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在漠北 > 第一百零二章 林丹败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2章 林丹败亡

转眼又是两年过去了,时间已经来到了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自三年前西迁以来,虽然在军事上算是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林丹的这一些列吞并行为,却导致了蒙古的大小封建主门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并越发地和林丹离心离德,使他陷入到了孤家寡人的境地,而他统一全蒙古的梦想也显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也正是因为林丹的一系列鲁莽决策和行为,导致原本维持住表面统一的漠南蒙古因此彻底四分五裂。

漠南诸部在林丹汗的打击下要么纷纷东投后金,要么北上投奔了北华。林丹汗虽获得了富庶的右翼三万户之地,但此时的右翼蒙古却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右翼了。

林丹得到的右翼各部不但人员星散,牧民逃亡严重,且由于在和林丹的连续混战中,包括林丹在内的各部兵员减损也极为严重。

至林丹西征结束时,按明史记载:“插(察哈尔)有马约备仅收四万,插众不满五万”。虽然由于马爌的到来,历史已经被部分改变,最终林丹不至于那么惨。但林丹的察哈尔本部和右翼蒙古损失惨重却是无法改变的。

并且由于小冰河时期的连年严寒和干旱,导致林丹所部饥荒严重,虽然在林丹西征的第一年,为了牵制后金,北华给林丹提供了大量粮食援助,但北华的援助可不是天上掉馅饼,那是需要林丹拿出真金白银的。

并且随着局势的演变,林丹也逐渐在北华眼中也逐渐失去了利用价值,到后来北华对林丹援助也几乎断绝。

具有战略眼光的皇太极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决定对林丹发起决战,准备彻底收服整个漠南蒙古。

其实早在头一年四月——1631年,皇太极就已经做好了讨伐林丹的准备,只是由于当时北华对林丹的态度还不明朗,皇太极担心出兵会导致北华和林丹联合,再三权衡之下,皇太极推迟了行动。

至1632年3月,北华放弃林丹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皇太极决定不再耽搁,传令所有已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皆率部来会。

四月初,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阿苏特(漠南阿苏特)等漠南各部台吉汗王们齐会于西拉木伦河畔,所带的总兵力达十万余人。会同后金本部的兵马之后,总兵力达十五万余人,可谓声势震天。

蒙金双方在西拉木伦河畔举行了盛大的会盟和出征仪式。

就在这个时候,两个隶属于镶黄旗的原察哈尔蒙古降人趁夜逃出,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林丹汗。

得到后金大军压境的消息时,林丹正驻跸于宣府边外的坝上草原一带(今张家口市北部康保及沽源县附近),听到后金十五万大军来袭,他知道凭自己现在的实力,根本就不是后金的一合之敌。

于是林丹想都不用想,直接就率众跑路。皇太极哪里肯依,一路穷追不舍四十多天,直至五月下旬陷呼和浩特后,得知林丹已渡过黄河,逃亡到了甘南和青海一带。

鉴于甘青地区路途遥远,且那里干旱贫瘠,地势高俊,基本没啥油水可捞。林丹逃到那里已经属于穷途末路,再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皇太极遂下令停止追剿,就此班师并沿途收拢林丹溃逃时所遗部众。

一代蒙古大汗——全蒙古共主,就此亡命青海,至死再无翻身之日。并且在这次逃亡过程中,林丹部众再一次大量流失,至青海时,余部仅剩数万人,只能窝在贫瘠的青海高原上苟延残喘。

无奈,青海高原实在太过贫瘠,就连林丹这几万人也无法养活,无奈的林丹只得靠劫掠为生。除不断洗劫青海藏人之外,更是连年攻掠明朝边地,仅仅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就五次寇掠明边,崇祯七年,更是连续出击,经月不断。

除了洗劫高原上的藏人和寇掠明朝边境之外,他在政治上也不安分,多次派人潜入北华,联络漠北三汗旧部,并与西藏的藏巴汗、康藏的白利土司月顿多吉等结盟,试图东山再起。

只可惜天不假年,在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秋,林丹因天花死于青海大草滩,就此结束了其满怀抱负却又志大才疏的一生。

整个漠南蒙古之地全归了后金。

崇祯八年二月(公元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领八旗精锐1万余人,再次远征察哈尔残部。

三月,多尔衮在西喇珠尔格俘获了林丹的大福晋娜木钟,并从娜木钟处得知了林丹之子额哲的藏身地。

四月二十日,后金兵渡过黄河,四月二十八日,后金兵趁着大雾包围了额哲营帐,额哲同其母苏泰奉元朝的传国玉玺归降后金。

至此,大蒙古帝国在法理上正式宣告灭亡,共享国429年(公元1206年至1635年)。

皇太极得到传国玉玺之后,被以额哲为首的漠南蒙古尊奉为“博格达车臣汗”,时为大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

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盛京天坛祭告天地“践天子位”,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改女真旧名为满洲,定国号大金为“大清”,并改元“崇德”,正式建立了大清帝国。

只是自从所谓的大清据有漠南蒙古旧地之后,北华和大明之间就相隔了一个大清,两地之间的所有往来就此断绝,想要恢复往来要么和大清和议交好,要么打败它夺回漠南之地。

北华和大明之间的往来断绝,对于大明来说倒不算什么,因为大明自成立那天起,就是一个完全内循环的政治经济体系,并不依赖和外部的互通有无。

但北华不行啊!北华有太多地方需要仰仗母国大明了,别的啥都先不说。首先一个就是人口,北华身处极北虎狼之地,身边强敌环伺,想要快速壮大起来,首先就得有足够的人口。

可人口的增殖仅靠自然繁衍,对于北华来说速度太慢了,北华等不及。所以,北华对于人口的渴求,可以说是多多益善,来这不拒,有多少要多少。除了人口之外,还有诸多工商业上的需求等等。

所以呢,大清这么在大明和北华之间横插一杠,可把北华方面给着急坏了,想要发兵夺回漠南之地吧,北华现有的实力又力有不逮,因为北华绝大多数常备兵力都在西部前线,用来应对沙俄、厄鲁特蒙古、哈萨克等诸多势力,根本就抽不出兵力东返。

而非常备的卫所兵装备又太差,基本上都是冷兵器,和建奴死磕起来,实在是胜算不高。

要知道,自从上次北华勤王的火铳军给了后金一个惨痛的教训后,这几年来,后金亦在大力发展火器,不但从朝鲜掳掠了大量工匠仿制北华火铳,还化大代价从澳门聘请了佛朗机人工匠。

在后金不计成本的努力下,只短短几年时间,后金军队就装备了大量火铳,且性能完全不次于北华火铳。

并且,有了佛朗机人的指导,后金在火器战术和火器运用上,甚至比北华还要领先些。

除了火铳技术追平了北华之外,后金在火炮技术上由于师从佛朗机人的先进技术,火炮技术已经远超北华。

而北华则因为受综合实力的限制,基本上就没开发过重型火炮,北华军队只装备了少量的轻型火炮,完全没有装备过后金那种动辄几千斤的红夷大炮。

所以呢,北华在面对如今的后金——大清军队时,根本就不敢考虑用卫所军当主力。

好在建奴并没有给北华太多自由选择的时间,就在皇太极改元建清的当年六月,皇太极派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统兵10万第三次入关寇掠明朝。

早在两年前,也就是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阿济格跟随皇太极已经第二次入关劫掠过一次了。

在那次入关劫掠时,阿济格与多尔衮、多铎三兄弟一起从龙口关进入关内,大肆洗劫了宣府一代,还攻克了马爌老婆潘婉婷的娘家——保安州,几乎把保安州夷为平地。

事后,已经举家迁居北华的潘母李氏捂住胸口后怕,直言万幸听从了女儿女婿的规劝,离开了保安,否则可就遭了大殃!

六月二十七,阿济格偕同饶余贝勒阿巴泰及扬古利等兵分三路从喜峰口、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县北)等处扣关入明,明巡关御史王肇坤兵败身死,随后清军又接连攻占居庸、昌平北路等地。

七月,清军进入大明的京畿腹地,攻陷昌平之后,又相继攻下良乡(今北京房山)、围攻顺义。

顺义城破时,顺义知县上官荩、游击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等皆身死。清军又乘势攻下定兴、安肃、宝坻、东安、雄县、顺义、容城、文安等诸京畿州县,一时间声震天下。

阿济格统帅的这十万清军如入无人之境,深入明境近千里,连克明十六城,五十六战皆捷,俘获人畜17万之后,方才“奏乐凯归”,从冷口出关返回,并在返回的路上沿途砍木书写“各官免送”四字来羞辱明军。

在上次(1634年),皇太极亲率大军第二次入寇大明时,由于采取了不攻坚城,不深入明境,只攻取边地的村堡小城等以供劫掠,并快进快出,劫掠一番之后很快就返回了。

所以那次明朝的各路勤王大军都没能赶上,北华当然也没能赶上,并且,即便那次北华想勤王,当时也无兵可派。

但这次阿济格的运气显然就没那么好了。

自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后金据有漠南之地,导致北华和大明之间的往来断绝之后,这两年来,北华无时不刻都在想办法夺回漠南蒙古之地,以便恢复和大明之间的来往。

为了夺回漠南之地,北华这两年在西部跟沙俄和厄鲁特都分别做出了利益让步,和两家都签订了和议,才得以从西部抽调回了三万常备大军。

有了这三万常备军作为骨干之后,又从各卫所中征召了五万余人,组建了北华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支军队。

此时,生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的马林已经年满七十岁了,虽然身体依旧硬朗,但已经把北华的大多数事务都交给了儿子马爌,处于半退休状态。

已经三十三岁的马爌则正处于人生之盛年,北华在他的带领下日益蓬勃而上。

此时,北华人口通过大力移民和自身繁衍,已经达到了三百万人,其中汉人约占一半左右。

只是此时汉人这个概念,在北华已经是一笔糊涂账了。

首先,北华并不强调民族这个概念,而是提倡华夏概念,强调北华的所有人都是华夏人。其次,由于各民族间混血严重,特别是大量汉人移民的后代基本上都是混血儿,因为移民而来的汉人多是单身男性,不得不找外族女人做老婆。所以,在北华汉人的新生儿之中,纯血统的汉人反是少数。

目前,北华人口仍然主要分布在漠北的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和贝加尔湖以西至叶尼塞河的西部盘古地区。

这其中,西部地区的气候条件更好,应该人口更多才对,但由于西部之地是各方争夺的地区,北华还没有真正形成巩固拥有,所以,到目前为止,西部人口反而没有气候更恶劣的东部多。当然,这也跟漠北地区是北华的肇始之地有关。

北华的八万大军在马爌亲率下,星夜南下,赶到长城边时,正好堵住了打算从冷口关出关返回沈阳的阿济格大军。

阿济格和马爌也算是老对手了,在后金第一次入关劫掠时,就是阿济格断后,被马爌所率的北华火铳军给狠狠教训了一顿。所以,这次也算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了。

这次是北华的八万大军对阵阿济格的十万大军,从数量上看,阿济格好像占有优势,但实则却是劣势明显。

因为北华的八万大军几乎都是可占之兵,不管是常备军还是临时征召的卫所兵,皆为年富力强的正兵。而阿济格的十万大军之中,真正的披正兵比例却连三分之一都没有,余者皆为辅兵或跟役,甚至还有大量包衣阿哈。

八旗的辅兵、跟役和包衣阿哈们虽然也都可上阵作战,但战斗力却良莠不齐,并且装备很差,几乎都没有着甲,战场防护力也非常弱,一旦战场失利,很容易即可导致惨重伤亡。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八旗内的非披甲正兵一般都不参加正面硬战。

并且,由于八旗制度本质上乃是全民皆兵,所有成丁都要编入八旗,所以很多旗丁年龄非常大,甚至年过六十的都有,五十多岁的更是稀松平常,指望这个年龄的旗丁还有很强的战斗力,显然也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