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给老祖宗直播坟头变景点 > 第354章 北宋的东南西北四个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4章 北宋的东南西北四个京

【说来也是一把辛酸泪,吸取五代的教训,基本上后来的朝代都给自己整了个备用陪都,以备不时之需。

至于这个不时之需是什么,咱们就不得不提从咱们玄宗开始的天子弃都而逃了。】

好丢脸啊。

李世民气得眼睛里都冒火了,只想要跨越时间收拾了某个不孝子孙。

当然,武则天就方便多了,杀不那么容易下手,石叫他吃苦头完全不手软。

【到了宋朝,他们就更加大气了,一下子东南西北四个京都有了,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和北京大名府。

气不气派?】

明明是好事,也有很多考量,为什么从天幕嘴里说出来就带着一股奇怪的,熟悉的,阴阳怪气的味道?

【先来说说东京开封府。

五代以前,要说都城的选择啊,基本上就是洛阳和长安这两大顶流的battle,但唐末以来,战乱不平,长安和洛阳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长安啊,真就是鞠躬尽瘁,其实到了唐朝时,关中地区已经很明显被消耗过度,资源已经跟不上,“高山绝壑,耒耜(lěi si)亦满”,土地的肥力已经被耗得差不多,粮食的缺口在刚刚就说过。】

李世民还有许多世家都坐不住了,他们都是关中起家,许多家底都在关中,关中本身的落寞不可能避开他们。

只不过,关中被过度开垦的土地已经不是一朝一夕能弥补回来的。

【而开封,也就是隋朝时期的汴州,地理位置优越,连接大运河和黄河,而且在漕运上没有黄河的天险,天然发展漕运的一把手。

“水陆要冲,山河形胜,乃万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

“均天下之漕运,便万国之享献。”

从这里往京城运东西可以说是黄金水道,汴河,更是被当作东京的生命补给线,最高年份的漕粮定额达到八百万石,可以保证上百万人口的生存,厉害呦。

这样的生存条件,别人也不是傻子,自五代以后,除了少数几个基本都定都于开封,属于长安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啊。】

百姓看了看自己生活的长安,突然有种人走茶凉的落寞感,不行,他们的长安怎么能落寞?

【宋朝看到唐朝后期节度使大权在握的前科,建立以后将各地的精锐部队调到开封,统称为禁军。

一说到这个,我就想起八十万禁军教头。

这么多禁军的供养,哪怕日后宋朝的皇帝想要迁都,也没法避开开封漕运的便利。

当然,像是后面那种不常规的迁都令说啊。】

八十万禁军教头?

这么离谱的吗?

当然,许多人都听出来这肯定是夸张的说法,只不过,他们更加在意的是,宋朝吃空饷的比例是不是太高了点?

八十万禁军?

不用脑子思考都知道这里面的猫腻,真要有八十万,还打什么啊?

况且,光是一个都城就八十万的兵力,还有地方本身戍卫的兵力,大宋如何都不能被打成那副落水狗模样,一人踩一脚都没金兵什么事了。

不单单别人想到,赵匡胤也立刻思考到这个,眼神不善的望向他的好臣子,下面被他喝酒喝完的老兄弟们无所畏惧,心里还在那吐槽:

看我们干什么》?兵权都被你喝掉了,难不成还怪我们?

谁说吃空饷的就一定是武将了?

【说完东京我们来说西京——河南府。

盛极一时的大唐啊,随着衰败,洛阳那些高亭大榭随着火海化为灰烬,跟着大唐一同埋葬。

“兴亡一觉繁华梦,只有山川似旧年。”

洛阳即使经过五代时期的恢复,也不过是恢复过半而已。】

别说了,听得李世民又要哭了,他的洛阳啊,他的长安啊。

【五代时期衍生出来一个陪都的说法,当时的洛阳和开封基本上就是互为陪都,老牌古都和新秀开封之间,终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虽然不至于被拍死在沙滩上,石也是落寞了。

“天子所都则可以祀百神,何必洛阳”

洛阳的政治地位完全被开封取代。】

怪难受的,老百姓都没想到,有朝一日会对他们所处的一座城这么深的遗憾,以及感同身受。

这话谁说的?

就是真被取代,就不能保留点面子吗?

平时来祭个祀也好啊。

【北宋时期,仍然以洛阳为陪都,开封有漕运的地利,但也有个无险可守的地理缺陷,洛阳到底是老牌的古都,之前那么多代帝王的选择,肯定是有他们的道理。

北宋的皇帝贪心的很哦,对着洛阳念念不忘,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仍然吸引着他们,反正是恨不得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他们的都城上面。

这其实也解释了开封为什么养那么多禁卫军,真以为是钱多啊?虽然钱是挺多。

因为无险可依,安全性能自然得从别的方面补足,禁卫军的作用是护卫,为了养活禁卫军就得依靠漕运,为了漕运的顺利又得派兵保护,水匪可从来都不缺。

这样就导致北宋时期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禁军—漕运—防守,赵匡胤也动过迁都洛阳的想法,希望能据山河之险,最后在赵光义和大臣们反对的声音中不了了之。】

赵匡胤没想到这种事情天幕都知道,他确实在思考这个问题,只不过他的好二弟极力反对,迁都又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最后不了了之。

哪怕是现在,他本身也没有完全下定决心,不知道到底要不要迁都。

这个问题林书没法回答他,她也不知道啊。

【但赵匡胤对洛阳爱得深沉啊,不让迁都,他就把祖坟迁到洛阳。

皇陵杵在西京,这叫谁敢不重视啊,每逢祭祖啥大事,洛阳的存在感怎么能低啊?

想低调但实力不允许啊。

洛阳到底是有过那么多政治地位,老赵家的皇帝,从赵匡胤开始到宋仁宗,都在不断增强它这个陪都的存在感。

赵匡胤就不说了,祖坟都拿来给洛阳上大分了;

赵光义亲征西原之前,在西京进行过阅兵,还设置了财政机构,能够和东京财政分庭抗礼的那种;

宋真宗时又设立了国子监、太祖神御殿等机构,就宋朝那个对士大夫的态度,西京的政治礼仪象征在不断的加强;

宋仁宗时又给西京大规模的加建外城,陪都的气势越来越足。

只能说,老baby还是有它的实力和魅力的。】

赵匡胤不由得沉默,赵光义那狗东西一直反对他做什么?一副刨了他祖坟的据理力争气势。

前朝的洛阳人看着他们的洛阳没有完全的落寞,反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心中好受许多。

只不过他们没好受许久,因为,

【但月满则亏,洛阳因为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有了特殊的政治意义,成也此败也此。

洛阳自五代开始便吸引了大批的官僚驻扎,政坛嘛,独行侠那可是少见,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小团体,北宋的朋党之争那是历史上都浓墨重彩的一笔啊。

神宗变法期间,还冒出来个“洛阳耆(qi)英会”,这就是咱们的北宋天团,也是新发反对的主要力量,文彦博组织的“同甲会”,司马光组织的“真率会”……

不管给这些会安上多清高雅致的文人名号,但都架不住它就是政治小团体,新法倒台,基本上都是从这些各种“会”里面选替补官员。

小小的团体力量大啊!】

好讽刺的一句话。

本来打着各种文人雅士的团体还真有点如鲠在喉,若是不心虚倒还好,偏偏有的还真不纯粹,没法坦然处之。

【朋党在政治上绝对是皇帝的心腹大患,所以后面的皇帝自然得削弱他们的力量,洛阳就被这些灾舅子连累了啊。

皇城司,也就是宋朝具有监管的机构,开始对西京严密监视,同时,皇帝也直接用行动表示他们的态度,不再临幸西京。

到了神宗时期,西京外城的墙头残破了。

唉,都怪这群搞小团体的,你们有本事倒是自己光明正大出来跟皇帝对着干啊。】

就是就是。

还没因为洛阳到底是有底蕴,虽说辉煌不再,但还是被皇帝重视的百姓生气了,怎么好端端的又残破不堪呢?

一群大臣坏得很嘞。

【第三个京就是南京应天府,它出名的话应该是在朱元璋朱棣那两代,毕竟皇帝起家嘛,被关注的肯定多。

北宋的应天府在隋唐时叫做宋州,赵匡胤当皇帝前当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讲得粗点,就是它祖坟冒青烟的地方,后来国号为宋也是这方面的考虑。

然后天书爱好者宋真宗为了彰显他们老赵家受上天眷顾,直接改了名,宋州改为应天府,没几年又升了头衔为南京,成为陪都之一。

宋州的这个升迁真是叫人看了都落泪。】

原来是宋州。

赵匡胤就说他怎么没听过南京顺天府,原来是赵恒那小子把名给改了。

考科举的听到天幕的说法,也狠狠代入了,没想到有一天会羡慕一个城市。

如此快速的跻身名气城,都不能用三级跳来形容。

【应天府一下子成为城市里面的新贵啊,在当时,应天书院也是宋初的四大书院,出了许多人才,就有我们特别完美,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听出来很喜欢范仲淹了。

不过,这句话倒是写得心怀天下,若是言行一致,被天幕喜欢也不足为怪。

【南京商丘作为所谓的龙兴之地,还真有点运道在身,赵构当初继位时也是在这里,只不过他跑得也是很快。

北宋前面的皇帝肯定没想到,自家后代这么能跑,三个陪都全没用上,跑得都看不见影子了。】

果然,有些事情就要被人唠一辈子。

老赵家的皇帝很无奈,为什么赵构这个瘪犊子什么地方都能掺和一脚?

三个陪都本来就是在东京出事的备用项,但最后一个都没用上,显得前面的那些操作特别多余。

【最后一个京就是北京大名府,又是一个和禁军一样因为水浒传被大家熟悉的名字。

这个北京大名府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北京,它位于河南境内,能够升为陪都,主要是依赖于它的军事地理位置。

你要说北宋不知道军事的重要性吧,也说不通。

我不懂。】

别说天幕不懂,他们也不懂。

既然能把军事要地当作陪都,总不能说不重视,但有些操作就是让人迷惑。

【还是熟悉的燕云十六州,没了它北宋真就是一马平川,都城开封直接受到异族的威胁。

大名府就是在中原通往河北以及塞外的要道上,是黄河北边的军事和政治中心,有“北门锁钥”的名号。

寇准就镇守过这里,当时契丹还挑拨离间,说老赵家的皇帝不把他放到中央,反而打发到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

寇准就很有大佬风范,北门锁钥之地,就要他来收拾他们。

除了能臣镇守之外,天子北行也是选择大名府。

大名府是在西夏和契丹对大宋攻击时诞生的,我也是无语了,当时又是主张和谈,主张避祸洛阳。

洛阳要是能说话:你们这群瘪犊子可别来了,好事倒是想不起它,到我这躲有什么用?人家要是渡过黄河,我还得被拆一遍。

好在当时还是有骨气的,提出建都大名,表明天子亲征的决心。

契丹听到北宋在大名建了陪都,明白大宋抵抗的决心,打消了此次侵略计划。

你好我好大家好,就当作无事发生。】

仁宗时期,赵祯十分庆幸他还是硬气了一回,采取了吕夷简的建议,不然这次被撕掉脸皮被天幕嘴的就有他了。

赵匡胤对和谈、避祸完全不意外,果然,要是不出点幺蛾子他都觉得不对劲。

【宋辽后来保持了百年的和平,但后面就是……

北京大名府的威风自然也跟着泯灭,辉煌不再。】

令人唏嘘啊。

一个都城三个陪都都,最后都没用上,谁能想到赵构跑那么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