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88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王门庶子 > 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学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3章 国学馆

成都府一下子多出了一百多万贯的额外收入,张咏顿时觉得这些钱有些烫手,不知道该怎么花这些钱了。

张咏找到宋文远询问:“爵爷!这笔钱该怎么用?”

宋文远微笑道:“钱哪有够用的时候,这笔钱是一笔特别收入,不能用作成都府的一般预算,而是要用在一些特别预算上。

比如说将这笔钱做成一笔投资基金,用于投资热门的挣钱项目,所获得的利润能够源源不断地补充成都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将这笔钱一下子全部花完。”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是这天下如爵爷这般天纵英才者凤毛麟角,这样的官营资本挣了不算什么,管理者未必有多少好处若是赔了,管理者必然会承担责任,这岂不是会让掌管者心生惧意。”

“这就涉及到关于财会管理的问题,想要管理一个这么庞大的资本,需要一个专业的会计团队,对于每一笔投资进行审核,除了管理者的独特眼光外,资金的流向也必须掌控好,保证官营资本最后肥了私人。

说白了官仓就是最基本的官营资本,然而官仓的管理如何,张知府心里很清楚,若是不加以改变,现在填补起来的亏空,用不了两年就会被这些官仓的管理者掏空。”

张咏叹了口气说道:“爵爷说的是,自古管理官仓者都是肥差,用民间的俗话说就是‘放屁油裤裆’的差事。

然而更大的问题是这些仓库的实际管理者只是九品小吏,还是基本升迁无望的小吏,既然仕途无望,那么只能往口袋捞钱,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这便是新政的实施的意义所在,新政就是要革除这些弊病,让大周上下都能轻装上阵,贪腐屡禁不止最大的根源是制度问题。

朝廷上下多是以人治国,人亡政息,为何历朝历代变法者多不成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新政需要人来支持,有人支持新政就能推行下去,无人支持新政就推行不下去。

因此新政最大的目标不是要做成什么,而是要形成新的制度,这个制度不能万世不变,不然又会形成新的利益群体。

比如官仓的管理,就要制定出一套贴合官仓特点的制度,让这些管理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关掉九品小吏的上升空间。

人只要还有上升空间,那就还有底线,至少为了升的更高,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考虑后果。若是没有上升空间,那么就剩下捞钱一条路。

这也是新政中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所有新政地区都是实施官吏一体,没有官吏之分,任何人都要从最低级的从九品小吏做起。

至于能够升到什么高度,那就要看自己的能力与际遇。”

“话虽如此,爵爷可有想过,若是推行新政,各个衙门中那些小吏是否留任,若是不能留任又如何安置这些小吏。

若是留下,在新的科举制度下,新科科举学子分到各个地方做九品小吏,他们如何竞争的过这些油滑的小吏?”

“张知府!这些小吏十有八九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谁都经不住核查,只要肯下功夫,对付这些小吏并不难。

难的是将这些小吏全部清退之后,新政官吏能不能将一地的政务接起来,正因为新政官吏不足,所有大周的新政推进都非常的缓慢。

从陛下继位以来,已经十年时间,完成新政的地区还不到全天下的一半,目前完成新政的地区只有北方。

就是宋某亲自盯着的巴蜀地区,新政推进的也是非常缓慢,宋某在巴蜀已经一年多了,完成新政的地区只有区区一个成都府路,梓州路连一半都没有完成。”

张咏终于明白了,为何宋文远有着皇帝的支持,以及强大的实力,新政推进的还如此的缓慢,原来是因为官吏不够。

确切地说是新政官吏不够,在新政实施后,每一个府县都会淘汰一大批的旧式官吏,这些官吏想要当官必须接受新政之下的官吏考核,只有通过新政官吏考核,才能继续留在官府。

不过即使通过了官吏考核,也不会在原来的职位上,基本上都会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降级使用,只要官吏能够接受左迁的考验,基本上算是融入到新政体系当中。

可是这样一来,即使原本的儒生留在了新政体系下的官府当中,他们还有多少思想是儒生的思想,没有了儒生思想的儒生还是儒生吗?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儒生若是不知改变,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淘汰的命运,若是懂得改变,一样是背离了儒生的初衷。

“等到新政在天下铺开之后,爵爷打算如何处置儒学?”

“张知府怎么又问这样的问题,新政对任何学问都秉持着包容的态度,学校里也会挑选各个名篇中的选篇,编纂进教材中以供学生学习。

不管是黄老之学、儒学、法学、墨学都是华夏流传至今的瑰宝,国家的作用就是将这些着作中经典篇章挑选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过儒生再想一家独大,那是想都不要想,任何学问都有存在的意义,只有在百家争鸣中互相碰撞,才能促进学问的发展。”

“儒家已经主导华夏学问上千年,贸然失去主导地位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儒生不满,这些对爵爷、对朝廷不满的儒生一旦联合起来,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与其将这些儒生逼到社会的对立面,不如有条件地给儒臣一定的地位,哪怕是一些如秦汉之初的那些五经博士一般,有一个名誉地位。”

“张知府这个想法很不错,宋某回头就写一封奏疏将你的想法禀报给官家,官家想必也会对这一建议很感兴趣。

未来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建一座国学馆,将这些钻研各种学问的老学究安置到一起,说不定他们互相碰撞之后还会开创出一个新的流派,为后世的国学世界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