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88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明建朝近百年间,最大的敌人仍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朱元璋开始打,一直到朱棣、朱瞻基、朱祁钰,都在与元人干仗。

朱元璋在他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开始北伐,直到去世也只有十三次。这十三次还包括朱元璋对中原大地,即黄河流域一带被元庭占据的汉地进行收复。

抛开这些不谈,正儿八经于大明国门之外征战恐怕也只有蓝玉的北征了。徐达尽管也数次北征,但基本都在边境附近。

直到朱棣即位后,才真正的走出国门,到邻居家去揍这个时常捣乱的敌人。一直到他的儿子、孙子都是如此,当然土木堡出现意外,让邻居反打进来有些丢人。

不过抛开胜负不谈,我们发现自朱棣以后打北元就方便了许多。要不然‘战神’朱祁镇也不会领着几十万人游行被抓。

究其原因,大明有钱了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迁都。

朱元璋不是不想打,也不是打不起,而是太远了。等他整备好人马,从南京出发,跨过长江、越过黄河,到了地方发现这帮捣蛋的邻居早已跑的无影无踪。

就算一咬牙狠下心,满世界的找也得拼运气。找的到还好说,如蓝玉的捕鱼儿海战。找不到可就白跑了,花了钱不说,还极有可能人困马乏,让人家反咬一口。

关键的一点是如此长途远征,根本发动不了几次。百姓服从你建了大明,又不是让你天天打仗的。

因此,到了朱棣时代,他大手一挥迁都,将大明的中枢迁到了北平。

这下好了,不和谐的邻居啊,你不是天天上门骚扰吗,我时不时的就去打你一下,看你还来不来。

于是,朱棣在稳固江山后,就将国政几乎全权交给儿子朱高炽,他则骑着大马、握着刀剑、领着队伍,跑到草原、沙漠中去打仗。

那段时间,北元这个调皮的邻居可是苦不堪言,让朱棣追着换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安家。没办法,谁让人家把家搬到了北平,这么近,可不就是为了隔三差五揍你嘛。

朱允炆其实在北元覆灭那一战时就想到了迁都,因为当时朝廷大军分三路北上,按理说正儿八经作战起码应该打的对方哭爹喊娘才对,毕竟大明实力摆在那。

可除了宁夏战役歼灭了元军之外,其他两部可以说是颗粒无收。就这还幸亏北元自己内部矛盾,给了大明机会,如果他们内部不出问题,奉行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的战略,大明还真吃不消。

不过当时一来朱元璋尚在,迁都也不是自己说了算;二来朝廷藩王尚在,根本没办法迁都。

现在好了,自己当皇帝了,藩也削了。近几年估计也没有大的战争,国库日渐充盈,可不就是迁都的最佳时机吗。

一旦迁都北平,那么大孤山铁矿朝廷自己就可以开采,还不怕外人来抢,一举好几得。

虽说北元现在无暇大举进犯大明边境,不过这个邻居长期从事的都是抢劫买卖,一年不整上那么几次,心里怪不舒坦的,年都过不好。

因此,大明的边境村镇隔三差五就会有元人来犯,人数几十到几百不等。

迁都是一项大工程,朱允炆得先行自己考虑好,才能再给大臣以及天下百姓说。

而秋天转眼已经到了,北方天气渐冷,自然不可能搬家。况且京师周边种植的玉米也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说起玉米,朱允炆心中就是一阵狂喜。也许是皇帝重视,下面人精心伺候的原因,万亩的玉米长势喜人。

朱允炆在玉米尚未成熟时曾亲自前往验看,叶宽根粗,结的棒子看着雏形也不小,成熟后必定是丰收。

“皇上,这玉米果然好伺候,只要给它充足的水分和粪肥,它就蹭蹭的往大长,一般风雨奈何不了。”郑吉士站在地坎上,脚上还沾着泥土,看着眼前绿油油的一大片生机,兴奋的跟朱允炆说道。

此人不愧是农政主事,在得知玉米或许可以解决整个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后,他除了上朝之外,几乎每天都得在地里走一遍,看一看玉米的长势,了解此物的习性。

甚至多次晚上睡在玉米地里,观察玉米的生长及病虫害,以至于几次早朝他都迟到。

朱允炆也知道了此事,最后索性给他特权,不用上朝了,专心伺候这些玉米即可。本来嘛,一个搞农业的,天天听政治,聊胜于无。

现在看来,郑吉士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不仅掌握了玉米的生长习性,而且还让这片万亩棒子全部丰收。

丰收的时刻即将到来,对于这批自己引进主导种植的玉米,朱允炆说什么也得亲自下田收割。

一方面他自己确实激动,对他而言眼前的不是简简单单的玉米,而是大明强盛的先兆;另一方面也是对外释放一种信号,皇上如此重视此物,必然没有问题,以后推广的时候,百姓也不会有太大的抵触情绪,种的安心。