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章节读书励学篇

言羽从小就酷爱读的好处太多,实在难以尽述。

不过中国古代有一篇宋真宗赵恒御笔亲作的《励学篇》,传遍四方,名扬天下,很好地阐述了读书一些益处。

这首短短的诗篇,迷醉天下士子达千年之久: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而这首神作的诞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宋太祖国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得开大宋皇朝,这却使他心身警惕,于是制定了一个重要的国策,贬抑武人参政,建立一个士大夫政治制度,全国地方长官一律任用文臣。

国家一时要普遍起用那么多文臣,而宋承五代长期的战乱,一般人都不喜欢读读得好的就更少。所以朝廷为实行既定国策,就必须一方面广开读书人登仕的途径,一方面竭力提倡读书的风气。

赵恒这篇诗作的意思即是说,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就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而言羽从小特别喜欢看书,倒不是为了得到财富和美女,而是从阅读本身就能得到莫大的乐趣。在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中畅游,本身就是世间的最幸福的事之一,特别对言羽来说,读,就像从大地厚厚的泥土之中猜迷挖宝一般,随时可能挖掘出人间至宝,那种感觉实在太棒了。

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勤于政事,分全国为十五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也能注意节俭,社会较为安定,给国家创造了一个相对长期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其时,铁制工具制作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又引入暹罗良种水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真宗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真宗朝名相寇准,对宋辽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寇准是华州下邽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被戏称为“寇老西儿”。寇准19岁就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其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公元1004年春,辽国承天太后萧绰、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威胁宋的都城汴梁(东京)。警报一夜五次传到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逃跑,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敌兵。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壮大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趁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赵恒才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在今河南濮阳),远近各路宋军见到皇上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真宗在寇准的要求下上城墙鼓舞士气,使得宋军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要求议和。

而真宗赵恒派曹利用去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之际,告诉曹“迫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寇准知道后,指着曹怒道“超过30万两,提人头来见”。

最后,经过曹利用再三讨价还价,以白银10万两,绢帛20万,订立澶渊之盟,因为远低于真宗即便300万两也可接受的心理底线,所以事后真宗还重赏了曹利用。

(不过曹利用生性勇悍,但很少圆通,致力于裁制侥幸小人,但他的亲朋旧友中却有人因他的关系而当官升职,后因此遭受祸患,无罪而冤死。因他在朝廷中能尽忠职守,始终不屈服,天下人都说他死得冤枉。)

经过寇准和曹利用的一再讨价还价,两国制定了如下条约: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国,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

盟约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四十多年来的敌对状态,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同时,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发生,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真宗御驾亲征,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开创了以输岁币求苟安的恶例。真宗原以为这是一桩值得自豪的功业,很得意了一阵子。不料有一天,参政王钦若却对他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王钦若的话,本来是要贬低寇准的,但却同时给爱虚荣的宋真宗泼了一盆冷水,从此怏怏不乐。王钦若是个善于察言观色、逢迎邀宠的马屁精。他对正经事儿没多大能耐,但在搞小动作方面,却是胜人一筹的。史称他“性倾巧,敢为矫诞”。他看出真宗这人是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战争,就找了个机会假意向真宗提议说:“陛下若出兵收复幽、蓟两州,就可以洗掉澶渊之盟的耻辱了。”真宗说:“河北的的百姓刚免了战争之苦,我哪忍心再挑起战争呢?还是想点其它主意吧!”王钦若乘机说:“那就只有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了。但自古封禅,都得有“天瑞”出现才行。”所以宋真宗伪造“天书”的把戏,就是他出的歪点子。

于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宋真宗,选择了正月初三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来泰山封禅,“天降诏书”,有着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后来,这一天被确定为财神爷的生日,而正月初三一直是大宋王朝的吉日,历史上的这一天,赵匡胤黄袍加身,正式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帝。

宋真宗赵恒将宋太祖赵匡胤尊称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也就是天柱山“九天司命真君”的简称,而宋真宗赵恒从其即位一直到死,都长期把祭祀封禅、天降祥瑞这类自欺欺人的举措视作维系其政权命运的纽带。

——《宋史。真宗三》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三月,舒州向朝廷献玄石,有文日:“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朝廷诏令舒州修祠,赐号“灵仙观”。次年,建殿宇600余间。

这块“瑞石”,对天柱山、对宋真宗、对大宋王朝的意义,远远超出今天人们的想象。它把宋真宗与宋朝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它对已经被定为宋太子、今后将当皇帝的赵恒来说,是非同小可、意义非常重大的一件事。因为,他登基继位的那一年,恰恰就是“舒州民献瑞石”上所说的“丙子年”——也就是说,舒州民献上来的那块瑞石,提前很多年就预告了世人:赵恒将于“丙子年”登基,赵恒是真命天子,他是受命于天、最正宗的接班人!

公元998年,即“舒州民献瑞石”的十六年后,宋真宗果然继位当了皇帝。

他对“舒州民献瑞石”,上有“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的事,可以说是记得比谁都清楚。因为,这种“神人相通”、“神天共应”的事,直接关系到赵宋王朝“受命于天”的根本,直接关系到他本人“受命于天”的根本。于是,他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一手策划、导演了历史上的“天降诏书”这件事,做了一篇“受命于天”的大文章。

景德五年(1008)正月初三,宰相王旦率群臣早朝完毕时,有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宋真宗“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王旦等当即再拜称贺。真宗于是率百官步行到承天门,诚惶诚恐地把那所谓的“天书”迎奉到道场,当众开了封口。只见帛布上写的是:“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另外还有黄色字条三幅,内容的意思是说真宗以孝道承统,务以清净简俭,必致世祚长久云云。真宗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宣读后,依旧包起,郑重盛入预先准备好的金柜中,另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即在崇政殿设斋宴,接受百官朝贺。为了扩大影响,真宗趁热打铁,接连下了几道诏令:大赦、改元、改左承天门为承天祥符、群臣加恩、特许京师聚饮三日以示庆祝,以及之后连续的封禅祭祀等等。

公元1008年2月12日,即北宋景德五年正月初三。宋真宗为什么要选“正月初三”这一天,来“降天书”呢?因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就发生在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三这一天。因此,正月初三相当于大宋王朝的“国庆日”,历史上的这一天,赵匡胤黄袍加身,正式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的宋真宗,选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来“天降诏书”,当然有着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后来。这一天被确定为财神爷的生日。

每年的正月初三这一天,上天总会降下“天书”。这件事,在宋代李攸《宋朝事实》卷二中,有如下记载:真宗朝成平元年、成平二年、成平三年、成平四年、成平五年、成平六年、景德元年、景德二年、景德三年、景德四年、大中祥符元年、大中祥符二年、大中祥符三年、大中祥符四年、大中祥符五年、大中祥符六年、大中祥符七年、大中祥符八年、大中祥符九年、天禧元年、天禧二年、天禧三年、天禧四年、天禧五年、乾兴元年、景德五年正月三日乙丑,天书降。

而提到赵恒,不得不提到刘皇后刘娥。刘娥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人,本是山西太原人,父母早亡、无依无靠的她因为从小在苦难中长大,困苦的人生经历使她比一般的女子有更多的欲、望和心机。长大后的刘娥开始学戏,不仅声音甜美,而且很聪明,再加上容貌出众,在几次戏曲擂台赛上成了明星擂主,很快就红了起来,成为女明星。

18岁时,她嫁给了一个银匠为妻。为了做生意赚钱,银匠带着刘娥来到当时的京城开封。谁也没有想到,刘娥的开封之行直接改变了她的人生。

在开封,刘娥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开封非常繁华,有钱人很多,戏迷也很多。刘娥一出场,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一炮走红,不久,她的名气越来越大。此时,后来成为皇帝的赵恒才14岁,被封为襄王,还没有被立为太子。

赵恒也是一个戏迷,他听说了刘娥的名字后,就带了几个保镖,穿了便装去看刘娥的演唱。一见到刘娥的花容月貌,赵恒这个早熟的皇家少年就被迷住了,他呆呆地看着刘娥那暗中传情的大眼睛,不禁心猿意马,立即就把刘娥带回他的别墅里。赵恒的奶娘对来历不明且出身卑贱的刘娥十分不满,就到赵恒的老爸宋太宗的面前告状,说少爷小小年纪便沉溺于女色,不是好事。宋太宗听了勃然大怒,勒令赵恒立即把刘娥送走。赵恒只好暗中将刘娥送到自己的一个亲信家里,偷偷去和她见面。

没想到,刘娥离开赵恒的别墅后,开始勤奋读书,并研习琴棋书画。这样一来,赵恒对刘娥更是刮目相看。可以说,刘娥是赵恒第一个真正爱上的女人,这份爱极为难得地保持了一生。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做了皇帝,是为宋真宗。刘娥进宫,立即被封为美人,不久便被封为贵妃。因为赵恒的宠幸,刘娥的地位不断提高。但刘娥深知女人的美色不能长久,唯一的希望就是给赵恒生一个孩子。然而,刘娥当时已经不会生育了,于是,她想出一个移花接木的计策,把自己的丫环李氏送给了真宗赵恒。

年轻美丽的李氏不久就怀孕了,后来顺利产下一个男孩。赵恒喜出望外,给孩子取名为赵受益(后改名赵祯,即宋仁宗)。刘娥也很高兴,她设计立即将李氏生下的孩子占为己有,并严禁皇宫里的人向孩子说明真相。赵恒宠爱刘娥,也默许她抱养李氏生下的孩子。不久,刘娥被赵恒立为皇后,史称“刘皇后”。刘娥将李氏生的孩子占为己有的事情,后来被演绎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而言羽后来之所以特别重神中国先灵的道教文化,却也是因为读到鲁许现代白话写史时的一些文稿因而研究《宋史》,意外发现了道教齐鲁文化中隐藏的巨大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