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两晋南北朝 > 第78章 巾帼唯此一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廷改造之后,冯太后开始治国。重点做了三件大事,加上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洛阳,史称“太和改制”。这是一场全面汉化推进,从拓跋家族内迁就开始汉化,几代人都没干成,到冯太后手里,干成了。

第一件事是推行工资制度,这事北魏内迁之后就应该做,可惜一直没做成。由于不发工资,官员也不敢约束太紧,等于给腐败放水,导致这些年官逼民反,起义不断。幸亏规模都不大,要不然,北魏会不会散伙都难说。

冯太后知道北魏的病症,大手一挥,开始给官员发工资。当差有俸禄,是件好事,可没几个人开心。因为,只有清官高兴,无论哪个朝代,清官都是少数。

自古贪官总比清官多,为了遏制贪官,法律做了改进,重点针对贪官。并且专门派工作组下乡抓硕鼠,以保障法律的效力和覆盖。

工资制度有个最大的好处,不贪肯定饿不死,贪了很可能会死。所以,这套制度推行以后,贪官少了,贪污数量也少了,效果明显。

第二件事是推行“均田制”,跟刘裕的“义熙土断”有些类似,都是由政府统一分发土地,然后收租。但细节上比义熙土断更先进,义熙土断按户籍统计,以家为单位,均田制按人头统计。

无论哪种统计,都有人躲避,倒不是这些人懒,不爱劳动,而是因为税收太重。除了税收,还有各种杂役和劳役,还得服兵役,花木兰就是例子,这些花样加起来,谁受得了。

所以,好多人宁愿去富人家当奴隶,也不愿上国家的花名册。对待这些人,刘裕的办法就是杀,无论是躲避还是包庇,查出来就砍头。

可查是笨办法,效率不高,还累人。冯太后就比刘裕高明,换个玩法,这种粗活,让基层组织去干。按这思路,又在基层搭了个平台,就是第三件事。

第三件事是推行“三长制”。这个制度跟商鞅的“郡县制”比较类似,但比郡县制更温柔,没那么狠。

商鞅玩的是法家,推行制度太苛刻。当年推行郡县制,连自己都能框进去,想住店,店家都不敢收留,后来落个车裂的下场。

冯太后冰雪聪明,这种作茧自缚的事,人家也不会干。所以,推行三长制,根本不需要“立木取信”之类的样板,轻风细雨就把事给办了。

“三长制”内容:五户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基层干部监督基层群众,流民没地躲,逮着就给你划户口,分土地。大户也不敢藏黑户,举报了就查,查完就重罚。

“三长制”既实用,又进步,是个不错的制度。可惜,这是专门配给“均田制”的。“均田制”破坏以后,“三长制”也就跟着消失了。

做完三件事,冯太后也伤了元气,一场大病,就再没缓过来。公元490年,冯太后病逝,24岁的拓跋宏哭的稀里哗啦,几天都没吃饭。

这眼泪并不是给别人看,而是发自肺腑。拓跋宏从第一声哭泣开始,就被冯太后宠着,二十几年就没离开过冯太后,依赖惯了。突然依赖没了,不恐慌才怪。

只是,拓跋宏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不需要依赖,早就成了一条飞龙,就差给机会去飞。这功劳得归冯太后,教学能力古今罕有。从这点看,史上几个女强人,也就孝庄太后能跟冯太后比。

当然,冯太后也有过一丝恶念,想干掉拓跋宏。但这事不能全怪冯太后,心里有结,搁谁都不好解。为了政治斗争,冯太后害死了拓跋宏的老爸老妈,拓跋宏又冰雪聪明,长大了来个反斗争怎么办?

幸亏出了个李冲,一通道理顺服冯太后,改用以德服人,悉心培养拓跋宏,用慈爱消除怨恨。冯太后一念成佛,李冲居功甚伟。

李冲家族是陇西望族,曾祖父李暠大有来头,自称是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虽然有脸上贴金的嫌疑,但人家却是大唐李家确认的先祖。

李冲从小就没爹,被大哥扶养长大,长相、品行、爱好都跟谢安有几分相似。不爱玩俗套,喜欢郊游,高洁寡欲,光明磊落。但李冲不拒绝做官,到了年龄就开始给拓跋弘打工。

由于表现优秀,李冲职位不断提升,很快就升进皇宫,引起了冯太后的关注。首先是长相太帅气,再一打听:汉族,人品好,有能耐。完全符合冯太后选人标准,刚失去李弈,老天就送个李冲,冯太后没事就偷着乐。

等收拾完拓跋弘,冯太后就公开给了李冲一个兼职。李冲不负品行,既保住了小皇帝拓跋宏,又提出了“三长制”建议,公私都表现出色。

等到冯太后谢幕,拓跋宏正式登场,收拾了好几个老臣,唯独重用李冲。因为拓跋宏要干件大事,李冲是最佳帮手,而且用着顺手。

拓跋宏要做的大事就是迁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平城就是山西大同,挨着蒙古,出城门就是大草原,不适合汉化改制。就像在中国学英语一样,费老大劲,没啥效果。出校门就是汉语环境,想跟去英美学习的人比,明显难为人。

但冯太后眼光超前,知道汉化的必要性,也能看到迁都的重要,只是这种大工程,自己干不了,也不愿意干,毕竟故土难离。于是,就培养个拓跋宏,去完成这个使命。

公元490年,拓跋宏开始独掌朝政。出道既巅峰,能耐压了几十年,突然抖出来,才知道自己的本事,根本不需要依赖。

拓跋宏照着冯太后的方针,继续汉化。几件大事都让冯太后做了,自己要做的就是迁都。看着一群老贵族,拓跋宏没敢提迁都这事,得先缓冲,给个适应期。

适应期得做两件事:一是就地改造,让大家思想上适应汉化。二是拉拢和培养几个跟班,等于拉选票。

改造分两部分:一是日常生活,包括穿衣、吃饭、民俗、祭祀等。二是官场吏治,包括大量征用汉人,抬高汉人地位,官场礼仪,分封奖励制度等。官职权力调整了不少,但工资没变,当官就为这个,变了会出乱子。

适应期给了三年多,看看都习惯了,没啥意见,于是,拓跋宏决定启动迁都程序。为了不节外生枝,拓跋宏没敢直接说事,来了个曲线推舟。

公元493年5月,拓跋宏举办高层会议,说南朝齐抢了南朝宋的地盘,得位不正,自己要替天行道,讨伐南朝齐。这是个疯狂的想法,自从刘义隆北伐之后,南北朝就没打过大仗,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拓跋宏突然要捅马蜂窝,谁不吃惊!

为了堵住大家的嘴,拓跋宏找个卜师,当场摇卦。结果:大吉。老天安排的,谁还敢反对。于是,没人敢说话。

刚要拍板,冒出个大胆的,表示反对。拓跋宏一看,皇叔拓跋澄。自家人,不好惹,拓跋宏说:“国家都是我的,你凭什么反对。” 拓跋澄:“我知道国家是你的,但我作为国家大臣,总不能装聋作哑,就算想法愚蠢,也该说出来吧。”

这话怼的,不软不硬,没法接。拓跋宏尴尬了半天,干脆休会,单独把拓跋澄拉进密室,实话实说:打仗是假,迁都是真。

拓跋澄恍然大悟:咋不早说,迁都是大事,我同意。于是再次开会,议题还是打仗。这次,拓跋澄带头同意,会议顺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