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四月最后一天,阮昭这边尚且还等不到异变,赵国朝廷倒是先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此事阮昭还是听几名游客说起才知道。

皇城那边出了大事,据说是因为太子回程时遭受刺杀,回宫后一直卧病在床。

陛下与皇后震怒,下令彻查此事。

而后查出朝中有几名大臣竟然勾结他国截杀太子。

接着就是拔出萝卜带出泥,拉出了一连串人,除了皇城外,还有许多州郡也有人相继落马。

此事现在闹得沸沸扬扬。

赵堇廷回程已经半月有余,大都督显然知道发生什么事,却未跟她提起过。

应该是赵堇廷的主意。

主要是她有些不确定此事是意外还是故意。

因为赵堇廷身上有护主藤,按说应该不会这般轻易受伤。

且上次看对方送来的信,字里行间也没透出异样。

不过阮昭还是有些不放心,所以直接找上大都督询问情况。

自从上次大都督亲自来送信,并叮嘱她有事可直接去寻他后,阮昭倒也没客气。

大都督见她第二次找上门竟是因为自家外孙,心下倒是欣慰且暗喜不已。

这般看来,外孙似乎也不算是一头热了。

既然阮昭知道,大都督也没瞒她,便把赵堇廷回宫及发生的事情告诉她。

听完整件事后,阮昭愣怔半晌。

赵堇廷的确遭遇刺杀,不过伤是自己制造的,只是为了更具说服力。

他回宫后赵皇立刻彻查刺客一事,然后查到了宿州毕兴船帮。

这批刺客和集结的兵马都是通过船帮运送到潼关城那边截杀太子。

一个小小船帮为何敢圈养私兵截杀太子。

彻查之下方知宿州太守和刺史等人伙同船帮私卖官盐,中饱私囊。

刺杀太子及贩卖私盐,罪上加罪。

赵皇怀疑背后应还有党羽,便命人把这些人押解到皇城问审。

谁料路上又遭遇刺客,大部分人都被杀害。

留下几个活口被带回,当堂指认出朝中不少大臣。

这一下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串又一串,不止整个朝堂震动,赵国各州郡都战战兢兢起来。

而这一切都是赵堇廷的计划。

阮昭此时才知道他为什么会突然回去,原是因为她的造船计划。

不得不说赵堇廷这招也的确狠。

以身为饵,声东击西,一环扣一环。

若他直接表示要查各州郡的船帮,肯定会遭遇各处拧成一股绳的阻碍。

可如今多了一个截杀太子,通敌叛国的罪名,谁敢冒险去担。

收受贿赂,私卖官盐,最多满门抄斩,若能从中周旋,还能判个流放,至少可保住性命。

若被扣上通敌卖国,谋害皇储的罪名,那可是诛九族啊。

灭族之祸,谁敢赌。

因此不需要上面下令,各州郡就开始自查。

赵堇廷也借这个借口,派遣各个监察使前往各州郡彻查。

内忧外患之下,这些人也无法再拧成一股绳,一个个都不知道身边谁才是叛国者或者叛党,生怕自己被连累,有的直接坦白从宽。

便如阮昭所说,船帮最大的收益来源就是走私物品。

所以没有多少船帮是干净的。

不只有走私官盐,还有走私武器、贡品、间谍、奴隶等等。

查抄的证据和奏折堆满书案,全让赵皇甩在朝堂上,让大臣们自行查看。

可以说查出来的这些,朝中至少有超过一半的官员都有沾些关系。

哪怕没有插手的,也曾收过礼,行过方便。

这段时间,朝堂上所有大臣每天都绷紧神经,廷尉府的大狱几乎人满为患,连整个皇城百姓都战战兢兢。

其中太尉一党再次遭受重击。

因此此次落马的人大多数都是太尉一党。

太尉这段时间也直接称病告假,晁府一直都是紧闭门扉。

阮昭看完所有经过,猜出赵堇廷的大致计划及接下来的走向后,眉心紧拧。

晁氏势力盘踞各州郡多年,赵堇廷先是身体康愈,让晁氏产生危机。

如今一回来又动其根本,怕是会逼着狗急跳墙。

阮昭回去后思索了半宿,翌日一早寻上刘老爷子,又给了他一份图纸。

但刘老爷子在看到这份图纸时,人都傻了。

而后自己带上一份花了半宿写出来的东西,回都尉府,让人找城内所有书生过来。

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这份东西抄了近万份,随后派人分别送到各州郡传播开。

并为这份东西取名为《潼关日报》。

在纸张还未全面推广开来,大多数百姓还无法识字的年代。

这样一份报纸横空出世,显然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

报纸总共有五个版块,民生、趣闻、政论、时事、佳作。

首刊全由阮昭原创撰写。

民生写的是潼关城的水车群,这个话题目前在各处热度也挺高。

毕竟有不少富户已经在潼关城购买水车回去,寻常百姓也能瞧见。

趣闻写的是前段时间因修路捐款搞出的擂台对打。

政论写的是关于赵国在制盐研究上取得成功,会为国家和百姓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变化。

时事就是围绕船帮贩卖私盐一事展开犀利的讨论。

最后的佳作,阮昭先采取连载的方式,写一部小说。

小说名为《青云记》,写的是一个父母双亡,被舅母一家收养,却被霸占家产还不允许他读书,只让他种田的泥腿子一步步踏上官场,成为一品大臣的故事。

开篇节奏极快,写了主人公在舅母一家的压迫和磋磨下长大,因对读书极渴望,在放羊时总到书院偷听夫子教学。

他天资聪颖,学得极快,得夫子赏识,暗中教导他。

而近段时间三年一次的乡试即将开始。

夫子给他写了一份推荐书让他去试试。

但舅母却安排他当表哥的书童,陪表哥去乡试。

开篇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故事无意戳中了很多寒门书生的点。

不少说书先生甚至拿到茶楼去讲,不免就引起热度。

故事带起热度,其余新闻也被传开。

政论那一篇关于国盐与富民的关系,直接切中百姓要害,指明精盐远售,国盐产高,粗盐必会降价。

盐是百姓必不可少的东西,却因为产量极少而价格昂贵。

若能把盐的价格降下来,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大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