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沙土窝 > 第172章 县里视察(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2章 172.县里视察(二)

韩永昌又介绍了养殖业,还有粮食收入。

听介绍他们的粮食产量相当高,比全县平均亩产要高一倍。

这就有点吓人了!

前面说得养殖也好,运输也好,其实都不是领导重视的焦点。

唯独这个粮食收成是所有领导关注的重中之重。

目前,全国最缺乏的就是粮食,粮食产量是每个领导都操心的大事。

当听到小码头大队粮食产量比全县平均亩产高一倍后,几个干部都惊呆了。

老刘一把抓住韩述苦的手,急忙问道:“小韩,粮食产量可不敢再搞浮夸了,必须要实事求是!”

韩述苦也正色说道:“领导放心,俺们大队还不至于靠鼓吹粮食产量来讨好领导!”

然后他就介绍说,是因为他们种子不一样,是自己培育的品种。

他们还到地区化工厂购买氨水施肥,还保证庄稼及时得到浇灌,三管齐下,才能高产。

刘书j扭头和老董还有老翟商量,能不能把小码头大队粮食生产在全县推广下去。

翟新民摇了摇头,说道:“刘书j,目前各大队的条件还不足以推广这种生产模式。”

不等众人再问原因,翟新民就说出来原因。

他说,种子倒是可以让小码头大队提供,也有一些耕地能做到河水或者井水浇灌。

但化肥目前还是没办法购买的,只能用土粪当底肥,这个效果远没有韩述苦所说的氨水肥力强。

另外还有病虫害防治,韩述苦也讲了到地区化工厂购买农药进行庄稼病虫害防治。

众人一听,就知道了困难所在。

种子问题,要是小码头大队火力全开,两三年就能为全县提供高品质的种子。

灌溉问题,一部分耕地做不到全方位灌溉,可全县能利用的河水以及井水浇灌,也有三分之一面积。

化肥和农药就没有办法解决了。

目前国家主要是攻克碳酸氢铵生产,现在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

韩述苦购买氨水只是权宜之计,人家也有这个面子。

要是其他人去大量购买氨水,那可不中。

农药在当下还不是社员们习惯使用的事物,并且化工厂也没有规模化生产。

刘书j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着执着的追求。

一众人商量后,决定把小码头大队粮食生产像全县推广,做不到面面俱全,但总好过啥都不做吧?

韩述苦从这也看出来刘书j还是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的,也比较务实。

当下年景,再没有比提高粮食产量更重要的事情了。

然后刘书j又看向六头奶牛,问道:“这些奶牛能保证社员每天喝上牛奶吗?”

刘兰英刚想回答,韩永昌这老小子又抢答了,“现在有三头奶牛下奶,产奶正是高峰期,一头奶牛每天能产牛奶多少来着?”

韩永昌说不下去了,就他那榆木脑袋,哪能记住不熟悉行业的知识,还非得抢答,答不下去了吧?

韩述苦心里幸灾乐祸着,看到韩永昌吃瘪,他就兴奋,是不是心里有点变态?

韩述苦乐归乐,不能冷场啊,毕竟都是代表小码头大队的脸面的。

况且他也不是嫉妒几个大队干部,实话实说,韩述苦还不至于和几个土包子去县领导跟前争宠。

这年轻人完全是用一种俯视的心态看待问题的。

韩述苦直接把汇报对象转移过去,“刘书j,这个问题让我们的刘兰英主任回答吧,她负责奶牛养殖以及分配牛奶。”

刘书j笑着说:“那请刘兰英同志为我们解惑一下,好不好?”

刘兰英感激地看了一下韩述苦,轻咳一声,声音洪亮说道:“各位领导,我们大队现在已经有三头奶牛产奶,因为有一头奶牛是第一年下奶,还达不到丰奶期,三头奶牛每天平均产奶一百二十斤上下。

我们咨询过城里大医院的专家,成年人每天喝三两牛奶最适宜,过多会造成肠胃不适。”

“所以我们大队一天只需要五十斤牛奶就可以了。余下七十斤每天都会送到城里销售,能为大队创收二十块钱。

三头奶牛产奶期大约是三百天,能售卖一万八千块钱。

当然了,这是估算的价值,具体情况还要等奶牛不产奶后才能得到准确数字。”

刘书j听过刘兰英的汇报,又是是大吃一惊。

这三头看着貌不惊人的花奶牛,一年也能创收一万八千块钱,这还是刘兰英朝低了说的。

一年收入两万块钱也是有可能的,这还是保证了全村社员的每天喝牛奶供应量,这个大队真豪横啊!

刘书j笑着说:“刘主任,你看每天都往城里送七十斤牛奶,能不能给县大楼里送二三十斤牛奶?”

刘兰英看到韩述苦点了头,忙回答:“当然可以了,只要县大楼里的领导们不嫌弃俺送去的牛奶脏,俺大队保证县大楼里领导们的每天牛奶供应。”

老董忙说:“我们咋会觉得牛奶脏呢,刚才也听到你们的介绍,小韩大队长对卫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我看比正规奶牛养殖场都不会差。”

现在奶牛养殖又增加了一个人手,原来是韩述苦他二大大和杜小芳婆婆荆荣艳两人,已经忙不过来了。

不过对于卫生条件,韩述苦还是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经常用石灰水给奶牛养殖场消毒,闲杂人等严禁入内。

众人又来到了人工湖工地,看着这么大的湖面准备建造公园,刘书j也是心疼,问韩述苦为啥不填土造田?

小码头大队有的是沙土,那一望无际的山岗不就是沙土吗?

随行县领导也是点头赞同刘书j的想法,这也是这时代人的普遍想法。

开荒种地,向森林要地,向湖泊要地,向山坡要地,向草原要地,总之一句话,为了多生产粮食。

这个做法对不对?

要看所处的时代才能评论,抛开了时代特色去搞评论,那是耍流氓。

新社会建立后,人口从夏国五十年的5.5亿到夏国五十九年6.7亿。

十年增加1.2亿人口,等于增加了一个鬼子国全部人口,这么庞大的人口怎样养活?

这个时代缺乏良种,水利,化肥这三样增产利器,只能是开荒多种粮食了,实行广种薄收。

这就是先环保还是先发展的路线问题。

比如有一种论调“我们把矿都挖完了,子孙后代吃什么”?

那么活在当下都活不起了,哪来的子孙后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当下的责任那是吃饱穿暖,搞好工业基础,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至于子孙后代怎样生存?

呵呵!

要是他们要靠祖宗庇护才能生存下来,那还要啥后代?

这时代的人都对土地痴迷,看到这一百亩良田被造成人工湖,都觉得这是巨大浪费。

韩述苦能理解领导们的心思,就给县领导普及了养鱼的收入比种植一百亩粮食的收入对比。

并且韩述苦还强调,当每年这一百亩人工湖里出产的二十万斤鲜鱼投放市面上,是不是能增加许多群众的肉食摄入量,与种植一百亩粮食相比,是不是更有价值?

毕竟这时候大规模上市的鲜鱼可是少之又少,红焖地区不临海不临湖的,一个内陆城市从哪得到鲜鱼的?

韩述苦的一番话,也让县领导们陷入了沉思。

是啊!

小码头大队不缺粮食,在确保本村社员们粮食充足供应的情况下,为市面上提供几十万斤鲜鱼,也是为改善群众饮食结构做贡献了。

想通这个道理后,大家也不纠结这一百亩人工湖了,老董笑着说:“小韩大队长,这湖里的鱼将来往城里销售,是不是往县大楼里拐个弯呀?”

韩述苦假做慌张状,急忙说:“董部长,您叫我小韩就行,您一客气我有点招架不住。

至于这鲜鱼,包括各种肉类和蛋类,还有我们的粉条腐竹这些特产,以后肯定是优先供应县大楼里的领导们,不会让大楼里的领导们流汗又饿肚子。”

众人都是哈哈大笑,首次接触韩述苦的县领导们觉得这个少年特有意思,没有像其他几个大队干部那样诚惶诚恐的。

这个少年一直都是风轻云淡的,面对刘书j和董部长也是不亢不卑,挥洒自如,还敢说调皮话呢!

刘光海和董永腾已经见识过这个少年的圆滑了,对他的一番话也没有感到怪异,毕竟号称“卧龙”嘛!

在人工湖驻足一大会儿,众人又上小丢圪垱看果树。

小丢圪垱上坡处已经处理成缓斜坡,小丢圪垱上的道路也修整平坦。

主要是韩思清他们果树小组修建的,为了浇水方便。

现在已经不是牲口身上绑两只桶运水了,而是毛驴车上绑六只水桶,车厢内还固定放八只水桶。

听韩思清的意思,他们正在研究在车厢上固定大浴桶运水,把浴桶加工一个木盖盖严实了运水,这样效率更高。

韩述苦没忍住指点了一下,可以做一个能装到毛驴车上的水箱,上面留进水口,下面留出水口,都能密封堵塞就行。

果树小组几人大为高兴,正央求吴老三鼓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