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在漠北 > 第九十四章 勤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4章 勤王

由于盘古大区的治所——盘古城太靠近边境,马爌到任后,出于对俄战争的需要,把盘古大区的治所——暨首府做了调整。

北华盘古城位于叶尼塞河干流和安加拉河的交汇处,主城坐落在叶尼塞河的干流东岸。大体位置在今俄罗斯叶尼塞斯克的东南方向。

盘古城的纬度很高,大约在北纬58度以北,远比漠北轩辕城的纬度还要高得多。

但由于北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已经可以影响到盘古地区,所以这里虽然纬度很高,气温却要比漠北地区稍温暖一些,降水也更加丰富。这里风景宜人,有着北国之壮美,不过毕竟纬度过高,冬季严酷而漫长,对于出自温暖地带的汉人来说,却说不上有多宜居。

马爌之所以来盘古接替老将余化龙,就是因为沙俄撕毁了进而北华的划界协定,企图收回叶尼塞河以东地区,导致这里陷入了战火之中。盘古城就紧邻叶尼塞河,而叶尼塞河对岸就是俄国领土,对于战时而言很不安全。

特别是到了冬季河流冻结后,原本的叶尼塞河天堑变成了坦荡的通途,敌人可以随时踏冰过来。

马爌抵达盘古城之后,第一时间就觉得自己当初仅凭脑海里的地图印象选的这个地址太靠近边境了,并且地理位置也过于靠北,既不利于未来的发展,也不适合作为一个大区的首府所在。

对于城市选址来说,这地方实在不是个好选择,当初自己只是凭借脑海中的地图印象,告诉余化龙将军选址于此,如今看来并不合适。或许等将来叶尼塞河不再是边界界河时,盘古城才会是个好地方。

为了应对战事需要,马爌只得把盘古大区的首府从盘古城迁到了东南方向的玄武城。

玄武城远离边境的叶尼塞河,地处森林草原深处,其位置就在今俄罗斯的“坎斯克”附近。这里的自然景观和轩辕城很相似,属于森林草原地貌,在波状起伏的地平线上,墨绿色的亚寒带针叶林和肥美的草原交错分布着,和大明内地温带、亚热带地区的浅绿色调截然不同。

这里的主要居民是六年前从漠北地区迁来的咯尔喀蒙古人,在玄武这个小城内和周边地区,则居住着少量汉人。

除了咯尔喀蒙古人和少量汉人之外,这里原本的土着居民主要是吉尔吉斯人和阿尔泰人,还有哈卡斯人。其中吉尔吉斯人就是唐史中的“黠戛斯人”,也即是传说中的汉“李凌”之后。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至少马爌抵达这里后,专门找到一些部落长老询问此事,所问之人皆不知道这个传说。不过那些长老们也没把话说死,他们说吉尔吉斯人有很多部落,可能某个部落就是李凌之后也有可能。吉尔吉斯人如今很分散,一部分向南迁徙到中亚去了,说不定中亚的某个吉尔吉斯部落会知道这件事情。

但就马爌所知,至少这里吉尔吉斯人是不知道有关于李凌的传说的。

至于另一土着——阿尔泰人,他们应该是突厥和蒙古的混合民族,但说一种蒙古方言,和咯尔喀蒙古语能够互通。但大多数阿尔泰人也兼通一种甚至几种突厥方言。

哈卡斯人,又称叶尼塞鞑靼人,哈卡斯人虽然人数不多,语言却很混杂,讲好几种突厥语方言,有些彼此间甚至不能互通。

就马爌的个人观察看来,这些分布在西部的鞑靼——突厥人虽然依然属于纯粹的黄种人,也即学术意义上的蒙古人种。但他们和分布在亚洲东部的蒙古——通古斯人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

以上几个民族虽然都具有典型的高纬度蒙古人种特征,或者说是寒带特征,如鼻翼狭窄,鼻腔较长,方头大脸,身材粗壮等特征。但西部土着们的鼻翼更窄,鼻根更高,额头也更宽阔。最明显的特征还有这里土着民族的体毛非常明显地比东部的蒙古——通古斯人要茂盛得多。

通俗一点儿讲,他们比东部的蒙古、通古斯人脸型更周正,面相也更清秀一些,但身材粗壮度不及东部通古斯——女真人和布里亚特蒙古人。

随着马爌把盘古大区的治所——也就是首府迁到了玄武城,这里的汉人数量突然增加了好多倍,其中主要是军人和军人眷属。也正是在这里,苏月珍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哥哥猛哥帖木尔。

原来在过去,由于马爌长期四处奔波,导致和两个妻子长时期处于两地分居状态,两个老婆的意见都很大,几个孩子的意见更大。

所以一年多前马爌上任盘古时,就特意携带了家眷同行。

如今马爌已经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大女儿生于天启二年腊月二十八那天(公历公元1623年1月29日),今年已经六岁多了,生母是苏月珍。

大儿子则出生于天启五年六月(公元1625年)乃正妻潘婉婷所出。次子同样是天启五年所生,不过比长子小了四个月,乃十月生日。生母为苏月珍。

最小的女儿生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才刚刚两岁多,亦为正妻潘婉婷所出。

早年间马爌四处奔波之所以不带家眷,主要是因为那时北华草创,除漠北轩辕城等少数几个地方外,其他地方都太过险恶,携带家眷会成为马爌的累赘。

如今经过多年发展,北华各处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至少在被有了携带家眷的的条件,

长话短说,马爌在盘古大区的这一年多时间,虽然勉强守住了防线,但也是左支右拙,异常艰难。

直至1629年瑞典和沙俄因诺夫哥罗德之地的归属展开大战,同年瑞典又占领芬兰湾东岸至拉多加湖一线,意图切断沙俄的如海通道。

是时波兰和立陶宛王国也趁火打劫,对俄国西部的斯莫棱斯克发动进攻。在波兰和瑞典的夹攻之下,沙俄不得不和北华达成停战协议,重新承认双方的划界协定,然后抽调军队西返欧洲。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爌才得以返回轩辕城述职,并恰巧赶上了建奴入寇。

但也正是由于北华在西部地区的艰难处境,才使得已经扩展到五万兵力的北华常备军,除留下一万防守辽阔的东部地区外,剩下的四万人几乎全部都在西部抵御俄罗斯人的反扑和扩张。

留守东部轩辕地区的一万军队防御辽阔的北华东部领土已经是捉襟见肘了,不可能抽出很多人南下京师勤王。

众人商量了两天,最后还是在马爌的一再坚持之下,才决定抽调五千人前去勤王,漠北防御的空虚暂时先征签两万卫所军担任。

这次进京勤王还是由马爌自告奋勇地前往,因为勤王护驾是个露脸的机会,马爌决定要去,自然不会有人和他争这个机会。

从北华十一月初八得到建奴入关的消息,到决定出兵勤王,再到马爌率众星夜兼程横穿南北三千多里蒙古草原赶到明朝的长城关防时,时间已经到了十二月中旬。农历的十二月是为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可想这次行程该有多艰难。

马爌率众是从宣府镇关口进入长城的,之所以选择从宣府入关,是因为这条路马爌曾多次走过,路况比较熟悉,二是马爌的岳母家就在附近的保安。经此大劫难,老婆潘婉婷不放心,一再叮嘱马爌一定要去去娘家看看,最好北归时能把她娘家人都接到北华来。

更主要的是马爌从军报上已经知道建奴此次入关是从东边的喜峰口等处入关,没有波及到西边的宣府镇,这样马爌从宣府镇入关后可以稍稍先喘口气修整一下,顺便多了解情况后再做下一步的决定。

在宣府镇驻扎修整的第二天、马爌就已经得知京畿附近的情况十分危急,后金此次是倾国出动,不管从兵源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京畿附近的明军。虽然理论上后金的正规战兵只有两万多,但同样的,明军中的战兵所占比例也很小,所以不管是战兵,还是辅兵,还是总兵力,京畿附近明军的数量都要少于后金军,质量上更加不可同日而语。

战兵还好,明军在边镇的精锐战兵的素质并不比后金差,可辅兵的素质可就差得太远了!后金乃全民皆兵,人人披甲皆是劲卒,但明军的辅兵基本就是一群饭都吃不饱的饥民,和后金的八旗余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还没过两天,又有袁崇焕下狱,关宁军东返的消息接憧而至。随后就是四万宣大军和七千京营覆灭的消息。

再之后建奴截获张家湾漕粮等等坏消息一个接一个而来,完全打乱了马爌在路上设想的局面和应对措施。

现在建奴在京畿已经有恃无恐,整个大明京畿已经处于不设防状态,四处出击的建奴如蝗虫一般把整个京畿周边搜罗了遍,除开漕粮之外,还掳掠金银财宝无数,并把京畿周边的人口也拣选了个遍,青壮男女几乎被抓捕一空。

大明的整个京畿地区,就只剩个北京城凭借城高墙厚,防御严密,建奴没办法啃下来。

得知这些消息之后,马爌如心头滴血一样难受,作为一个后世之人,一个有起码人道主义、人权观念的人,他能想象这些被抓捕到后金的大明百姓的处境,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人道主义,后金更加不会对汉人俘虏讲什么人权。

如果不加干涉,这些被虏获的大明百姓至少会有一半人会会因饥寒交迫和过度劳累,而死在返回后金老巢的路途上,另一半则会一辈子给建奴做牛做马,大多数人同样也会过早地死于饥寒交迫和过度操劳,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真正活下来并传下后代。

马爌抽空去保安的丈母娘家去看了看,这个身份贵重且英武异常的姑爷的到来,使得原本因建奴入寇而有些惶恐不安的潘家上下,顿时如吃了定心丸一般地平静下来。心道有这样天神一般的姑爷在此,区区建奴何足挂齿!

此次建奴入关,闹得整个北方都人心惶惶!潘母李氏这次也是真怕了。老太太到底是官宦之家出身,算是见过世面的明白人,眼看整个北方的饥荒一年更甚一年,流民到处都是,盗匪也日渐猖獗。自家虽然是高门大户的暂时还不当紧,但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还是早做打算的好。

这么些年下来,两个不成器的儿子连个举人都中不了,李氏也逐渐熄了功名利禄的心思。心道:“自家虽然因为摊了个好女婿使得家道没有中落,靠钱财土地勉强维持住了高门大户的门面。”

“但一个读书人家不能在科举上有进项也不是个长法!如今的大明已经眼看着风雨飘摇,两个儿子看起来也不是个能科举成才的料。再继续住在保安,也就没什么意思了,不如举家迁居北华,在女儿那里还安稳些,儿孙们将来也有个依靠。”

李氏原本就已经有了迁往北华的心思,如今听马爌代潘婉婷转话这么一说,李氏当即就决定回头随马爌举家迁往北华。

潘家要迁往北华去的消息传开后,大部分下人们还是有些不情愿的,毕竟大多数人的亲属故旧都在保安。

并且自从马爌给过几万两银子与潘家后,潘家在保安就过得非常滋润,连带地下人们的日子过得同样光鲜。所以大多数人并不想前往苦寒的漠北去,并且潘家的下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去过北华,并不知道北华的情况。

他们听跟随太太小姐从北华返回来的几个下人讲,北华不但冬季严寒,气候恶劣。且极是蛮荒,就连北华的大老爷们住的房子都只是木头的,城墙也是用原木夹土建造的,极为简陋,到了北华哪能比得上在保安潘府高屋华堂的日子。

潘家下人们不知道的是,如今的北华已经大为不同,曾经的轩辕城经过近十年的大规模改造扩建之后,亦早已不是初创时的样子,虽然跟大明内地的大城没法相比,但肯定比小小的保安城要气派得多。

潘家下人们的抵触情绪倒也不算什么,毕竟只是下人而已,改变不了什么。

到时实在不愿意去可以申请让潘家把他们转卖给其他人家,或者自己掏钱赎身也可。

但相信没有几个人会这么做,毕竟潘家对待下人们还是很好的,至少在保安是出了名的待遇优厚!离开潘家,在这个饥荒遍野的乱世,哪里还能找到世外桃源不成?何况这些个奴籍的下人们,连安身立命的土地都没有,离开潘家怎么养活自己都是个问题。

只是潘家的两房儿子也不愿意离开保安去北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特别是自从得了妹夫送的几万两银子周济之后,日子过得极为滋润,当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舒适窝,两个儿媳更是多次找婆婆倾诉,希望能说动李氏不要迁居北华……

只不过对于这些,马爌已经不得而知了,他已经率队离开了保安,直奔京师而去,只等将来回程时再过来护送潘家一起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