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在漠北 > 第八十章 北冰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0章 北冰洋

马爌看了看父亲和刘源都没有反驳的意思,就继续说道:“看现在这个样子,漠南蒙古在林丹手中撑不了几年必会被建奴所灭,到那时咱们再出兵漠南,以帮助蒙古人抵御建奴的名义出兵,在道义上更能得到蒙古人的支持。”

“若是现在就此趁机灭了漠南,不但在道义招人非议,收不了漠南蒙古人的心,还过早地暴露了实力,今后和朝廷还怎么相处?倘若朝廷一道圣旨裁撤了北华都司,招咱们这些人都回京任职,咱们这些人又该如何应对,是抗旨不归?还是乖乖地交权回京任人宰割?”

“假若咱们选择抗旨,北华百姓的人心恐怕就散了,现在大义还在朝廷,名义上咱们所有人都是大明的子民。并且会被朝廷猜忌的毕竟只有马家和刘大人,其他的诸多将领们回明后甚至会得到朝廷的赏赐,倒霉的只有马家、刘大人和在北华刚刚过上安生日子的百姓而已!”

马爌最后的几句话深深触动了刘源,以他皇宫大内的经历,他心里很清楚马爌所说的事情大概率会发生。并且到时倒霉的一定有自己,马家可能都还另说,而自己作为皇帝的家奴,皇家的监军,目睹北华经营了这么大的势力而不把实情和详情告知朝廷,这就是万死之罪!并且自己还是北华最核心的人物,单单只是这居心就是万死之罪。

就算皇帝不治自己的罪,只是把自己圈禁起来养着,都是要命的事情,自己这几年在北华的日子多滋润啊!就算在皇宫里做到最高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也没在北华自由自在来得快活,再高级的太监在宫里也还是奴才,主子们一句话就可以杖毙了。

马爌的一席话彻底点醒了马林和刘源,他们二人直到此时才真正明白,北华发展到现在,对于马林和刘源来说,已经成了骑虎难下的态势,就算他们俩想做个忠臣也很难得再到朝廷的信任了。

只要朝廷知道了此时北华的真正实力,就绝对会引起猜忌。想要不被猜忌,就只能放弃眼前的一切听从朝廷的安排,但放弃自己千辛万苦打造的一切,又是很难割舍得下的。

现在朝廷和北华中间还隔了个漠南蒙古,加上距离遥远,彼此来往不便,朝廷还不真正清楚北华的实力,一旦将来北华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引起朝廷的猜忌甚至和朝廷撕破脸是必然的事情,这些将来需要大智慧才能解决。

相通了此节的马林和刘源在第二天的议事会议上,闭口再不提怎么趁机剿除林丹的事情。不但不提,反而口风大变,反过来一再强调建奴势大,眼前漠南蒙古对建奴还是个牵制,北华应该救助林丹,让林丹能够继续支撑下去等等。

有了老大和老二的双重背书,北华众将领们自然不会反对,一致同意了救助漠南的事情。

随后的事情就就好办了,刚好林丹的使者就在北华,双方随即开始谈判林丹购买粮食的事情,林丹使者倒也爽快,直接就把林丹交代的底线说了出来。

“现在到处都是粮食紧缺,我们大汗说了,北华只要肯卖粮食,银钱上绝对不能亏了北华的兄弟,就按一石麦子五两银子算,若是北华愿意用汉奴折算粮食的话,就每个汉奴算银子二两半,也就是两个汉奴一石麦子,也不论男女了,就一口价。保证其中没有一个是老弱病残。”

蒙古使者倒是说了一句实在话,因为老弱病残早就死光了。平心而论,这个价格非常公道了,就算是在这个饥荒年景也算是很公道的价格。

漠南蒙古诸部原本想要购买一百万石粮食,只是这个数字实在太大,北华也拿不出那么多。

近几年北华的人口增长很快,差不多有一百六十万人了,其中以农耕为主的汉、女真以及达斡尔等定居民族共约七十多万。而以游牧为生的各民族却高达九十余万人。

虽然游牧蒙古人的粮食需要很小,但那么多脱产士兵和各级行政官员都需要粮食供应,并且这次还要和林丹交换回几十万汉奴,这批人的粮食也要提前备足。

除了这些外,按照北华的惯例,还要留足一年的储备粮。在粮食问题上北华从不敢托大,毕竟漠北的气候太过恶劣,可能夏季的一次超级寒潮就能导致当年的粮食绝收。不得不防着这种情况。

林丹现在掌控下的总人口不包括汉奴共有五十多万蒙古人,其中自己从察哈尔故地带来的有二十多万。

原本林丹直属的左翼三万户发展到前几年已经有四十多万人了,但因为这次西征,导致大量留守的人口被后金吞并,只剩带出来的这二十多万人。

右翼三万户顶峰时大约有五十万人,但因为这次林丹的吞并行为,有将近一半的右翼蒙古人跟随他们的台吉逃亡了,或是投降了后金,留下来归顺林丹的还不到三十万人,现在林丹可以掌控左右翼合计大约只有五十万人出头。

当然,这个数字是指蒙古人的数量,除蒙古人之外,左右翼蒙古历年掳掠的汉人差不多也有五十来万,但近年因为旱灾和战乱,损失了很多,如今只剩下三十来万。

林丹的想法是把三十万汉奴全部打包卖给北华,按俩人一石粮食计算,可以换回十五万石粮食。然后再用银子购买八十五万石,共一百万粮食。

五十万漠南蒙古人每人折合两石粮食。小麦的比重较小,一石小麦估计也就一百五十斤左右,两石合计三百市斤左右,供五十万蒙古人支撑一年是没问题的。

奈何计划赶不上变化,北华并没有那么多粮食出售,最后经过讨价还价,北华答应出售给漠南蒙古五十万石麦子,最后按照三个汉奴一石粮食,三十万汉奴折合十万石,剩下的四十万石则需要现银支付。也就是两百万两银子。

林丹虽然先前嘴上说各部台吉那颜们手头不宽裕,但实际上漠南蒙古各部都不缺银子,几百年来他们从汉地掳掠的金银财宝虽然大多又通过互市的方式返回了大明,但留下来的还是不少,两百万虽然数目不小,但林丹和各部台吉那颜们很轻松地就拿了出来。

敲定完细节后,林丹的使者不敢耽搁,立即带着随从急匆匆赶回漠南筹备银子和汉奴前来交易。

之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实在耽搁不起,如今各部落每天都有人俄死,至于汉奴则饿死的更多,多耽搁一天,就会损失不少汉奴,少了汉奴,就意味着需要用更多的银子购买粮食,漠南蒙古虽然不缺银子,但也不想糟蹋银子。

崇祯元年初冬时分,前来交易粮食的蒙古人顶风冒雪驱赶着汉奴和来到了北华,不幸的是,路途上一部分汉奴因为身体太过虚弱,倒在路上的差不多有三万人,抵达轩辕城时只剩下了二十七万人左右,这样蒙古人又多付了五万两银子才凑够五十万石粮食钱。

看着汉奴的凄惨情形,马爌心里很难受,虽然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民族意识,但马爌作为穿越者,是有了清晰现代民族意识的人,他知道汉人就是后世的汉族,是自己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最亲近的血脉和文化同胞,看到自己同胞这样的凄惨样,心里难受得滴血!

这次交易来的汉奴来的时间也不是个好季节,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时节,因为此次交易时间仓促,北华方面准备得很不足,房子什么的都没来得及准备。

而且这次交易过来的汉奴数量还特别庞大,是包括历次汉人移民和赎买汉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不光人数多,也是身体状况最糟的一批移民,他们在漠南蒙古人那里已经经历了几年的饥荒年景,身体被摧残得非常虚弱。能够抵达北华的还算是其中身体最好的,那些身体稍微差些的,早就被严酷的生存条件给淘汰掉了。

这批汉奴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安排和救治,还会有更多的人死在这个冬季。但一下子安置好近三十万人,也实在超出了轩辕城的能力。最后经过北华总督府的强制命令,所有居住在轩辕城和附近的天助城、神佑城、北城、南城的家庭,以及居住在轩辕城附近村镇的定居民家庭,每户必须至少管待一名汉奴至明年夏初,除特别困难的家庭外,所有人不得例外。

作为表率,马家带头首先领养了三十名身体特别虚弱汉奴到马家调养。这才算是解决了这次汉奴风波。

随着这批汉奴的到来,崇祯元年,北华人口第一次突破了两百万。

在崇祯元年,先是察哈尔蒙古的三个鄂托克共十余万人北上投靠了北华,加上这次近三十万汉奴的到来,使得崇祯元年成为北华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一年。

并且因为这批汉奴的到来,使得北华的汉人比例第一次接近了总人口的一半,两百万的北华总人口中,汉人将近有九十万左右,是近年来比例最高的时候。

这批汉奴的到来,对北华人口结构来说好比是一场及时雨,近年来随着北华的快速扩张,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的快速扩充,汉人占比越来越低。

至这批汉奴到来之前,北华人口中的汉人占比已经低到了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儿。这个比例是危险的,虽然不至于立即影响到北华统治结构的变化,但对北华同化政策的推行是相当不利的。

汉人人口少,居住又相对集中在少数城镇和定居点之中,相对于北华辽阔无垠的土地,这么少的汉人人口,其辐射能力和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

尽快增加汉人数量,提高汉人比例对于北华来说,依然是个比较紧迫的问题。

如今北华法理上的领土范围,按后世地图计算,包括几乎整个西伯利亚(除西西伯利亚平原的约两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几乎整个外蒙古,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北部等地区,总面积达一千两百多万平方公里。

当然,凭借此时的交通和通讯能力,北华几乎不可能对名下领土进行实际控制。别说实控了,绝大部分地区压根就没有人去过,比如远东的勘察加,楚科奇半岛,靠近北冰洋的极北地区等等。

近几年北华虽然组织了多支探险队沿叶尼塞河、勒拿河顺流而下,直至北冰洋进行一带进行考察,并试图沿北冰洋的海岸线东航绕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太平洋,然后再从黑龙江入海口逆流而上,最终返回北华,并在沿途设置界碑。

在马爌的记忆中,好像是在1638年,丹麦人“维塔斯.白令”代表沙俄政府,第一次绕过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狭窄的海峡,进入了太平洋。自此,在法理上沙俄拥有了整个西伯利亚的主权,该海峡的名字也被命名为“白令海峡”。

今年是崇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8年,马爌想赶在维塔斯白令的前面,完成这一行动。当然,随着马爌的出现,历史已经被部分改写,也有可能不会出现维塔斯.白令的远航了。

可惜在北华的人口结构中,实在很难找出靠谱的航海人员,汉人也从不以善于航海和冒险为长。所以北华官方组织的几次探险和远航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北华实在缺乏航海人员,在几次远征探险中,主要人员都是以前几年在和沙俄争夺西伯利亚的战争中,自愿留在北华的沙俄俘虏组成。

这批人虽然是俘虏出身,但几年时间下来,已经完全融入了北华,并且汉化速度比游牧民族出身的其他民族要快得多,很多成年人都已能说流利的汉语了。

其中行程最远的一次,勉强沿北冰洋海岸,向东航行至位于东西伯利亚北部的科雷马河入海口而返。

但这次远行的损失也可谓惨重,出发时的三百多人,最终返回轩辕城的,只剩下五十多人。其中的汉人,更是只剩下可怜的十余人。

几次探险的最大收获是真正扩大了北华人的视野,使得北华——特别是北华的汉人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世界之大。

另一个收获当然是在北冰洋的岸边,第一次有了大明帝国宣誓主权的领土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