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众卿以为如何?”

赵构的一番话让众人非常清楚的了解了真实意图,也不禁为官家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所折服。

这样的深谋远虑确实很有谋略,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是不可能规划的如此清晰。

“臣以为,官家之意图高屋建瓴,以我大宋之人力、物力与财力,皆可承受!”

赵鼎总揽全局,自然对于国力的几大要素了然于胸。

牵涉到这么长远和宏大的计划,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支撑,必定无法实现。

“启禀官家,目下川陕、京湖和江淮三线兵员不下四十万,神武军加上水军不下十五万,各地厢军不下十万。还不算殿前司、御前马军司和御前步军司。”

韩世忠也赶紧补充说道,毕竟军力支撑是关键之所在。

“依韩卿所言,北伐尚需多少兵力?”

“依臣来看,如若先取金国,三线与神武军配合足矣,水军亦可为补充。”

在韩世忠看来,三线加上神武军不过五十万之众,但这些基本上都是大宋的精锐之师。

无论是统兵将帅还是普通兵士,都是长时间战争中历练出来的,可谓是身经百战。

虽然金国眼下也有几十万之众的规模,但真正的女真骑兵并不多。

况且长时间的养尊处优,战力下降明显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一旦北伐,若势如破竹收复之州府当如何安抚?”

赵构对于大宋的军力已然是没有任何的怀疑,毕竟神武军的重装骑兵已经成军,三线大军也非常成熟。

但是如果北伐,收复之后的州府如何控制,这可远远比打仗要难上许多。

“臣以为,收复之州府可让厢军接管,维持地方安稳。”

韩世忠的意思便是利用厢军来维持收复地的治安,厢军原本就是地方军队,对于维持安定有经验。

同时这样的方式也可以避免让大宋主力军队分心,从而能够专心致志的对付金军主力。

“臣附议,收复州府县之地方官可从大宋各地抽调,收复一州县便补充一州县之地方官和厢军,从而不至于失控。”

赵鼎附和道,维护地方稳定的首先便是要有地方官员来治理,然后厢军作为地方军队来配合维持安稳。

这样的策略可以保证每攻占一州县,便有相应的治理体系跟进,从而可以做到稳打稳扎的稳步向前推进。

“汉地尚且可以如此为之,毕竟本就是我大宋之旧地。然而昔日之辽地和占领后之金地,甚至今后的西夏和高丽故地,此类边地又当如何安抚?”

不得不说赵构给众人出了个很大的题目,大家也没有想到官家会在军机议事堂商议如此长远的计划。

毕竟眼下还没有北伐,就已经想到攻占金国后的辽地和金地等等边地地方治理的问题。

这也是打了众人的措手不及,一时间殿内鸦雀无声,无人应对。

“为人臣子,当为君计深远!朕觉得你们思虑得还不够。”

赵构对于臣子们的反应确实有些不太满意,他们并没有像自己这样考虑得那么深远。

他们的思虑只能看着眼前的这一步和下一步,并没有能够用长远的眼光去审视和思考第三步、第四步甚至是第五步。

“朕以为,当刚柔相济。依汉唐旧制设都护府管辖边地,此为刚。以德治边,此为柔!”

何为都护府?

唐朝时期的都护府作为军政合一的边地管理机构,设置了较为方面的制度。

既是管理边地州府郡县的地方政府,也是武力维护边地安稳的军务机构。

因此都护府的官员设置方面也是依据其主要职能进行的。

最高长官为大都护,负责都护府负责的全面事务,具体到边地各类事务的总揽,负责安抚边地各民族,维护边地的稳定。

副都护负责协助大都护处理日常政务,同时下面还有与中原地区州府相似的基层治理机构和官员。

同时中原王朝出于对边地的敏感程度和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出发,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兵力部署和军事防御。

唐朝时期都护府的军队不少于十万,这样能够很好的管控边地的安稳和防御外敌入侵。

并且通过修筑城墙和军堡来进行防御,从而划定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范围。

如何以德治边?

以德治边便是用以威德感召人心的方法来治理边地,不仅消除了番邦的心理隔阂,缓和了大宋与各个旧地边地之间矛盾或冲突,同时也能够稳定边地局势。

这样的治理方式便正好是与武力相反,期望能够用人性和儒学的观念去影响对方,从而达成共识。

“官家所言都护府治理较为认同,恕臣愚钝,然以德治边尚有些难以理解!”赵鼎问道。

对于以德治边,这个题目确实太大,内容也非常的宽泛,让众人同样一时难以理解。

“诸葛孔明七擒七纵便是以德治边,彰显“王道”与“一统”。”

“何为“王道”?乃是以仁义而治天下。何为“一统”?乃是各番各邦与我华夏正朔之一统。”

赵构不紧不慢的说道,他自己非常清楚的明白,武力只能一统故地,并不能一统人心。

只有以仁义之心治理边地,尊重对方,并且能够将中原的文化和习惯植根到边地,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同。

这就是所谓上合天道、下得人心的正当政治策略。

除边民的自觉归依和认同外,让这样的认同感成为一种习俗传统,从而植根边民的心中。

赵构的话让这些饱读诗书的重臣们感觉讶然,他们没有想到官家竟然能够有如此的格局。

如果说官家以往的改变只是行为的改变,诸如魄力和决断。

那么现在官家似乎已经有些脱胎换骨般的改变,不仅仅视野不囿于大宋故地,连对于治天下更是有自己一番格局高远的见解。

“将来之大宋,必定是大一统,不单单是王土之一统,更是人心之一统!”

“至于人心如何一统,朕以为乃是“同化”。同而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