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煌煌帝国之大秦 > 第109章 礼法治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秦王接着说道:“但是而今天下,列国之间日夜攻伐不断,今日还是友好邻邦,明日就不得不刀兵相见,实乃逼不得已!商君有云:‘天下纷乱久矣,人心不古,必坚持不懈用其严刑峻法,才能拨乱反正,重新把百姓的心,拉拢到天下一统的轨道上来。’寡人有请先生留在秦国,秦国必当以上卿之礼和高爵厚禄以待先生,先生可以在秦国做官;也可以授徒传道,教化民众,以开教育育人、民众争相以做贤德君子为荣之端;寡人也很想再次的聆听和学习先生的礼法治国之高论也!还望先生不要推辞,不吝赐教!”

秦王的一席话,让张禄提到嗓子眼的心,瞬间就回到了肚子里;而荀子也听得真切,他明白,他的“礼义”治国主张,秦王是不会用了,至少当前,是不会在秦国施行的!

张禄明白,弃之不用的学说主张,即便是再光芒万丈,也只能像深埋沙子里面的金子,静等“吹尽狂沙始到金”的那一天了;所以,秦国的主流,还是严刑峻法,以及他的“远交近攻”大策了。

而荀子也明白了,即使他愿意留在秦国,他的学说最多也就是在民间小打小闹,教育几个顽童而已;而上不得大秦庙堂的“礼义治国”,根本不需要他这个,一代儒学大师去授业解惑的,留下,也只能是个鸡肋了。

既然荀子已经不足为惧,那么张禄觉得,作为一国之相,他就要有一国之相该有的胸怀和气度,再也不能针锋相对去为难荀子了,而应该学着秦昭王的样子,向主君看齐,盛情挽留荀子在秦国做客——对,就是做客!

张禄顺着秦王的话茬,接着假意劝荀子,说道:“荀子大师,既然王上已经说了,您就留在秦国吧!您的学说,是要在天下一统之时,方能施行与九州的。而说起一统天下,除了秦国,六国还有那个敢夸这个海口。况且,您三度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之职,您在办学、治学以及百家争鸣方面的经验和见解,都是当今天下,无人敢与比拟的。王上虽然为了国事,日以继夜辛劳不辍,但仍然对大秦的‘治学’事宜非常关心,在多次的朝会和上卿以上的重臣会议上,都提起和安排过多次,要我等臣僚多多留心,要办出堪比‘稷下学宫’层次的秦国官学来。所以,我在这里恳请荀子大师,能够留在秦国,主持大秦官方学宫的筹建以及运行等事宜,从而把您的高明主张传授与秦人,为了大秦在一统天下之后,王道行天下、治天下,让天下子民对大秦的统治,能够‘应之如欢’先行打下基础。凡此种种,我都盛情请求荀子大师,能够留在秦国。”

“就是啊,荀子大师。”秦王当真是,真心实意想要留下荀子在秦国,于是急切地又说道:“相国说的,就是寡人的真心。寡人再次承诺先生,先生办学、治学和其他在秦国活动的一概经费,都有国府随用随拨付,其动用资金的紧急拨付排序,仅在军事行动所需之后,排在包括王宫修缮等所有其他事务之前。寡人的诚心,还望先生体悟。”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战国一哥的一、二把手,秦王和秦相都相继盛情挽留:这个面子可谓——足之又足;这份诚意当真——真诚赤忱。

当然,不说张禄,秦王的真诚,荀子是有所体悟的。如果要留下,有秦王的真心和承诺,已经足够。

但凡要面试和谋取一个职位,特别是地位高、待遇好的,谁不使尽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就算是要动用一些,一生只能用一次的背景,都是在所不惜的。蒙骜是这样,孟韬是这样,张禄更是这样!

可凡此种种,即便是高官厚禄唾手可得,放在荀子的眼里,都神马——皆为浮云!荀子,作为儒家存世的唯一大师,也是有起码的脾气和基本的风骨的!

荀子的内心是这样的:你不用我,又何必真情亦或假意留我呢?!我虽然不像前辈孟子一般,会大口的骂你们是固执死板、不识人间大宝的昏君奸相,但是我也会轻轻地走人,潇洒的离开;天地之广,宇宙之大,必有我儒家学说理想,横行天下的地方!

既然要走,普通人,是一种走法——留影;君子,是一种走法——留名;大师,当是与众不同、骇世惊俗的一种走法——留治国主张。

荀子整理了一下思绪以及情绪,正了一下仪容仪表说道:“我很感谢秦王、秦相和贵国的盛情,但是我现在年岁已经很大了,也活不了多久了,我愿回到家乡,以求在死后能够魂归故里!我的学说典籍,已经在面见秦王之前,就整理好了。我愿把亲手镌刻好的竹简留于秦国,以待秦王闲暇之时翻阅。”

话说完,荀子让随身而来的一名学生,从宽大的袖袋里面拿出一卷竹简,上交给秦王的内官侍从。

“秦王请看,这是我学说典籍的目录,其余详细章节内容,秦王可差人到我咸阳城的住所来取,三日之内,我当尚在咸阳。”荀子补充道。

听到荀子还是要离开秦国,秦昭王心里面暗暗地有点小失落,不过他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秦王也是,居于当今世间顶级的存在,他明白他们这种层次之人的心态。尤其像荀子这种,大成至圣级别的儒家大师,除非重用,其他方式,都是不会被认可,为五斗米而“蜗居”于他国——想都别想!

“也罢!既然留不了,就好好的送走吧!”秦王怅然若失,暗道。

秦王一边翻阅着荀子亲手制成的学说竹简,一边叹道:“先生之言,字字千金,您能够把毕生的所学,留于秦国,寡人心中感激之至。古有‘道德经’、‘孙子兵法’,秦有‘商君书’,都是有名有姓的高论。寡人请问先生,先生之学说,可起大名否?”

“未曾起大名。”

“那,先生留在秦国的学说竹简,可否亲起一大名?”

“嗯,既然这份竹简,是要留于秦国,那敢请秦王,亲自赐予一大名,可好?!”

“也好。既然先生有此一请,寡人就愧领,当仁不让了。”

“秦王,请。”

“先生之言,继孔孟学说之往,开礼义治国之来,又兼容并蓄,囊括法家等流派的精华所在,可谓古今学说主张之集大成者!故,寡人斗胆,厚颜赐名——礼法治国!先生以为如何?”

“妙!秦王赐名——大妙也。‘礼法治国’,既有‘礼义’,又兼顾‘法家’,实为我——学说主张之总概也。荀况谢秦王赐名!”

“先生谬赞了,寡人愧领。既然先生认可,那就定了,先生所留秦国的这部典籍,就叫‘礼法治国’!”秦王对于像荀子这样的大师,能够认可他所赐之名,心中颇为激动,于是在感慨之余,接着对荀子说道:

“既然先生执意要离开秦国,那寡人愿献上四千金之数,‘礼法治国’,一字千金,聊表寡人对先生不辞辛劳,远道入秦,于寡人授业解惑的感谢和敬意!”

“秦王太过客气了,这四千金之数,实在是数额太过庞大,我这里受之有愧啊!”荀子被秦王的大度给整懵圈了。要知道,这四千金之数,在战国时代,相当于巨款了(秦制,一金为一溢,一溢大约有1.25斤,千金便是千溢黄金,也就是黄金312.5公斤。按现在的黄金市价来算,一金接近人民币10万元)。

“先生不必过谦,这四千金之数,寡人自有道理。来人,拿笔来!”

荀子不知道这赠予千金,和眼下秦王吩咐的事情,有什么实在的联系。于是大学者,也像个孩童般瞪大了眼睛,看着秦王的操作。

等到内官侍从拿来文房两宝之后(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纸,所以镇纸也没有),秦王示意和他手里的学说目录一起,放到荀子的长案之上,然后方才笑着说道:“先生请,‘礼法治国’四字,寡人亲起,算是为先生起势了,现在有请先生亲笔撰写,正应了一字千金,四字四千金,方得圆满。先生——请。”

“秦王所言,自是字字千金。若再推辞,就显得下道了。徒儿,来,为为师研墨。”荀子跪立起身,蘸上墨汁,甩开臂膀,开始酝势。

“秦王在上,我,这就献丑了。”荀子即便再高傲,也要给金主薄面。

秦王特地起身,郑重拱手行礼,说道:“先生,请。”

在荀子大师的肆意挥洒下,“礼法治国”四字,成。

秦王拿到竹简之后,仔细端详好一会,方才放到王案之上。

“好!好!好!”秦王对荀子所题四字盖棺定论。

“惭愧。”荀子居然脸红了。

距离太远,秦王没看到。

秦王接续道:“临别之际,寡人另赠随身令牌一枚,但愿吾能秉先王之志,有承天运,一统纷乱之时!届时,寡人将厚颜再请先生入秦,先生若不吝赐教,这枚令牌,将可以让先生一路畅行无阻。先生只需要亮此令牌,就能马上得到,秦国无论职务高低贵贱之上下官吏的礼遇 。”

秦昭王说完之后,示意殿前执勤小吏送上四千金,并亲自奉上贴身令牌。

荀子也不再矫情,毕竟战国游没有盘资也很难做到,豁达一笑回礼秦王,后就接受了馈赠。

... ...

看着一代儒家大师,离开王宫的萧瑟身形渐行渐远,秦王冥冥中觉得一直以来求贤若渴的自己,甚至是秦国失去了重宝一般,尽管这是一个被自己,也是被当下形势弃之不用的重宝 !

可就算是束之高阁,就算是黄沙掩身,宝贝就是宝贝,并不曾折损丝毫,他金子般可贵的实质只会历久弥坚。

秦王再次面对着荀子的方向,深深一拜,直到荀子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视线之中方才起身。

而这一拜,不仅仅代表着秦国敬贤爱才的一贯风范,更加是秦昭王嬴稷自己心里面、对于荀子之儒家学说理论的深深拜服!其实,以秦昭王睿智明悟之七窍玲珑心,何尝不知“礼法治国”对于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只是,秦国自从罢免魏冉,张禄领政之后,其国策大政已经转到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上来,就是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已经筹备的七七八八了,对韩国,乃至赵魏开战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所以他心中虽然遗憾,但是目前“礼法治国”施行于国政的时机,还远远没有到来,也是时局使然,人力所不能抗也。

好在荀子愿意把他的学说典籍留于秦国,秦王想,或者是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后继之君身上,希望他们哪一个能够有机会,实行“礼法治国”的大策了!

就这样,荀子满怀希望,抱着能够践行儒家“礼法治国”的理想来到秦国,可是如此乱世,哪里又能找到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乐土呢?!处于权利之上的统治阶级,又怎么会把心思真正的用在百姓身上!其实,荀子一开始的到来,离开业已注定!

荀子在离开秦国之后,顺道去了一趟赵国,回归了阔别几十载的母国游历了一番。期间,他曾与楚国封臣临武君,议兵于赵惠文王的后继之君赵孝成王驾前,提出了“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万民”,“善于用兵的人,往往都是善于善待和团结老百姓的人”的观点。可惜,赵王依然没有启用荀子,他的学说又一次被束之高阁。

不过这次议兵的经历,让荀子与楚国临武君熟识。在荀子回赵国的几年之后,楚春申君在楚国执政,临武君就把荀子推荐给了春申君。这个时候的荀子,也不嫌官小了,于是就去了楚国,做了一名兰陵县令,最后在楚国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