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开局闪婚,坑来的首辅夫君好诱人 > 第470章 这下,小师弟又出名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70章 这下,小师弟又出名了

一天后,紫陌成为圣阳国史上最年轻的内阁首辅通过告示传遍整个京城,几个星期后,距离京城最近的几大府城也传遍了,一个月后,这个消息席卷整个圣阳国。

随着紫陌成为内阁首辅的告示一起下发的另两个告示同样引起轩然大波,科考刚结束,朝廷再次开设恩科。

恩科主题目标明确,只招收司农寺、工部、户部的官员,不管是现任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报名参加,德行一项和科举一致,因此报名后当地官员立即展开信息调查,核实情况。

第二个告示便是允许官商之子参加科举。

百姓们开心之余,更多是茫然。

他们想不通为何朝廷要突然加设恩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其次,面向所有百姓,但他们不识字,不会读书要怎么考?

这些问题,随着晚几天到底的报纸内容得到了解惑。

加设恩科是新上任内阁首辅紫陌提议,为的是他要大力改革建设圣阳国,人手不足,请求皇上开恩科,皇上圣明,允了。

关于恩科,只要通过品德审核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第一部分为笔试,笔试卷子由京城统一考卷,考生可在当地郡府参加考试。

第二部分为实践,通过笔试的考生需要到京城参加统一考试,工部要求擅长手工活,司农寺要求擅长种地,户部要求擅长经营与算账。

所有考题皆由首辅大人紫陌出题并且监考。

报纸上还贴心地提醒会有手艺的百姓们可以找夫子学习认字,无需知道作词作诗写策论,只需要单纯地认识字,会写字,等读懂考题并答题就行。

这里,报纸上还格外提醒风华郡的百姓们,家里有孩子在当地的初书院学习的,可以让孩子们教。

没有的孩子在学院上学的百姓也可以到学院报名学习,紫大人已经给风华郡初学院下了命令,开设特训班级。

同时,还给其他百姓们解释,何为“初学院”。

初学院是紫大人在风华郡任知府时,强制让整个风华郡所有城镇建设的学院,名为初学院,为了区分初学院,会根据当地名加上初学院,如风华郡初学院,长清县初学院,怀安镇初学院。

看到这里,风华郡的百姓们自豪了,风华郡以外的百姓慕了,也酸了。

不过他们并不嫉妒,因为他们明白,当时紫大人是风华郡的知府,他有权力管理的地方是风华郡,现在他成了内阁首辅,能管整个圣阳国,他们未来也有“初学院”。

这个紫大人真好啊!

不仅让他们吃饱饭,还考虑到给他们读书识字的机会,这样的好官一定好人有好报!

随即报纸上解释皇上之所以允许商人能参加科考,也是因为紫大人的提议。他说,人各有所长,农民擅长种地,手艺人擅长做手艺活,学子擅长读书,商人擅长经商。

圣阳国的发展离不开所有百姓们的努力,不能因为部分为商不善的人一杆子打死所有所有商人,他们是圣阳国人,理应享有圣阳国百姓的基本福利,例如科举。

如果没有商人冒着辛苦将货物从北带到南,南方百姓就用不到北方百姓的好商品,北方百姓们制作的商品就会滞留,同理,北方人也享受不到南方香喷喷的大米等好商品。

部分商人,他们不仅给圣阳国百姓们带来便利,还能到其他国家做生意,将我们多余的东西带去其他国家换来银钱或者其他国家的商品,例如以前的盐等。

他们是圣阳国普通的百姓,只是他们更善于经营,如同农民擅长种地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不管是官员、将士、农民、匠人、商人,都是圣阳国人,理应享有圣阳国人的基本福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对应的责任,更要遵守圣阳国的律法。

为了圣阳国的未来,为了家里晚辈有个安稳舒适的国家生活,不被外敌所欺,所有圣阳国人都应团结起来,努力奋斗,创建美好家园。

这份报纸一出,瞬间引起热议。

皇帝:“这般光明正大夹带私货,一看就是那位小祖宗的手笔,还好,她还不忘夸朕一句圣明。”

吴宥旻:“这下小师弟又出名了,首辅之位稳了,我也可以卸下一半担子了,呼……松快!”

何业:“我吏部明明是六部之首,结果在这么热血沸腾的文章里没有只言片语,啧啧啧,突然觉得吏部不咋地了。”

孩子们:“哇~师公(师父\/小师叔)好厉害!”

池家人:“真不愧是我们家好姑爷!”

被点名的户部、工部、司农寺官员:“新上任的首辅大人真有眼光,终于知道我们的厉害与用处,再也不用被其他部门边缘化了。”

农民们:“呀!这位大人说我们农民值得被人尊重呢!呵呵呵呵呵……”

匠人们:“紫大人,你倒是多说点儿啊!”

商人:“嘤嘤嘤,终于有人为我们出声了,咱们不是奸商,是堂堂正正的圣阳国人,是不可或缺的商人!”

将士&官员:“大人,咱们也是大功臣,不多夸两句?”

风华郡百姓:“紫大人英明!创办那么多初学院,咱们不能给紫大人丢脸,有能力的都去报名参加考试!”

高阳村村长:“大郎让我们都去报名,他说咱们村里人,种田的技术、手艺活还有算术各有所长,读书识字比他们早学了几年不在话下,想试一下就去参加考试!”

高阳村村民:“考!我们听大郎的。”

报名进行如火如荼,比科举之前的恩科更加疯狂和热络,导致当地调查考生品行官员天天往外跑,都晒黑好几个度。

考试定在半年后,不认识字的百姓们为了这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了读书识字,几乎悬梁刺股的手段都要使出来了。

一些寒门学子也不浪费这个机会,也报了名,人家恶补认字,他们则恶补种地,有些脑子灵活的人去买了锦行的《悯农》当教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