心;

心,就是我们对于自然事物的一种认知;但其归根结底还是能够作为一种“物理变化”去加以度量。

以及,外界的事物情景、情形是如何“变幻投影以及联系、感触”在我们的脑海中的;

人体的“受想行识”也都可以运用这样一种“炁态的般若逻辑”进行辩论。

从而我们就会更为清楚的了解到,什么是“心”;就是我们浑身上下的那样一种“自然的物理感受”;

因为“心”或者说人体的上半身是“空明、空灵”的,所以才可以产生各种无有入无间的变换;

以其,实物和投影之间“颠倒相反”;因为就依然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因为,阴阳就是同一件事物不可分割、且方向“相向、相生、相对、相异、相悖”的两面性;

这里我说了很多的“相对、相向”这样的词,是因为我也不知道如何用话语能够更为准确地描述出,这样一种“在空无中无有”又“不异而易”的状态。

简单浅易一下;因为这段时间净想着其他的事情了,对于理论就又都遗忘地七七八八了。

最好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够去求证一下,时时勤拂试一下,不然就会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