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争春秋 > 第4章 姜伊耆一小步,农耕史一大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章 姜伊耆一小步,农耕史一大步

说起哥哥,轩辕大帝和他并不亲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三个:一、他们是同父异母;二、他在姬水河畔长大,哥哥在姜水河畔长大;三、兄弟年龄相差太大。

两地相隔250里,那时候又没有舟车,全靠走路,所以兄弟两个常年都见不上一面。因此他们只是对方生命中的一个符号而已。就连这次轩辕大帝登基,哥哥都没有回来参加。

不过,轩辕大帝的哥哥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名字叫“炎帝”。

我们从小就说自己的炎黄子孙,其中的“黄”,当然是轩辕黄帝,而“炎”,便是指哥哥炎帝。

哥哥既然能和弟弟一样成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自然也是有其显赫的功劳。为什么他父亲会不喜欢他?

如果炎帝有身份证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姓名:姜伊耆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公元前2745年4月26日

地址:宝鸡市清姜河畔

炎帝的父亲是少典氏,但母亲是附宝的姐姐女登,他们兄弟两个的母亲是有乔氏部落的同族姐妹。但炎帝要比弟弟大28岁。

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轩辕大帝才20岁,父亲就迫不及待地要传位给他,因为他是父亲少典氏的老来子。

为什么少典氏不把首领位置传给大儿子炎帝呢?因为炎帝此时已经是另一个部落神农氏的首领了。

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炎帝的母亲女登快临产时,回娘家位于伊川的有乔氏部落,不久,女登便生下一个男婴。

这是少典氏的第一个孩子,按理说应该很高兴才是。然而,这个孩子长得眼如铜铃,眉梢高挑,像牛一样老成勇猛,毫无婴孩该有的稚气。

初为人父的少典氏看到这个孩子就不太喜欢。所以连名字都没有给他取,只是很草率地取了“伊川”的第一个音,后来又取了耆国的一个音,所以炎帝的名字就叫伊耆氏。

不过,少典氏也无暇顾及这些,轩辕丘又没有多少食物可以采集了,他得率领部落迁徙。

他们一路向西,来到陕西省宝鸡市清姜河畔。少典氏首领兴建聚落,让部落子民在这里扎根下来。

伊耆氏喝着姜水长大,于是就改姓姜,名叫姜伊耆。

此时,虽然人们已经懂得群居生活,但播种粮食的事情还是不太懂,他们只知道粟子和黍子可以做食物吃,于是便播种这两种植物。

他们在一个地方定居,无非就是种一些粟子和黍子,采集一些野果,再狩猎一些动物。

此时的人们依然处在吃生肉的习惯中。所以即使狩猎来也只是生吃。虽然文明有一些萌芽,但生活依然艰难。

幼小的姜伊耆可不知道人们生活的疾苦,他很调皮,性格也很急躁。所以每天忙于生活的父亲很不喜欢他。

等后来他们需要再去新的迁徙地时,少典氏便把不讨喜的儿子和妻子留在姜水河畔的聚落里。反正每次迁徙,原地都得有人留守,免得其他部落的人来侵占,所以少典氏也并不觉得把妻儿留在这里是错。

姜伊耆也感受到父亲的冷落,但他本来就性子急,又加上年少气盛,所以并不知道怎么哄父亲欢心,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父亲把自己和母亲撇下。

父亲率领一部分子民走后,姜水河畔的聚落子民生活更艰难了。能播种的土地肥料已经耗尽,不能再种植,旷野里可采集的采尽了,飞禽走兽也基本上打绝了。即使母亲带着大家每天去山林旷野狩猎采集,所得的食物也少得可怜,根本不能裹腹。

姜伊耆看着饿得瘦骨嶙峋的子民们,他觉得自己应该像父亲少典氏一样,给大家解决吃食问题。

还只是少年的他每天都在苦苦思索,但绞尽脑汁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后他不得不去试吃更多草木果实。他想,只有找到更多的食物,大家的日子就能好过起来。

看着儿子把从未吃过的草木果实放进嘴里,母亲女登担心得不得了,竭力阻止他。要知道,吃到有毒的东西可不是闹着玩的,稍不小心就把命搞丢了。

姜伊耆告诉母亲:“只有选出更多的草木果实来供大家食用,才能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死的就不是我一个人了。”

儿子仿佛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母亲安登很欣慰,她说:“好。儿子,你一定会做得比你爸还要好。”

姜伊耆想起那个把他们扔在这里的父亲,有些难过。不过,他很快就把这个情绪压了下去。继续去野地里一样一样的尝。

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姜伊耆发现水稻、黄米、高粱、小麦和大豆都可以吃,他很高兴,马上带着部落的子民去野地里寻找这五种果实来吃。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五谷的“稻、黍、稷、麦、菽”。

有一天,他们采集完果实后,洒落了一些在地上。姜伊耆非常心疼,想要捡起来。但又偏巧落在水坑里,哪里还捡得起来。

姜伊耆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因此每次路过那里都会看一眼。过了一些天,他们再次路过那里的时候,姜伊耆意外地发现洒落的种子生根发芽,又长出新的果实来了,而且比洒落的更多。

“吃完了也就没有了。如果播种的话,只要有水,过些日子就还会有。”姜伊耆意识到这一点,心里乐得开了花。

他马上安排人采集来这些植物果实作为种子,同时又教人们用水浇灌土地,这样就能保证贫瘠的土地也能播种粮食了。

姜伊耆想出这个办法,算是在人类农耕史上迈出一大步。在此之前,人们虽然也已经知道播种收获的道理,但他们完全靠天吃饭,只是播种粟和黍,然后便不管了。到了成熟的时候就去采摘,也不管地里长得好坏。但姜伊耆不但教会人们播种五谷,还让人们懂得了土地需要浇灌的道理。

姜伊耆很会举一反三,他发现有些地方水源很少,就吩咐子民们往地下挖深坑取水。

为了一直保留这些水坑,姜伊耆还码在四周,筑成一个高高的台子,并用石头围上这样就能保证人不会掉进坑里,又能确保水一直有。这就是水井的雏形。

做到这一切的姜伊耆才十七岁,依然性格急躁,但他却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责任感,把姜水河畔的聚落子民照顾得非常好,聚落子民过上吃饱的日子,也非常敬慕他,自然而然地亲近他。姜伊耆的威信就这样竖了起来。

但姜伊耆却并不满足这些,他有更大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