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开元帝师 > 第155章 金华观画龙祈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入夜,李隆基和李宪并肩立在高耸的花萼相辉楼上,俯视着庭草交翠的兴庆宫。

一轮皓月正从沉香亭的四角攒尖顶上升起,清辉投射在景龙池中。

风拂池面,泛起时隐时现的微澜。

宫墙外,是一座座排列整齐的街坊。家家户户,灯火辉煌。

李宪道:“三郎,去年开始,关中秋旱,今年又是春旱的一年。如果老天再不降雨,只怕开通了黄河漕运,将来也无粮食可运!”

人前,李宪称呼李隆基为陛下,私下里,还是喜欢称他为三郎。

李隆基用深幽的眸光看着李宪,心中浮起一丝杂念。

如果当初登基的是大郎李宪,或者是四郎李范,那么,这些蜩螗国事,都应该是他们要操劳的。

日日登上高楼,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也许就是他这位清闲王爷。

“中原久晴不雨,关内、关外十余州土地龟裂,田禾枯槁。连续两年大旱,长安储食早已告急。朕也心急如焚,亲自到长安幸龙堂祈祷,上天却滴雨不降!”

“您有何打算?”

“朕打算,十月巡幸骊山,素服减膳一月,静思己过,专心为关中祈雨。”

“三郎,您是一国之君,怎可常常素服减膳?损坏龙体,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大唐王朝,又要陷入内乱了!”

“朕别无他法!”

景龙池里的微光,反射在李隆基的脸上,如花影层叠,忽明忽暗,让人捉摸不到他脸上的表情。

李宪深吸一口气,道:“您让我兼任太常卿,那我便以太常卿的名义,请求您下诏,让越国公举行雩祀,解我关中大旱!”

“越国公已到期颐之寿,朕不忍心让他主持如此繁琐的雩祀仪式,只想让他安安静静地在景龙观中颐养天年。”

“龙星常常现于孟夏,现在立夏刚过两候,正是祈雨的最佳时期。等到您十月幸骊山,再素服减膳一月,那时,祈雨就太晚了!”

《春秋》曰,龙见而雩。

商周以来,雩祀是历朝历代礼仪规格最高的祈雨活动。大旱之年,朝廷必率百官,祭祀五方上帝或昊天大帝。

李宪言之有理,如果错过了农耕时间,祈雨又有何意义?

薄云掩映下,那轮皓月正在缓缓西移。兴庆宫中,凉风习习,风月无涯。

二郎李捴和五郎李业已在五王帐中歇下了,只有李范独自在殿内拨弄着琵琶,忽而轻拢慢捻,忽而斜抹复挑。

檐下,只有他们兄弟二人在凭栏低语。

沉默间,《凉州曲》铮铮响起,清脆的琵琶声如银瓶乍破,裂帛清厉,又如疾雨入夜,玉珠坠盘。

李宪信步走进殿内,取了一支长笛,坐到李范身边,笛声徐徐铺展开来,瞬间划破了歌柳繁华的长安之夜。

李隆基走到他们身后,把羯鼓架在牙床上,疾起疾落,为他们击节和音。

兄弟间很久没有合奏一曲。随着鼓声气势充沛、跌宕生姿,他的心,一点点地软化,一点点地随着节奏飞扬起来。

盛唐雄起,卓立千古。这是开元盛世独有的正声雅音。

一曲罢了,李范早已热泪盈眶。

李隆基的双手紧贴在鼓面上,鼓声戛然而止。

“那就请大郎协助完成这场雩祀吧!祭祀流程、道场、斋坛,进献的物品,都由你来负责。越国公散斋两日、致斋一日,穿着祭服来主持祈雨就好。”

“是!”李宪放下长笛,不着痕迹地扫了一眼李范,低头行了个叉手礼。

第二天,祈雨的敕旨下到了景龙观。

叶法善天师从高力士手上接过敕旨,匆匆浏览了一遍内容,道:“高公公,今年,陛下怎么想要画龙祈雨了?”

往年,大唐朝廷祈雨,都是择地作坛,取土造龙。

等到大雨滂沱,再将土龙送入水中,感谢诸神的相助。

这种祭祀方法,要求祭司在祭旗下,取掌心的鲜血,滴于净水中,以杨柳枝蘸净水,洒向空中,再洒于土龙上,方才灵验。

高力士和蔼地笑笑。

“陛下疼惜越国公,所以改用绢帛画龙,以鹅血代替人血,不忍心您老人家受苦呢!”

“贫道享受着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和景龙观观主的俸禄,为国祈雨,乃是分内之事!”

金紫光禄大夫是正三品官职,但只是一介散官,没有什么权掌。

鸿胪卿是从三品的职事官,主管宗教和外交,包括朝贺庆吊祭祀,礼接外宾等事务,但他只是鸿胪卿员外置,不需要到岗就任。

这两个职位俸禄不多。越国公爵位与郡王、嗣王同列从一品,食实封却高达上千户。

而景龙观是大唐皇家道观,不仅负责检箓大唐道教法箓和道士、道经的管理与抄写,还代表大唐朝廷封神祭岳、设禁除妖、禳灾却敌,祈雨止雨等。

作为景龙观观主,所享受的俸禄自然也是不低的。

“陛下常常称您有勋德懋功,除您之外,大唐其他道士都没有资格主持这场雩祀!”

“圆丘在明德门外,适合祭祀天地。祈雨,应当选择水泉沼泽,或灵祠古庙。还请高公公回去禀告陛下,换个地方比较稳妥。”

高力士微微俯身,施礼道:“老奴现在就回宫告知陛下。等有消息,再来告知越国公。”

叶法善天师目送他离去。

蓦然记起,久视元年,那个南下江南,在太鹤山密林里四处寻找他的少年冯力士,现在已经脱骨换胎,成了御前最贴心最信任的宦官。

回宫后,高力士将叶法善天师的意见告知了陛下。

李隆基沉吟了片刻。

“太平公主在乐游原和终南山之间,有一处别业。公主伏法后,朕将这处别业赐给了宋王、申王、岐王和薛王。这里离长安很近,依山伴水,林木葱茏,作为祈雨之所,再合适不过。”

“是,老奴即刻遣人告知越国公和宋王殿下,让他们安排起来。”

祭祀地点最终选择在终南山太已谷北面的金华观,这是宋王别业里的一座道观,四周群山环抱,沟壑幽深。

日出前,太常寺的官员在金华观前已经筑好三级斋坛,高二尺,宽三丈三尺,坛外二十步,界以白绳,四周遍植竹枝。

斋坛前点缀花草,布置了净席两张。

案上香烛供养,陈列一俎、两豆、两爵,置有酒、脯、白鱼干、时果、信币、帛缯五赤等物品。

李宪头戴软幞,身穿茄紫色澜袍,手持玉圭,与众臣静静地等候着。

辰时还未到,一轮皎阳已经赫赫炎炎地挂在半空中。

气温虽然不高,但干燥的空气带来了三伏暑天般的炽灼感,让人闷热难当。

阳光下站了半晌,李宪汗出如浆,紫袍上留下一片黑色的汗渍。

过了许久,一位身穿祭服的礼生出现在斋坛前。

石清搀扶着师父从金华观里走出来。

元始宝冠下,朱颜矍铄,鹤发披垂,赤色上清离罗法帔内,露出飞青华裙,腰间琼瑰玉佩微摇,脚上五云丝履轻盈。

登上斋坛,叶法善天师面向北方施礼。

众人赫然看见,他的背上背着久不曾露面的开元圣剑。

叶法善天师口诵五雷祈雨咒,焚圣真祈雨金符一道,置于香炉中,又以净尊盛酒,陈于东西两侧。

礼生手执一爵,置土俎上,叶法善天师跪拜在坛前,礼生又斟了一爵,再次一拜。

众人伏跪于地,跟着叩拜。

礼生高声唱道:“吉时已到,请景龙观观主、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师叶法善天师祭天祈雨!”

叶法善天师走到斋坛东南角,手掐太清莲花诀,缓缓地闭上了双眼。

身体中,赤精之气如波涛翻滚,汇聚于丹田。

另一股玄精之气蒸蒸而起,二气混合于中黄之位,从夹脊直上十二重楼,冲出泥丸宫,存于头顶三寸之处。

开元圣剑出鞘,混元灵珠苏醒,一缕精纯玄气从剑茎处升腾而起,飘浮萦绕于剑尖,再化作一缕烟柱,缥缥缈缈地升入空中。

“开元七年五月二十七日,景龙观观主、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师叶法善,奉开元神武皇帝敕令,谨以清酌、脯鱐、时果、信币、帛缯之奠,昭告于终南山金华观。久愆甘雨,将害农功,夙夜怀忧,罔知所愬。今置坛求龙,伏望昊天大帝监此精诚,即日驾电驱风,降为膏泽。至诚必报,无作龙羞!”

叶法善天师口念祝文,众人跟着叩拜。

一群童男童女跟着舞而呼雩。

礼生手捧币箱来到叶法善天师面前,授爵饮酒。取了案上的祭品,瘗埋于净席南面。

几个寺人小步跑过来,手脚利索地撤去了净席。

另有几个寺人在斋坛南侧杀了一只白鹅,等到叶法善天师读好祝文,立刻将新鲜鹅血置于高足漆盘中,放在斋坛中间。

再将鹅头扭转,放在翅膀下,用一只错金银盘盛了,供在斋坛上。

祭奠完毕,众人再拜。

听见叶法善天师仰天高呼道:“若三日内雨足,再祭祀酬谢天恩!”

李宪走到斋坛前,取了一支檀香木飞鹤紫毫诗笔,双手递给叶法善天师。

躬身道:“宋王李宪,受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之托,请越国公在净绢上描画神龙,为我关中乞降甘霖。”

两位寺人展开了一张五尺余宽的净绢,上下分成三节,洁白无瑕。

叶法善天师接过笔墨,深深吸了一口气,在绢面上挥毫落墨。

先于净绢下节画了一汪大洋,水中画龟,龟头左顾,吐黑气如线,向上两三寸,散作祥云状。

叶法善天师后退数步,看了一会儿,颇觉满意,又于净绢中节偏右的位置画起了神龙。

不一会儿,一条神龙跃然纸上。

神龙口吐黑云,龙身饰以金色、银色、朱砂色和黄丹色,色彩十分鲜明,劲骨丰肌,仿佛要扶摇直上青天。

李宪指着龙首,道:“越国公,这条神龙,少画了两只眼睛,您点上两点,神龙就要飞出净绢了!”

叶法善天师笑而不语,腕下呼呼生风,在净绢上节画了一片天空,用朱砂环以天鼋十星,星中画黑鱼,鱼头亦左顾,不与神龙所吐的云气相接。

画毕,将手中的檀香木飞鹤紫毫诗笔递给了李宪。

李宪拿着笔,满腹疑惑地看着他。“越国公,您是想让本王给神龙点睛吗?”

“贫道最后一次奉诏,为朝廷祈雨,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你们是大唐的未来,所以,这条神龙的眼睛,应该由宋王殿下去点亮!”

李宪惶惶地举起笔,在龙首上轻轻点了两下。

谁也没有看到,紫袍广袖下,神龙的龙爪微微颤抖了一下。

叶法善天师口中念着《水府神咒》《天蓬咒》《天童经》,晴朗的天空顿时变得晦冥起来,阴风怒号,乌云密布,阵阵闷雷在天际隆隆滚动。

礼生送来一只净瓶,叶法善天师用杨柳枝蘸取瓶中的净水,洒在净绢上。

一条神龙跃然而起,在金华观上空盘旋片晌,沿着雷声涌动的方向,摇首摆尾地飞走了。

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叹。

“昊天大帝已经收到贫道的祈祷,四海龙王、玄冥雨师、飞廉风伯、金光圣母等龙部、雷部、水部诸神开始兴云布雾,等到雷电交掣,就会广布大雨。请宋王殿下和诸位同僚先去观中避避风雨。这里,贫道会派人看守,不让闲人靠近的。”

“那就有劳越国公了!”李宪施了个叉手礼,退身进了金华观。

众人一边赞叹着,一边结伴离去。

整整两日,关中暮霭冥冥,黑云压城,但光打雷不见下雨。

中午时分,李宪站在金华观的角檐下,看着满天浓云,欲雨不雨的样子,心里开始不安起来。

此时,三郎一定和他一样不安,站在大明宫含元殿前,焦急地等待着一场喜雨的降临。

几位太常寺的官员走过来,站在李宪身后,一脸忧虑的模样。

太常博士杜枝栖道:“宋王殿下,刚才我等派人入坛检验,盛放鹅血的漆盘中,尽是一些落叶、蚁子和虫鸟的粪便,可见越国公心不虔诚,恐怕这次祈祷不成,上天不会降下甘霖!”

李宪大吃一惊。

按往常礼规,祭龙第二天,会有专人去验雨。

如果供盘中有蛤蟆、蜥蜴、蜈蚣等,很快就有滂沱大雨,并且要将这些虫蛇送入水中。

如果看到的是虫蚁、落叶和鸟粪等污物,则说明祈雨官心不虔诚。此时,往往祈而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