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边境旅者 > 第132章 测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三月十一日,上午九点整……

本来需要三个月左右的初试提前了,不过,仅仅是运气罢了,最多说比较巧碰到,不能代表技术。

……

这个测试是不需要带上飞行器的,只需要单独拆出来试就可以。

原先所说的"电量变换速率"将揭晓。

一般,我们说的是电量变化,这是对电容器或者电池这样的东西的。这个不适用吗?也不是,只是稍有不同,对不同的东西,肯定要改改名字的,这已经是传统了。

新一代的飞行器不靠空气提供电量了,那些玩意儿太弱,以外置电源将电子注入或抽出供体材料,这样也可以达到效果,而且比原先要节省能量,没办法,电池卡的死死的,只能缩减消耗。

电子剥离(实际上不叫剥离哈,只是方便理解罢了)需要一定的电势差,如果供体材料所需电势差高于导线所需,那么电源优先对导线电子做功,也就是,先把它的电子抢了,显然,这样就失败了。

所以供体的选择非常重要,但是必须明白一点,不能是单纯的金属,如果是金属的话,自带静电屏蔽,这时候有电量了,但又有什么用呢,而且金属导电,很容易将电量浪费掉。

非导体传导呢?

它电势条件方面比金属强?开玩笑是吧?

如果这样的话,那它就不是绝缘体!到时又免不了"漏电"不是?

所以这里就没加太奇妙的东西,简简单单就好。

供体材料是金属,但是整个元件不能是纯金属,而且要把整块金属分成小块置于不同的陶瓷限制层内,为什么要这么分呢?

这需要从原理层面讲起。

前面说过,供体在电池提供的电势差作用下失电子带电,其实,这个失电子带电的过程也是与电池电势逐渐平衡的过程,也就是说,电子失去一定量后,金属体这边的电势与电池相等,不再失电子(得电子的另外说吧)

把它们分开是将它们变成并联电路,并联是什么情况,我想这是无需多解释的。这样就可以多提供电量了,不是嘛?

为了降低重量,只能选锂,因为它相对较轻,不过相对整个飞行器,说实话,不降多少。而且为了限制锂结晶的晶枝乱长,不得不用上最新的陶瓷材料,不过这是没办法的事。

(到了这里,会不会有谁质疑:一个电子的电荷量那么低,能托起飞行器?这个问题要回答的话,非常简单,一摩尔物质的粒子数量大家是知道的,实在不懂也可以自查。)

金属锂得失电子的速度我们是知道的,如果放开限制的话,一个不大的锂金属电池可以在三十秒内较安全的充满,同样可以非常快的耗完。那为什么前面又说有变换速率的限制?

我们所理解的那种情况是金属锂电池,要直接套用可不行。情况不太一样,这里需要让它带电,显然,让一个原本电荷平衡的粒子带负电是"比较"麻烦的事情,而且它还是导电性极强的金属,这显然不可能说什么摩擦……之类的,它总能把电子吐回给你的。(这里不存在击穿的可能,新型陶瓷电阻巨大)

包裹小锂块的陶瓷在这里将派上用场,它可以容纳"一部分"电子,这样就减少了压力,理论上来讲不会是这里出问题。问题在哪里?

问题在导线,我们无法做到在那么强的电流下保证导线不坏,就是这里,限制了变换速率。不是说有超导吗?那是国家的,跟你有个屁关系啊!而且即使拿到,那个工作条件也苛刻,用不到导线这里,我们无法给n根导线都加上那样的压强条件。

这种情况下,电阻降一点,变换速率就提一点,这样明显麻烦,好像还不如拿国家材料配方直接套上去,即使压强条件苛刻,那看起来也比这好一点……这是外行的看法,其实,我们根本做不到给一个不封闭的空间内的物质加这么高的压强还不破坏物质的,导线能完全封闭吗?显然,不能,至少与物质连接,与电池连接的地方就不能,难道不是吗?强行加压只会在材料的危险截面断掉。

来来回回,又跑会了材料上去,绕不开。

至于从锂得到的电子去哪里?这个嘛,我们又加了一个电池,就当给它充电好了,电荷守恒?是的,但是可以屏蔽这一部分的电场!(这个电路是室友考研题目上得到的灵感,感觉不错,正好解决了我原先卡住的点,终于得以继续写这部分内容)(另外补充一点,容易失电子跟金属导电性没有必然关系,这点得知道,别看晕了)

……

绕这么多,终于解释完了。

……

这次实验就是低电阻材料的突破,好吧,其实还不知道有没有成功,试试看吧。

话这么说,但材料出来时已经实验过了,确实是有进步的,现在就看看实际表现。

开机测试,加强电流,熔断,整个过程不到五秒,最后还爆了一下,这里的爆不是爆炸的意思,就是那电火花炸了一下的样子。

实测失败,提升量不达标。不达标意味着收益必为负,这就算亏了。

但是几乎所有的材料研究都是收益为负,也没见哪个国家敢停下来啊?有句话叫什么来着?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作为顶级的边界研究之一,材料研究即使吃大亏也不可能停。

本次测试失败了,不过却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大家都知道材料研究是怎么回事,对失败早已不敏感。而且,这个也不算普遍意义上的失败,只是没有达标而已,标准不同嘛,秦家毕竟是有点商人气息,不像国家那么财大气粗,不可能标准一样的。

虽然失败了,但还是继续测试,收集数据汇总起来,这对下次改进是有利的,而且都失败了,肯定得利益最大化减少损失,难道不是吗?

收集数据就是重复实验,没什么特别的,随便来个人都会,不过,这个人不能是傻逼,至少会操作计算机、懂实验室实验安全守则、理解实验基本原理、且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这些都具备的人里随便来个人才可以,不然就是混经济拖后腿的角色。这样的情况不存在吗?答案很明显的……

将数据汇总后,下次改进就稍微更有点方向,再失败个几十次,积累更多数据后方向"可能"会非常明确,那时候才是接近稳赢的,其它的,好像都有运气成分吧,至少不能排除运气成分占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