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父债要还 > 第264章 传宗接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吴小异给白斌打过一次电话,问他情况,他刚说了一句“周哥走了”,便难过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那你就在那边忙吧,家里不用担心,弟弟妹妹我来照顾,周哥出殡的时候我过去。”吴小异安慰了几句白斌,便没再打扰他。

三天后,周密出殡,郑玉萍给他在市郊的公墓买了一块墓地。

郑建强最终听从了姐姐的指示,将周密和郑玉萍的合影当成了遗照,宾客们多以为不吉利,吴小异却感动得哭了,她一大早就来了。

“爸,一路走好!”

随着周若愚的一声哭喊,将灰盆摔碎在地上,几个人抬起周密的棺材出了灵棚,出了院子,纸火和鼓匠,以及送葬队伍跟在后面,浩浩荡荡走到街上来。

郑建强本是准备雇灵车拉棺材的,郑玉萍却执意要求要抬棺材,她可以出高价雇人,这个女知识分子坚持要按最传统的方式安葬亡夫,白斌表示支持,而且他要求抬棺。

抬棺中途不能歇息,棺材不能落地,可以换人,从周密家到墓地约五公里的路程,连身强力壮的郑建强都休息了三四次,而白斌却始终没让人换,就那么一直抬到墓地。

这最后的时间,他不想离开最亲爱的周哥。

他不知疲倦,腰杆挺得笔直,抬杆压在肩头的部位已经麻木。

吴小异心疼他,跑过来让他换个人,他摇摇头。

郑建强每次休息完,都要去换他,他也摇摇头。

民间传言,棺材沉重,说明死者不想走,还在留恋着这个世界;棺材轻,说明死者把一切都放下了,愿意离开这个世界了。

白斌想感受一下肩头的分量到底是轻还是重,却怎么也感受不出来,也许他的身体已失去知觉,只是在信念的坚持下向前走。

……

杨建军一家,这几天吓得连门都不敢出,大门一直朝里锁着,全家人拉尿都在家里,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再偷偷溜进公共厕所,把屎尿倒出去。

那天出事的时候,杨建军正在和老婆黄桂花在炕上颠鸾倒凤。

这两年杨建军真是春风得意,蔬菜超市被白斌顶得关了门,突发奇想想养鱼。

买了几亩地,刚把鱼塘挖好,正好赶上沈甸镇要大开发,买下的地瞬间翻了几十倍,运气来了不用早起。

仔细说起来,这还要感谢白斌的父亲白伟志。

三十多岁的杨建军,八年前还在农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野里辛苦劳作。

这无所谓,身为一个农村人,从小就有这个体力和耐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有所谓的是,身为一个农村人,养儿立后这一伟大事业却迟迟难以完成。

杨建军是在22岁时把20岁的黄桂花娶过门的,过门之后,无论两人如何挥汗如雨地努力折腾,黄桂花的肚子就是迟迟不见动静。

一心想抱孙子的杨建军的老爹和老娘心急如焚,于是让杨建军带着黄桂花四处求医问药,然而倾尽家财却得出一个让他们无法接受的结论:问题出在杨建军身上,杨建军的房事能力正常,孕育能力却没有,而且无法治愈。

杨建军是独子,这就意味着,杨家将要断子绝孙。

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思想的指导下,杨建军的老爹和老娘做出一个无比荒唐的决定:借种。

但不能借村子里的,以免惹上麻烦,要到外面去借,借完就回来,神不知鬼不觉,对村里人就说是黄桂花的病治好了。

真是个无懈可击的绝妙计划,只是不知道杨家的列祖列宗知道了会做何感想,会不会气得把棺材板掀起来。

于是杨建军和黄桂花带着父母的殷勤期待,带着传宗接代的重大使命,一起来到镇上。

两人虽然穷得叮当响,但还是租了套独门独院,以便借种的秘密不外泄。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两人一筹莫展,主要是杨建军过不了心里这个坎,自己的媳妇跟别的男人睡觉,他一时实难接受。

所以每当黄桂花看到一个帅小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时,杨建军就出言阻止了,再等等吧,这事不能草率。

但是住在镇上,吃喝要花钱,不干活不务业不行,杨建军开始想找点活干,可是镇上哪有活给他干?镇上的人都闲着一大片呢。

于是杨建军就想做点小生意。

大概是天生有生意头脑吧,他首先就想到了卖菜。

那年月,尤其是在上世纪末期,在冬春两季,北方根本吃不到新鲜蔬菜,不是没有,而是价格高得离谱,都是大棚的菜,吃菜不亚于吃肉,一般人家一日三餐全是吃酸菜,烩酸菜,酸菜焖面,酸菜汤,酸菜粥……有钱人家才能吃得起新鲜蔬菜。

那时镇上的一些小卖部也卖新鲜蔬菜,杨建军自然是买不起的,那鲜艳的色彩每每让他垂涎欲滴,然而那高昂的价格却让他望而却步。

他整日无所事事,就待在那些小卖部里和老板聊天,从中得知,他们的菜是从市里的菜市场上的。

于是他去了一趟菜市场,回来以后,他就打定主意要卖菜了,而且就在这镇上,哪也不去,在此之前,他曾和老婆商量过,要不去市里碰碰运气,现在他放弃了去市里的想法。

因为他发现,市区菜市场的菜价,比镇上小卖部的菜价低得不是一星半点。

那人们为什么不直接去菜市场买菜,而一定要在镇上买呢?

杨建军随便一想,便明白了,原因很简单,在冬春两季,农民田里的菜还没有大规模地上市时,对于一般人家来说,就是菜市场那个价格,他们也是买不起的;而有钱人家买菜,根本不问价,你给他多算个块数八毛,他根本不知道,也懒得每天往菜市场跑。

再说,买菜这种小事,没人会辛苦地货比三家,无论你定价多少,顾客也不会亲自跑到菜市场去衡量一下价格的。你一块钱上的菜,想卖两块、三块随你所愿,顾客大不了觉得不合适,不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