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在漠北 > 第五十八章 赴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8章 赴京

离开潘家后,马爌率兵直奔京城而去。保安州距离北京已经很近,向东不到三百里即可抵达,对于马爌的这支全部由骑兵和马车组成的队伍来说,这点儿距离简直就在咫尺之间。

早在大队人马从北华刚出发不久,马爌已经安排信使骑快马先行出发,给大明的边关哨卡和赴京沿途的明朝驻军做了通报,告知北华五千兵马押解漠北三部成吉思汗后裔赴京报捷的事情。

之所以要提前通报,是因为进入大明疆界后,五六千人、上万匹战马组成的庞大队伍,沿途吃、住、行都需要官方提供协调协助。在草原上行军时,马匹可以通过放牧解决草料的大头,只需要再补充一点儿精饲料就可以了。但到了关内,就需要全程提供草料了,基本没有了放牧的条件。

还有住的问题,几个旅人可以通过客栈旅馆解决,几千人可就不行了,虽然都携带来军帐等扎营物品,但内地不比塞外,不是随便选块儿地就可以驻军的,必须要官方的许可才行,或者是依靠官方的驿站,或者是借助沿途驻军的军营解决居住问题。

更主要的是马爌的北华军队算是从大明境外来的,没有官方的通行许可,是不能进入关内的。即便已经提前安排信使进行了通报,但在从大明九边重镇之一的宣府镇入关时,还是被阻在关外耽搁了三天时间,才得以入关。

守关明军这样做也没错,这么的大一支从境外来的骑兵,倘若没弄清楚身份就被放了进来,谁担得起这个责?

好在入关后的路途还是很顺的,从保安至京城的几处驻军驿站都已经得到了消息反馈,还听说皇上知道漠北大捷后龙颜大悦,要求沿途地方做好接待,有了从京城传来的确切消息,一路上地方官员的接待就比较上心了,马爌一行很顺利地抵达了北京城外。

兵部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安排了人在城外迎候,报捷大军暂被安排在了城西十里一处京营驻军的营地内待命,每日耗费的粮草皆由朝廷供给。

马爌在营地内耐心等了两天,朝廷那边却一直没有任何动静,好像已经遗忘了这支报捷军队似的。

到了第三天,马爌有些耐不住了,这次进京执行是马爌穿越以来第一次来到古代的北京,好奇心还是很强的。他就想先行进京逛逛,顺道去看看被朝廷接到京城的三哥马炯一家,然后再去五军都督府打探一下情况。

拿定主意后,马爌先着人提前进城给哥哥稍了信。第二天一大早。马爌爱拍高贞的大儿子高强在营中管带兵马,自己则和族兄马国光一起带了几个家丁入城去探望去了。

原辽东开原参将高贞是北华的元老之一,现为北华都司佥事,北华副将之一。他的两个儿子之中,老大高强继承家业走的是军伍之途,老二高健则走了科举之路。

高健早些年已经过了童子试中了秀才,是开原为数不多的几位秀才之一,前两年从北华回原籍备考去了。

老大高强则留在了北华,这次被安排来跟随马爌进京做个副手历练历练。其实高强今年已经三十一岁了,比马爌要大的多,但没办法,人天生就有差异,不得不暂归马爌这个小老弟管代。

上次随同马爌出征的亲兵队长马二——马国远此次则留在北华,马爌这次带了另外一个族兄马四——马国光出来。

马爌的这两个族兄都是非常精明强干之人,个人身手也都了得,是马林最为倚重的心腹之一。

马爌一行自西直门进入内城,也就是北京城的北城。刚入城不久,马爌的身高很快就引起了街上百姓的围观,寻常人骑着的高头大马在马爌骑来却和骑毛驴的观感差不多,两条腿耷拉到马腹下,显得有点儿滑稽。

按照马炯家的地址一路寻去,北京内城远比马爌想象的要大得多。马爌一行是从西直门进城的,从西直门到马炯家所在的国子监大街,几乎是要穿越整个京师内城。

在马爌看来,作为一个古代城市,内城规划得还算不错,坊、牌、铺布局合理,街道宽阔,通行顺畅。

马炯的家在崇教坊,距离他读书的国子监不远,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马爌一行行至附近时,看到周边环境愈发清雅,街道规划也愈加有序,沿途两侧皆是浓密的槐荫夹道,大街的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的牌楼都绘满了彩绘,显得富丽堂皇。

在马爌看来这一带的环境还是非常好的,算是内城的好地段了,住在这里的基本上非富即贵,至少也得是大户人家,一般百姓是买不起这里房子的,看来朝廷至少在三哥家的居住安排上还算没有太糊弄马家。

行书至此就把明末时期的北京城的整体布局简单介绍一下:

北京的内城为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约四十五里左右,共设九门,东西宽约十三里多,南北长将近十一里,总面积约合现代35.57平方公里。正南方向的城墙上设三个城门,中间的为正阳门(即现在的前门),左为崇文门,右为宣武门;东城墙则设有两个城门门,南边的为朝阳门,北边的为东直门;西城墙亦设两门,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城墙也同样是设两个城门,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在内城之内则为皇城,周长十八里左右,南北长五里半,东西宽五里,面积6.87平方公里。皇城的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中部是为太掖池。皇城设有六门,正南方向为大明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

大明门东侧为长安左门,西侧则为长安右门。至清代时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位于皇城东半部的宫城,即为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面积0.72平方公里,为南北向偏长方形。

宫城共设置有八门,其中南边五门,即承天门(清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

宫城的东门称做东华门,西门则为西华门,北门则曰玄武门(清代改称神武门)。

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

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称皇极殿,清代改为太和殿)、华盖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中极殿,清代改为中和殿)、谨身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建极殿,清改为保和殿)。后三殿则为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称做御河(清称筒子河)。

明代的北京除北边的宫城、皇城、内城外,在嘉靖时期又新筑了“重城”,因重城在内城之南,故又称之为外城,或者称南城更为恰当些。

正因为有了南城的存在,原来的北京老城被称为了内城,这也是北京内城的来历。其实严格来说,内城和外城被称作北城、南城要更为贴合实际些。

北京内城和外城呈“凸”字形排列,其中外城的东西方向要宽于内城,南北方向则小于内城。在内城和外城的结合处,抱内城南部的东西角楼,共设有七门,正南为永定门,永定门左侧为左安门,右侧为右安门。东曰广渠门,广渠门的左侧是东便门,西曰广宁门(清称广安),广宁门右侧是西便门。

整个外城(南城)东西长约十六里,南北宽六里多,面积24.49平方公里。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公里,这就是明末时期北京城的规模和形制,这一规模和形制一直维持到清末时期,而北京的城墙则一直到建国后才被拆除,如今已不可见。

马爌一行边走边看,大家都是第一次进京,一路上瞧着京城的各种事物,兴致勃勃的倒也不觉得疲惫。

几人也没走多快,但不觉间却已经到了,马炯昨天就已得知马爌等要过来的消息,提前在国子监告了假专程在家等候四弟。

哥俩自万历四十六年一别到今天已经五年没见面了,马家兄弟五人之中,就数马爌和四哥最亲。大哥二哥因年岁上比马爌大得太多,且离家离得早,马爌和他们两个都不很亲近。老五马飙因为是郑姨娘所生,不是一个妈自然也要隔阂了一点儿,唯有这个三哥,虽然在年龄上依然比马爌大了整整一旬,却是马爌最亲近的一个哥哥,直到马爌随同母亲妹妹赴开原投奔父亲前,马爌前十五年的人生一直都有这个三哥作伴。

一别多年,兄弟俩甫一见面,自然是百感交集,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马炯惊讶地说:“老四你又长高了这么多?离家时你已经够高了,没想到几年不见长成这样了,可不能再高了,再高谁家还敢把姑娘嫁给你!看着都吓人。”

这话也就马炯这样的至亲才能说,要不实在太伤人了,由此亦可见明朝崇尚文弱的风气之浓。

马爌看向马炯,见他脸上已经依稀浮现出了些许岁月的沧桑,印象中那个英俊儒雅的少年三哥已经渐行渐远,岁月无情!同样属兔的三哥今年都已经三十二周岁了。

马爌笑答:“我也不想长这么高啊!可他要长谁有什么办法?正如三哥所言,长这么高吓人,已经影响兄弟我娶老婆了,你看我今年虚岁都二十一了,还讨不上媳妇,这不都是被这个子给拖累的吗?”

“三哥你也变了,我离家时你还是个英俊少年,这才几年没见,脸上竟平添了这么多沟壑?”

兄弟俩一边说着话,一边进了马炯在北京的这个家。

这是个前后两进的小院子,加上左右厢房有大小共二十间屋子,马炯夫妇有三个孩子,家中还有两个粗使的婆子和两个丫鬟,前院还住了两个打杂兼护院的家丁,还是很宽敞的。

进屋后,马爌去给嫂子问了安,随身的家丁亲兵们亦参拜了三少爷和三少奶奶。马炯指着马国光问道:“这不二叔家的老四嘛?马国光赶忙上前应道:“是的三公子,我是马四。”

“咱们是自家兄弟,可不能见外了,别什么三公子的,记得你小我一岁,就叫我三哥吧,”马炯说道。

“是!三公子,但上下有别,礼不可废。”

他们虽然都姓马,也是一个祖宗的族兄,但到底血缘已经远了,且和马炯又不太熟,马四不敢托大,依然恭敬地回道。

礼毕,马爌和三哥说话,其余几人被粗使婆子带到其他房间喝茶歇息。

当晚马爌等几人就在马炯处歇了一夜。

按照地方兵马进京的程序,马爌需要先到本军所属的五军都督府去报备。

第二天一大早,马爌就带着几人一起去五军都督府,谁知连去了几处都督府,都没查到北华都司的编制,后来一个小吏提醒到,你们这样乱找也不是办法,不如先去兵部查查你们确切隶属于哪个都督府再说。马爌一听有理,几人转身去了兵部,哪知兵部也没查到北华都司的档案。

从兵部出来后马爌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明朝的都督府分为左、中、右、前、后共五个,各有辖区,每个都司卫所,都由相应的都督府管辖。

但北华都司纯粹是朝廷为安抚北华特设的,根本就还没有正式纳入大明的官僚系统,除了给北华颁过的圣旨册封等有留档外,其他就是一笔糊涂账,根本就没有给北华都司建档,所以才会出现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都不清楚的怪事儿。

想明白了此的节马爌也不再找了,安排一人回三哥家里打了个招呼后,就带着其余几人回了城外的军营。

果然不出马爌所料,事实的确就是北华都司根本就没在兵部造册留档。

兵部尚书李春烨得知情况后不敢怠慢,立即向内阁做了禀报,询问要不要给北华都司造册建档的事情,内阁当值的几人看到兵部的折子后不敢擅专。

其实当时册封北华是当朝议定的,所有程序都齐备,严格来说还真就是实封,并不是糊弄。但因为北华都司在大明境外,且朝廷也不用向北华提供钱粮,所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才没有把北华正式列入大明的实际编制,有点儿对待外藩或者土司的意味。

天启皇帝对北华的这次报捷献俘非常看重,前几天还说过这是可以太庙祭告祖宗的大功,近些年大明对外用兵连战连败,军民士气低落,想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这次胜利。

漠北是蒙古人起家的老巢,虽然现在没落了,不如漠南诸部强大,且和大明之间还隔着漠南蒙古,并不对大明造成实际威胁。但漠北毕竟是蒙古老巢。是历史上汉人封狼居胥、燕然勒石的地方,记载着汉人曾经的的荣光。能够拓土漠北,依然是皇明的荣耀。假如这次拓土漠北是朝廷军队自己取得的,甚至可以算是大明开国以来对外战争的最大胜利了。

蒙古自太祖铁木真立国后,席卷天下,并吞八荒,进而入主中原,致使神州陆沉近百年。后又为患大明两百多年,一直是大明的腹心之患。今得北华一举铲除,无论如何宣传都不为过。

接到北华兵马已经抵京和兵部的上奏后,在内阁首辅叶向高的带领下,内阁在京的八人一起进宫面圣。

外朝武英殿内,听完内阁的奏报,得知北华的兵马已经到京,天启皇帝非常高兴!下令把北华都司的所有手续都给办了,临了,天启还感慨地说道:“北华都司这样的强军,打灯笼还找不着呢,难道朕还要把他们推出去不要不成?对北华军队决不能按照藩属军或土司军署理。”并下旨兵部立即给北华都司造册存档。

同时令户部和礼部尽快拿出章程,该怎么给这次大捷和献俘营造气氛?该怎么处置这一千多蒙古贵胄?又该怎么封赏北华。

“朕准备就此事祭告太庙,并检阅北华军队,朕想看看那支仅凭一万多人;就轻轻松松地让势力庞大的漠北三汗束手就擒的军队到底是什么样子?”天启高兴地说道。

又令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英国公张惟贤代表皇帝前往城外的北华军营劳军,并让英国公回来是把马爌带上,朕要先见见他。内阁的几个大佬倒没有反对,一致同意了皇帝的意思。这几年来败仗实在太多了!的确需要一场胜利提振一下军民士气。

有了皇上和内阁的首肯,对待这次劳军,朝廷很是舍得,就连一向小气的户部,一边心疼得咬牙切齿!一边还是拨付了一万两银子的劳军费,另还有两百头猪,五百只羊。

英国公张惟贤从在京的神策卫中挑了一千护军,又着人找了几个戏班子,安排了人手驱赶着猪羊,另有大车拉了其他劳军物资,一路上吹吹打打前往城西的北华军营而来,沿途吸引了大量村妇闲汉们围观、跟随,一时间场面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