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风流大宋 > 第280章 复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卷七 制海

江面水军飞海鹘,帐前羽箭射天狼。

——宋·陆游《将至金陵先寄献刘留守》

============

第280章 复国

渤海国是自唐朝开始在东北地区所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如今整个辽国的女真部落、东京道区域、甚至中京道的部分区域,还有今天高丽王国的北部地区,都曾是其疆域。

渤海国国民的成份非常复杂,以靺鞨人为主,高句丽人【注:非高丽人】次之,并夹杂有少量的汉人、契丹人等。

辽国兴起后,耶律阿保机亲自东征并灭了渤海国。

渤海国灭亡后,其遗民不愿接受契丹统治,不断地进行了多次的起义抗争,并先后建立过定安国、兴辽国等政权。不过,大多数都是因为临时起意、准备不足,同时也缺乏盟友支援等战略手段,最终都被辽国镇压下去了。

渤海遗民的起义,直接对于高丽与大宋的外交策略与具体应对手段都提出了明确的考验。

首先是高丽国,此时高丽国又称王氏高丽,是在后唐时期,后高句丽的大将王建被拥立为王,很快合并了新罗、百济,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古代朝鲜曾经叫过很多的名字,而王建最终用了高丽为国名,其实就是想把自己与中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政权建立联系。所以,在高丽成宗时期的大臣徐熙就曾表示:“我国即高勾丽之旧也,故号高丽”。其实它们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承续关系,这些只不过是王氏高丽想借此图谋目前尚在大辽手中的那些土地。

当然,王氏高丽的实力实在有限,在被辽国入侵之后,只得从大宋的藩属国改成辽国的藩属,进而获得了辽国赏赐予他们的鸭绿江以东南的地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高丽就放弃了对于辽国土地的野心。这从王建还曾接纳过被辽国灭亡的渤海国世子大光显一事中就可体会得出。

之后高丽与大辽因事交恶,爆发过两次大战,辽军先胜后败,大军在打下了高丽首府开京之后,依然只能选择撤军基本退回了鸭绿江北岸,但是却保持据守了南岸的保州一个地方以作威慑。

所以,眼下的这支渤海遗民义军虽然是在靠近渤海内海的复州起义,但是却选择了向东一直打到穆州和在鸭绿江东岸的保州后,才正式建立根据点,也是深有考虑的。

一方面,保州曾经算是高丽国的旧地,实在不行时,还可以考虑将保州献出而获得来自于高丽国的庇护。另一方面,保州可以依据鸭绿江为屏障,而加强防御来自辽国军队的攻击。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高丽国愿不愿接这个烫手鸡蛋了。

而高丽也是因为之前对辽战争的胜利后,选择了既保留对辽的藩属关系以外,又恢复了对宋的称臣邦交。所以,目前正在执政的王熙,是舍不得渤海遗民送过来的这块肥肉,当然他也担心单独对付不了辽人极有可能的报复,从而决定以大宋藩属的名义,把皮球踢了过来。

所以,大宋将如何对待渤海国的重新复国举动呢?

应该说,“恐辽”是大宋君臣的集体下意识,但是“仇辽”及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的执念,更是大宋历代君臣所始终不愿丢弃的想法。

如今大辽的后院起火,这样一个既可直接削弱辽国的实力、又可为自己图谋收复幽云等地创造条件的机会,怎么能够白白放弃呢?

又何况是今天正是踌躇满志、雄心万丈的一代新兴雄主赵煦呢?

“诸卿说说呢?”

“渤海国乃唐之藩国,同属我华夏之邦。只是惜被灭于辽人之手,实则等同于我幽云之地!”章惇向来是对外邦交的强硬派代表,此时西夏已伏、青唐又在手,而他关注于北方的凶恶对手已久,对于渤海国这张有可能用得着的牌也是非常熟悉,立刻出言对其下了定义,“其遗民复国,于情于理,我大宋都须施以援手。”

眼看着章惇率先出言占据了道德与大义的高地,曾布却也毫不示弱,出言相讥:“幽云十六州可是更在眼前的地方,这么些年了,也没听到章相有过收复的出兵规划。”

“出兵伐辽,那是明启兵端;援助渤海,此乃暗度陈仓,这两者能够混为一谈吗?”章惇挥袖斥之。

“陛下。”曾布却是转身对着赵煦说道,“辽人蛮横,难以寻常道理相言。昔日有澶渊之盟制约,两朝尚可相安无事,但若今日为了一个不知道明天还是否会存在下去的渤海藩国,就兵行险招,卷入其中,将得不偿失!老臣并不反对邦交支援,只是疑心这个‘渤海国’之真伪强弱,莫不要到时候,这些人转瞬之间灰飞烟灭,而我朝却是引火烧身,引来辽人南下的理由。老臣属意须谨慎以对,先坐观其变,再作决策。”

“曾枢密看似老成之辞,实则谬之大矣!”最近经常与曾布相和应的蔡卞在此事之上,却是站到了章惇的一边,“辽人觑我中国之心始未亡也。渤海人复国何须知其真假,但有内乱便是机会。此事只须小心应对,巧作安排,只要辽人寻不得我的确切证据,又能奈我几何?”

而那边的许将、黄履等人,也皆是认为,渤海复国之声,必须要给予回应,否则大宋在外的地位与名声必将不保,只是回应之后,是直接出兵相援、还是经济援助?是直接自己上场、还是另托他人假手?这些问题倒是可以再议的。

见众人都是如此之说,这曾布倒也不以为然:“臣只是提请陛下谨慎对待,并非执意反对!”

“对了,渤海国的使者,怎么不是从登州【注:今山东省蓬莱县】上岸?反倒是从沧州过来的?”赵煦此时才关注到了送使者与信件来的地方。

因为,登州地处山东半岛最北端,之前一直就是高丽、倭国派遣使者朝贡大宋时的主要登岸口。

同知枢密院事的林希倒是知道些内情,解释说:“这渤海遗民,无大船可越海,乃是从辽东至西岸,乘小舟经内海尝试,被沧州水军巡视时发现带回。”

“哦,这沧州的秦卿如今已经建得水军了?”赵煦对此思考了一番后开口道,“诸卿的意见都说了,朕亦认可:对于渤海国之求援,不可不应,但也不宜全应。既然这次使者瞎打误撞,先行联系的正是沧州,那么,索性就将此事交给沧州一地出面处理如何?”

众人先是被赵煦的这一个提议给愣住了。

不过,对于外交之事,交由边境之州官先行应对,也不是没有先例的,这在西北与西夏的多年斗争中就会经常使用。

因为让地方官府先行应对的手法实属“进可攻、退可守”的神来之笔。

这沧州正好就是东北边境、又是在渤海海边,更关键的是,本来的使者就是他们找着送来的,现在让他们派遣官员回去联络,这也说得通。

最重要的是,万一遇上了麻烦,还可以把这件事情的责任推托到下面的官员身上,并表示这些并不代表大宋朝廷的立场与态度。

至于知沧州的秦刚愿不愿接手这件麻烦事、又或者他对此事的观点与态度如何,在这些朝堂宰执们的眼里,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件事。

前面说过,秦刚不过是一个孤臣罢了。

当然了,送使者入京的秦刚早已经将这帮官僚们的心思算得死死的,他的本意恰恰就是想要获得朝廷的授权与旨意,前去处理接下来的事情。

而在复州起事,并在保州占据下来的渤海国人,自然就是陈武所联络起来的。

七月底,他从营州水寨那里接管到手了整整三艘船的武器装备,足以帮助他们装备起两三千人的队伍,立刻具备了充足的底气。

此时,看到了已经影响到了整个辽东半岛的大饥荒,无数的百姓无法度过这段青黄不接的难关,但是辽国官府却因为这场天灾继续加重赋税的征收,让大量的百姓开始逃难,甚至就连这里的地方辽军都面临着吃不饱饭的局面。

于是,陈武与根据地的首领商量之后,便迅速带兵上岸,一举拿下了海边的复州与宁州两座城市,因为在这里的几个偏远州城里的辽国守军,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强的战斗力。

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秦刚迅速写信给陈武,向他分析:辽朝的核心战斗力在于他们自己手头的宫分军与皮室军。一旦他们叛乱立国的消息传到上京,一定会派遣悍将精兵前来平定,到那时,才是真正面对挑战与威胁的时候。所以,渤海义军一定要选择更加有利于防御的地方,同时也必须要考虑好自己的退路。

于是,陈武在与首领商量之后,不仅放弃了刚到的复州与宁州,更是放弃了南下攻占苏州的计划,而是向东穿过半岛,选择攻下穆州与保州。

拿下穆州是为了面对辽朝可能过来平叛的攻击获得一定的防御纵深,而拿下保州,就是明确想要联合高丽国来进行最坚强的抵抗。

高丽国对于保州这里发生的变化自然是十分地敏感。

此地原本因高丽对辽称臣而换得,但是在近百年前开京被辽军攻破的那次战争中,辽军越过鸭绿江修建了保州相威胁。

高丽国取得了龟州大捷后,辽朝放弃了对高丽的江东六州的要求,而高丽也只能默许辽朝对保州的占据。

现在,渤海人的复国起义,直接将辽人从保州赶走,这让高丽国的君臣们看到了可以借其手之力,可以将自己的势力越过鸭绿江,向过去的高句丽属地而拓展的希望。

毕竟,在最近的几年中,辽国人的衰败,是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的。

前面曾经提到过,如今高丽国执政的王熙,差不多在三年前发动了政变,诛灭了朝中日渐强盛的李氏外戚势力,进而又从他的侄子王昱手中抢来了王位,此时正因自己的力量不断加强上升而自觉得意,眼看着渤海人送来的这份大礼,不由地怦然心动。

当然,因为要直面辽人接下来的反应,所以王熙并没有直接给渤海人以明确的答复,只说自己会高度关切他们在鸭绿江沿线一带的情况变化,并愿意给渤海人有限度地提供一点军备方面的支持,具体接下来的事,还得看渤海人自己的能力。

其实高丽国主王熙的观点与宋朝这里曾布的想法有一点点相近:想要与我一起合作,你得首先表现出自己足够的实力。只有你能顶得住辽军的前面一两轮平叛的攻击,那么才有资格向盟友提出给你的各种支持与援助。

所以,如果你自己的实力过于糟糕,在面对辽朝正规军队的进攻,连最起码的十天半个月都坚守不下来的话,那么也就不存在有什么盟友与后援力量的存在。

陈武此时正站在穆州的城墙上,这里将是他们迎击辽朝军队反击的第一线,虽然也就意味着这里的凶险,但是他还是义不容辞地申请到了这里。

陈武当时在菱川书院重遇金宇,听过了他在西北追随秦刚之后的神奇经历之后,一下子萌生了再上沙场重圆英雄梦想的念头。毕竟,那可不是他在京城禁军中的颓废经历可比拟的。

在跟着秦刚一起回到京城后,在明确了要去沧州的第二天晚上,秦刚与他聊起了渤海国。

其实在陈武的记忆里,除了小时候爷爷曾经讲过的一些遥远的故事,他根本就不会对于这个极其抽象的国家有过什么具体的概念。又何况在长大后,他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大宋这里,以至于已经视自己为一个完全的宋人。

“人们如果拼命想着恢复以前,并非是说以前有多好,而是意味着当下实在很糟糕!”秦刚他是这样来评价渤海的复国组织。

秦刚给他开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报酬,让他利用自己是渤海国后人的身份前往辽东,寻找并加入到渤海复国者的队伍中。然后,通过他的联系,直到将秦刚这边提供的经济、军事以及武器装备方面的援助送过去,这个任务就算他最后完成。

关于要做这些事的原因,秦刚是这样子和他说的:“无论渤海人、还是宋人,甚至是普通的契丹人,大家都需要一个文明的、公平的、富裕的生活环境。为了理想中的这个环境实现,大家值得合作起来。”

陈武说:“我现在算是有点理解毛知军当年评价你是‘天选之子’的原因了,这任务我接受了。”

而自从到了辽东,陈武不负重托地找到并加入进了渤海复国组织,随后他便联系了秦刚,让一船又一船的援助物资进入他们位于荒岛上的根据地,也由此逐渐获得了复国组织的信任,并进入了最高层。

两个月前,他把三船营州水寨的武器装备交给组织后,按理说秦刚给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半,此后不久便可以回去领受酬金。但是,就这几个月的相处之中,他不仅听到、看到了太多契丹人残暴统治下的悲惨故事与现实,更是见到大辽统治下太多的荒唐与黑暗,而在他骨子里,身为渤海国人的责任心也在不断地苏醒。

他在给秦刚的信中表示:在今天之前,我在为您做事。今天以后,我将为渤海国而战斗!

秦刚回复他:放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